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第二次人生”如何开场(体育大看台)

2019-11-21 20:27:5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编者的话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年纪轻轻就已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职业生涯。退役后的新生活,相当于他们的“第二次人生”。竞技体育的金字塔结构,决定了能够登上塔尖的只是少数运动员。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是“练出来了”,即便转型也有不错的选择。而那些“没练出来”的普通大多数,他们的出路如何,应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

在乒乓球界,天津的李岩是个算不上耀眼的“小人物”。从1997年进入专业队训练到2004年退役,李岩7年运动生涯的巅峰是参加了全运会和乒超联赛。“不打球后,我能干什么?”这样的茫然一度困扰着他。幸运的是,他已切换到职场的第二个角色。

如今的李岩,身份已经变成了律师。从专升本到通过司法考试,他沉下心从头学起,一步步努力,获得律师执业资格。作为“过来人”的李岩说:“运动员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特质,其实就是转型就业的助推器。”

像李岩这样的转型成功者,在退役运动员群体中并不鲜见。随着时代发展,多元化、市场化的自主择业和创业渐成主流。运动员走出赛场,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更加丰富。“第二次人生”开场,尽管有迷茫的时候,但也意味着新的机会。

转型困境——

自我成长不足,出现心理落差

我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杨扬,退役之后的道路走得很顺利。除了在国际体育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外,她还在2011年创立“冠军基金”公益项目,为退役运动员提供信息、培训、咨询辅导、实习就业等一系列服务。

一个体育项目,冠军堪称“凤毛麟角”,运动员却有很多。“运动成绩不错的运动员退役转型后有一定资源,他们的困扰大多是找不到职业方向,不知道自己擅长和喜欢做什么。而成绩一般的普通运动员,从小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成长,退役后进入社会,可能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杨扬说。

运动员拥有专业体育技能,以及很强的意志品质和执行力。但与此同时,他们在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社会经验等方面又存在缺失。从小适应了被专业队“包办”的生活,一旦面临自主择业,往往出现心理落差。身份转换后,选择的盲目性、无方向感可能会造成转型不成功,甚至社会生存能力差的情况。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凯在很多退役运动员培训班授过课。在她看来,长年累月的专业训练,让一部分运动员在通识教育的系统获取方面有所缺失,出现自我成长不足等问题。退役之前他们的目标围绕着提高成绩、争金夺银,对未来没有长远职业规划。“即便一些运动员的退役选择意向较为清晰,仍然需要退役与职业过渡转换的相关培训。”

对运动员而言,退役后最理想的状态是依托原有运动技能再就业,比如从事教练员、体育教师等职业。但这类岗位要么数量有限,要么需要资格证书门槛,未必都能向此方向转型。而像社会俱乐部、体育公司等提供的就业机会,与项目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关系,不同项目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

“其实,全世界都有退役运动员转型的问题。我8岁进运动队,练到31岁,中间退役过一次。我的体会是,敢于想象自己的未来,反而会更珍惜职业生涯,坦然面对‘第二次人生’。”杨扬说。

观念改变——

既要未雨绸缪,也要主动出击

“运动员的编制和关系在地方。目前,大多数省区市体育部门均设有运动员保障机构,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以下简称“体育总局人力中心”)人才服务部主任张欣芳介绍。

早期运动员大多倾向于体制内就业,指望组织安置,如今运动员的思想也逐渐开放,很多人不再抱着“等靠要”的想法,而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择业。在体育总局人力中心收集的运动员成功转型就业和创业案例中,不只涉及健身、赛事运营、青少年体育培训等相关领域,还有智能科技、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等“跨界”选项。

从被动到主动,观念的改变让一些现役运动员、教练员有了“未雨绸缪”的意识。张凯作为讲师,经常参与给运动队“送课”的工作。“运动员进队之后,不仅要有竞技职业规划,针对未来也要进行综合素质的储备。这几年,国家队和省队主动要求‘送课’的不断增多,有些教练会有意识地引导运动员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

近年来,国家给予退役运动员不少政策上的保障,但有些运动员没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定位不清晰,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转型就业。李岩坦言,“退役运动员一定要主动出击,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退役后的选择不能局限于当下,要把眼光放长远。”

相对于老一代运动员,“90后”“00后”运动员获取信息更为多元,很多人主动参与培训。国际奥委会线上推出的《运动员工具包》,其中包括时间管理技巧、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建立人际网、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等实用知识。这一工具包经体育总局人力中心翻译后,已发到运动员手中。体育总局人力中心今年为各国家队“送课”30多次,由运动队提需求、自由选择课程。

就业只是转型的第一步。杨扬认为:“首先要从观念上梳理清楚,让运动员明白退役后再就业并不完全是重新开始,他们自身的拼搏精神、决断力、吃苦精神、奋勇争先的劲头,都可以成为职场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他们欠缺的短板,需要培训和指导,更需要自身不断学习。”

外部优化——

保障逐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

数据显示,全国每年退役运动员数量约为3000人。2007年后,体育部门对退役运动员主要以货币安置为主,大多数人走向市场自主择业。各个地方的政策虽有不同,但保障体系总体正在逐步完善。

从2010年开始,体育总局人力中心对十几个省份进行运动员职业指导工作的扶持,除了职业指导,还有专业心理指导。今年还建立了联络员制度,与各省市区退役运动员安置中心建立日常联系。

近些年,体育总局人力中心面向全国进行专项培训,今年有9场培训,最长的一次达42天。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培训运动员5376人次。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越来越强,不仅包括教练员、综合素质、教师资格证等通用能力培训,还分门别类对户外指导员、健身教练、冰雪从业人员等进行教学。线下培训之外,以“慕课”形式对运动员进行远程培训也在逐步展开。同时,还组建了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职业指导师和管理人员两支队伍,帮助300多人获得了中级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140多人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据介绍,由体育总局人力中心所开发的“运动员之家”APP,除了为运动员进行职业评估,未来还将上传相关在线课程。

社会力量的参与则为运动员退役转型提供了新平台。针对国内青少年体育培训教练的巨大缺口,“冠军基金”自己研发的“儿童运动能力指导师”课程广受欢迎。“这一课程的每一期培训只有30个名额,报名人数都在150人以上,需求量特别大。”“冠军基金”秘书长孙小峰介绍。同时,借助该组织的资源,也为部分运动员对接合适的实习和就业岗位。

体育产业的发展、全民健身的火热、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繁荣,对专业体育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为运动员退役转型提供了广阔空间。“冰雪行业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一些省区市专业队的冰球和花样滑冰运动员一退役,全国各个冰场、俱乐部都抢着要人,根本不愁找工作,收入也比刚毕业的大学生高。”杨扬希望,更多的运动员在离开竞技赛场后,都能在人生赛场上继续奔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