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苏宁收购国际米兰:光鲜背后是硬战

2016-06-07 12:15:27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 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苏宁要真正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需要带领国际米兰打破“战绩差导致收入更差、收入差导致投入更低、投入更低导致战绩越差”的恶性循环。而国际米兰至少短期对苏宁来说是个老虎机。

《新京报》报道,6月6日,苏宁在南京召开“苏宁并购国际米兰媒体通报会”,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以2.7亿欧元的总对价,通过认购新股及收购老股的方式,获得国际米兰俱乐部70%的股权。

作为首尝掌舵全球五大联赛豪门球队的中国企业,苏宁控股国际米兰俱乐部在国内激起的舆论浪潮,实际上已超过了收购事件本身。舆论习惯性地将这一标杆事件赋予了超越商业行为本身的意义,如对中国足球的制度、管理能力、文化和运作经验等的影响,以及由此对中国足球产生的“曲线救国”效应等。但这是一场收购国际老牌顶级俱乐部事件本身难以承载的当量。

在商言商,国际米兰作为一家拥有108年历史的老牌俱乐部,尽管近年来战绩不佳,五年无缘意甲前三,但从商业运作和管理上,这并非死结。苏宁的入驻能否让国际米兰走出困境,才是苏宁要迎接的硬战,毕竟,苏宁体育产业集团本身是上市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那么收购就需对股东负责,收购本身的商业利益更为突出。

还有一种值得反思的舆论是,仅根据收购事件本身,就演绎出各种所谓的协同效应,如对苏宁易购户外运动品牌等产生的协同提振效应,中国品牌打入欧洲市场的预期效应等。这些都处于纸上谈兵阶段,都取决于苏宁能否运转好国际米兰俱乐部。静下心来想想,即便不通过收购,这些避实就虚的商业协同内容,通过其他合作形式也是可以达到的,如中国品牌开拓欧洲市场,中外足球间的交流等。

收购本身若只是达成这些效果的话,就如同为了吃几斤猪肉,难道非要养头猪不成?相信苏宁收购国际米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下的棋局要更大。

事实上,苏宁抱得老美人归,要真正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需要带领国际米兰打破“战绩差导致收入更差、收入差导致投入更低、投入更低导致战绩越差”的恶性循环。而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国际米兰至少短期对苏宁来说是个老虎机。

首先,苏宁需要为国际米兰消化掉本赛季6000万左右欧元的赤字窟窿,据悉去年国际米兰在转会市场用先租后买方式引进了多名球员,其中和多人的合同含有强制买断条款,不论是要强制“平仓”还是最终履约,都需要真金白银输入。据悉国际米兰还存在4亿欧元左右的债务,也要苏宁善后处理。

其次,国际米兰的青训项目,也是需要运营资金的,且资金投入能否产生预期效果,如挖掘到豪华欧洲青训团队等,也待观察。事实上,2013年托希尔花费3.6亿欧元入驻国际米兰,应该也是信心十足的,但最终看来是一场失败的投资。

再次,要推动国际米兰走出恶性循环,需要提升球队薪资额,花费高价聘请好的教练和球员,尽可能获得包括广告收入在内的各种附加收入,如至少让国际米兰球队穿着标识有苏宁的球衣,多打几场球,甚至冲入欧超决赛等,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而若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国际米兰对苏宁就是个会吃钱的老虎机。

最后,要挽救国际米兰也不是有钱就可以的,托希尔不是缺钱的主,否则也不敢收购花钱的俱乐部。近年来欧洲的诸多顶级足球俱乐部都普遍运营没以前好,与数字技术的普及影响其广告和门票等收入有一定的关系。

同时个性化的消费诉求与俱乐部衍生服务的标准化消费供给的冲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目前看,即便是国际顶级足球俱乐部,也还没有探寻出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苏宁能否探寻出来,而非简单地把国际俱乐部的所谓经验带到中国大陆吃便当,决定着苏宁这笔投资的成败。

总之,期待苏宁光鲜收购国际米兰,能够通过一场艰苦鏖战,探寻出新的俱乐部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输出中国品牌的同时,输出中国管理和商业模式。

作者:刘晓忠(财经专栏作家,资深金融从业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