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顾晔:体育产业人才一将难求

2019-01-12 02:04:2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iframe frameborder="0" height="100%" id="xhv" scrolling="no" src="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57179" width="100%"></iframe>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新华体育记者2018年底在北京、江苏、上海、福建做了中国体育产业深度调研,以下是记者在南京对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顾晔做的访谈实录。

  新华社记者(以下简称“记”):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作为国有企业,是如何推进体育产业的?

  顾晔(以下简称“顾”):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是2015年4月21日挂牌成立的省政府直属国有企业,注册资本金3.5亿,目标是打造立足江苏、辐射华东、面向全国的省级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坚持市场导向、市场引领,突出社会化、市场化功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全新运作模式,建立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我们还承担着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目前南京奥体中心隶属产业集团管理,五台山体育中心也即将划转集团。

  从运营三年半的实践成果来看,距离我们规划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服务功能,都还有差距。我们有6个子公司,包括奥体、苏体实业、体育竞赛公司、装备制造业企业、酒店管理和江苏省体育产业投资基金(3.5个亿)。基金运作两年看,资金投向并不看好,不是没有项目,而是我们的投资要慎之又慎,目前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投了一些,一个多亿。我们觉得相对成熟的、具有自主IP的项目很少。从经济总量看,今年估计能实现近3个亿的营业收入。从体育公共服务看,我们在全民健身、公益性和半公益性的职能发挥等方面也有不足。此外在人才储备、队伍管理方面也有短板。

  记:您如何看待目前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您在体育产业拼杀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顾:总体感觉:累,难。但理性冷静地分析,全国都带有普遍性。我们都知道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但目前更多还是一个基础产业。首先这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关联,我们一般都喜欢和欧美比,但并没有很大的可比性,美国的人均体育消费和我们大概是50:1的概念,棒球、篮球、橄榄球、冰球等几个项目每年创造的增加值就达300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汽车工业,其市场化、职业化程度非常高。此外欧洲很多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一般都达到2.5%以上。其次,体育产业发展和老百姓体育消费意识也有很大的关系。体育是不是必需品?目前看还不一定是。把它变成老百姓的自主行为,增强体育消费意识,扩大体育消费潜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这么发达,30个NBA俱乐部还有5-6个是亏损的。现实是比较骨感的。我经常问我同事,你每年用于体育消费多少钱?体育消费意识有了,基础就起来了,再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可能会更好一点。

  记:您觉得现在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比较大的困难是什么?

  顾:上面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老百姓体育消费意识都是,还有就是版权,或者说是赛事IP。现在一般的赛事你要转播,是要给钱给人家做直播的,这和国外有很大的不同。另外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专业化人才,我从2007年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深深感到,既懂产业又懂体育的人才是一将难求。这方面的人才真的比较难找,培养也非一日之功。

  记:我们知道大型场馆运营是一个大的难题,您刚才也提到产业集团有奥体和五台山两个大的场馆,在这方面运营的思路是怎样的?如何兼顾公共服务和效益?大型场馆到底能不能赚钱,如何赚钱?

  顾:目前我们从事的产业,其实基本还属于传统服务业,包括场馆运营、基地管理、装备制造。怎么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从场馆运营来说,南京奥体中心、五台山体育中心都在启动智慧场馆建设。要注意的一点是,场馆是有公益性的,要有公共服务职能,不能完全按照经济账来算。如果严格按照财务核算来说,奥体中心23亿的固定资产投入,每年3%的折旧,那永远不可能盈利。目前我们都没计提,这样看奥体、五台山都还算有些效益,奥体中心一年营收1.2亿,利润2000多万,五台山也差不多。但我说了,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赚钱,我们提出了一条,就是奥体要有体育氛围,要有专业味,要多做围绕体育本体产业的业态。现在的1.2亿里面,租金大概5000多万。我们希望用三年时间,让以场馆赛事服务、体育培训为主体的体育服务业达到收入占比的一半。目前看难度很大,但慢慢地我们要以消费为主体,保证大型场馆的体育味、专业特色。另外就是我们希望把奥体、五台山作为主阵地,把场馆运营的管理输出去,这样慢慢地可以做到无穷大。目前我们在扬州南部体育公园的PPP业务也开业了。另外就是体育综合体的打造,我们想在奥体搞一个综合体,五台山有条件的话也要搞,这些综合体起来了,对未来就是很好的发展增长点。

