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21岁,冰壶赛场正“芳华”——2017-2018年度全国冰壶锦标赛侧记

2017-12-31 12:01:17 信息来源: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西宁12月29日电 21岁,冰壶赛场正“芳华”

  ——2017-2018年度全国冰壶锦标赛侧记

  新华社记者冀泽 白玛央措

  21周岁,这是2017-2018年度全国冰壶锦标赛120名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他们其中逾80%是“95后”。如同冰壶运动在中国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冰壶赛场上满目都是青春的“芳华”。

  “专业”与“兴趣”,冰壶青春的多元呈现

  16岁的于之皓对青海多巴并不陌生,今年四月初,他就曾来这里参加全国混双冰壶锦标赛。

  “我很愿意来青海比赛,场馆算一流,伙食住宿条件也很棒。”在场上沉着应战的于之皓,在场下交谈会不时挠头,难掩青涩。

  虽是本次上海徐汇队参赛年纪最小的队员,可他已有三年的冰壶训练经历。一只冰壶自重就超过19公斤,所以一般的冰壶训练都开始于初中阶段。

  初二时,体育老师看重于之皓舒展的身材和机敏的反应,鼓励他接触冰壶。于之皓一连观看了几场冰壶比赛,被冰壶运动中饱含的策略性深深吸引。

  此后,他进入上海体校学习冰壶,连放学后、寒暑假的休息时间他都用来练习冰壶。

  “冰壶给予我清晰的目标去努力,拼搏的过程也充满智慧和乐趣。我以后想成为专业的冰壶手,”于之皓说。

  在于之皓出生的2001年,首届全国冰壶锦标赛在哈尔滨举行。

  彼时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冰壶队之一哈尔滨体工队才刚组建不久,回忆起当时带队参赛的情况,哈尔滨冰壶队总教练张志鹏说:“没有专门的冰壶比赛场地,是将冰球场地临时改用。一共才有7支队伍参赛,队员都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

  16年之后,参赛队伍已经壮大到30支,参赛队员中不仅有体校运动员,也有来自高校、冰壶俱乐部的成员。

  就读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应用统计专业的郭嘉艺此次代表学校参赛。队中的成员也都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平常利用课余时间训练。

  郭嘉艺介绍,进大学不久就碰到了冰壶推介,学校鼓励大家加入冰壶社团,表现突出的会被选拔进校队。

  “玩冰壶纯粹出于兴趣,可以丰富课余生活。”郭嘉艺说,大部分同学毕业后还是会选择和专业相关的方向就业,但是冰壶成了不可割舍的一种运动、一种休闲方式。

  “告别”与“重逢”,冰壶梦想的转场延续

  坐在看台靠边的位置,哈尔滨男子一队队长邹德佳专注地观察着场上哈尔滨二队的比赛情况,脸上的表情没有起伏。

  这种平静可能来自16年如一日、成千上万小时训练带来的沉淀,也或许是冬奥会等大赛的历练,亦或是34岁的他对这种被称为“冰上国际象棋”运动的领悟。

  “冰壶讲究布局。最顶尖的冰壶手是他投出第一个冰壶,就看到了整个比赛,”邹德佳说。

  2014年,他作为替补随国家冰壶队出征索契冬奥会,虽然未获机会上场参赛,但他没有抱怨,只是略感遗憾。又坚持了四年,而随着中国男子冰壶队无缘平昌冬奥会,邹德佳也即将告别他的冰壶运动员生涯。

  “过了元旦,我参加的比赛就少了,会去当教练,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让他们在家门口的冬奥会上帮我实现梦想”。

  1995年,当张志鹏第一次赴日本考察冰壶运动时,他没有预料到这个他认为 “适合中国人”的运动,会在短时间取得这么惊人的成绩。

  国家冰壶队成立不到8年,中国女子冰壶队就在2009年女子世锦赛夺冠,又在一年后的温哥华冬奥会上摘得铜牌。

  可伴随着队员退役、国际冰壶技战术快速发展等因素,中国冰壶发展近来也一度遇到瓶颈。

  曾在国家冰壶队执教的张志鹏认为,“也是因为起步晚、发展太快”。不过,随着新队员的成长和教练队伍的壮大,这只是阶段性问题。

  “已经3年没有摸过冰,因为这次的场地很标准,摸到冰的那一刻我有种重回奥运赛场的感觉。”前国家冰壶女队队员岳清爽现在的身份是浙江莱茵女子冰壶队教练兼队员,也是哈尔滨体院的老师,肩负着培养冰壶后备力量的责任。

  这是岳清爽索契冬奥会后首次参赛,也是她的队员们第一次参加比赛。

  “比起成绩,我更希望她们能够在比赛中找感觉,通过多次磨合找到队伍的最佳状态,同时享受比赛带给她们的乐趣,”岳清爽说。

  “竞技”与“大众”,冰壶前景的立体展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女队的加拿大教练丹尼尔安置好录像设备就跑去和队员交流,他在赛前为队员备好零食和饮料,甚至会替她们把冰壶刷擦好,只是为了“不让队员们有一丝分心”。

  丹尼尔今年10月份才执教上海外经贸队,他觉得:“这些年轻队员的技术水平都不错,很有潜力也很努力。”但是与加拿大的学生冰壶队相比,她们缺乏实战经验。

  “比赛让队员在紧张的氛围中切磋学习技术要领。”丹尼尔说,在加拿大,每个学生冰壶队每年要参加50多场比赛。除了平时的训练,他们更多是在赛场上寻找技巧和灵感。

  张志鹏从国家队回到哈尔滨队执教,并没有觉得担子少了。他认为,要想从基层选拔、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场地,充足的场地才能保证更多运动员的训练,才有条件举办更多比赛,更好选拔人才。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冰壶部工作人员李鑫福也有相同看法。李鑫福说,目前场馆数量还是很少,借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三亿人上冰雪”的历史机遇,未来几年国内将陆续建成更多场馆。

  丹尼尔介绍,冰壶在加拿大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拥有上百万名爱好者。也因为冰壶对身体条件要求不高,参与者年龄跨度广,是一项较为成熟的大众运动。

  青海多巴基地副主任陈梅新说,在承接比赛和训练之余,多巴冰壶场地也会更多向公众开放,为大家创造更多亲近冰壶运动的机会。

  李鑫福认为,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先发展陆地冰壶,吸引公众广泛了解、参与,再通过“陆转冰”,让更多人走进冰壶世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