 

 

  记:赛事运营目前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热点,但目前看起来,赛事运营能赚钱的不多,您如何看待赛事运营这个板块?在江苏体育产业集团里,赛事运营也是一个比较重头的板块,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

  顾:做赛事想赚钱是很难的,我觉得竞赛现在已经进入红海市场。就以马拉松为例,原来和地方政府建立关系,政府给点钱,再加上报名费、广告,还能有点利润,但现在好一些的马拉松竞标很难,市场竞争很厉害,好的IP花费高,差一些的我们报一两百万,人家几十万甚至零报价。不过总体上我们还是乐观的,预估三五年里都会趋于理性。

  三年多以来,我们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作为重点,投入比较大。但这个赛事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环太湖长江三角洲,最后致力于打造一个泛太湖的概念。今年是第九年,和浙江也合作了七年。这个IP现在有些知名度了,但要说赚钱现在还没做到。第一年亏了900万,去年(2017年)亏了400多万,好在赞助慢慢起来了,影响力也在提升,今年(2018年)亏200多万,估计明年(2019年)能持平。好的IP是需要不断投入的。另外就是我们的竞赛公司成立三年来做了30多场马拉松等赛事活动,这个公司两年多前只有4个人,现在110多人,已具备同时承办运营三场国际大赛的能力。但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要建立成熟的团队,因为不可能无限制招人,要有核心竞争力,要建立一个标准化赛事运营体系,然后很多具体执行方面的东西都可以外包出去。

  记:46号文出来以后,体育投资一度非常热,但现在有渐冷的趋势。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我们知道产业集团下面有一个投资基金,能具体说一说吗?

  顾:46号文出来后,大家对五万亿大蛋糕都很看好,但现在回头看,已经逐渐趋于理性。2015、2016年体育产业投资井喷,大概2015年有150笔,2016年有149笔投资。但成功的不多,玩法不对,缺乏载体,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我有个朋友,当时也跟风成立了一个体育公司,玩了三年,什么都没有做成。到了2017年投资回归理性,大家看到不是那么好玩的,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就谨慎了很多。现状就是对我们未来体育产业布局投资,要考虑清楚,要有核心资源,要有支撑载体,不能脑子一热就投。

  我们的投资基金,也是找了专业的团队来做,专业人做专业事。现在储备了50多个项目,但真下决心还是很难的,投了几个,运营还可以。我们还打算做一个江苏省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把运动员转会、无形资产开发、场馆冠名等等都放在上面。实际上这个东西不少地方也在做,但关键在于你这个平台有没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平台设立以后如果没有人来交易、没有好的交易产品,也形同虚设。对我们来说,交易平台要做,但目前可能还不具备条件,还在摸底调研阶段。

  记:在您的规划中,产业集团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顾:未来我们主要注重两点吧,一个是轻资产,一个是资源和团队。对我们来说,重资产类的一定要慎重,比如装备制造,我们的总体水平档次还是偏低的,创新不足,未来还是有风险的。再比如体育小镇,地产我们肯定是不做的,去年也看了20多个地方,但投入太大,回报率慢,没有8-10年根本没戏。其实要说具体的经营数字,3个亿也好,8个亿也好,在省属企业里我们的规模都是偏小的,我们未来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同行业、同领域内把我们自身拥有的优势板块、优势产业做强、做精、做优,做成业内先行者和龙头产业。要实现产业集团的跨越发展,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一定要树立体育产业和资本市场跨界融合发展的思路,比如我们现在做投资,为什么谨慎?因为盘子小,一个有风险可能就完了。未来三到五年,我们希望能有一个主板公司,三到五个场馆群,建立一个高标准的赛事运营团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