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本土赛事怎样提高人气(体育大看台)

2019-11-08 19:24:4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核心阅读

打造优质、有影响力的赛事是各方共识,为本土赛事发展筑牢根基、培育沃土,也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找准赛事市场、激活大众需求,扶持办赛主体、开拓盈利模式,培养运动习惯、涵养体育文化,本土赛事的土壤和根基才能越来越厚实。

民间创办的中国国际高山定点滑雪赛日前迈上发展的新台阶:以“2019中芬冬季运动年”为契机,赛事将从今年开始增设芬兰站,将办赛创意与模式向海外布局,展现出中国本土赛事的发展活力与潜力。

近些年,随着相关政策逐步落地,产业环境不断向好,国内本土赛事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也在破解一些“成长的烦恼”。打造优质、有影响力的赛事是各方共识,为本土赛事发展筑牢根基、培育沃土,也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找准定位

中国国际高山定点滑雪赛的创办,源于雪友的热爱,如今已成为国内滑雪爱好者中最具人气的赛事之一。在赛事承办方、华体动势体育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鹏看来,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推动着国内滑雪人数激增,赛事也正是瞄准了大众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滑雪赛事要打造成像马拉松一样具有包容性的赛事,既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选手参加,也要为业余爱好者提供参与机会。”

找准市场、激活需求,是这类原创性赛事“圈粉”的基础。过去几年,国内本土赛事经过了从“井喷”到“洗牌”的过程。2018年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赛事的发展和成长。打造有中国本土特色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成为发力方向。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要打造出好的品牌赛事,需要政府支持、专业化团队运营及长时间的培育。比如,已进入第十四个年头的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现在是海南体育的“金字招牌”。以自行车赛事作为发力点,既是因地制宜办赛,也突出了赛事的定位与特色。

也要看到,本土赛事的发展路径因项目、地域、人群等因素的不同具有较大差异。相比中超和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在赛事影响力、商业开发等方面略显逊色。这个赛季,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因朱婷的回归而热度倍增,如何借此机会吸引更多关注,让赛事更具商业价值,成为赛事谋求未来发展的关键。

整合资源

日前,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剑道总决赛在上海兆丰广场结束。经过两年打造,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已成为申城体育品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群众赛事体系。

利好政策发挥杠杆效应,助推本土赛事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打破了制度壁垒,将体育赛事向市场开放,为社会力量办赛松绑。新形势下,政府、协会、社会等多方力量应如何合作?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给出了一种思路:体育部门将办赛权“下放”,在做好监督和服务的同时,大力支持协会、企业共同参与,激发出市场活力,也扶持出一批优质的办赛主体。

“体育赛事的价值是超越体育本身的。”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副主任何文义说。以本土赛事类别做区分,职业联赛属于“看的经济”,收益主要来自广告、媒体版权、门票等,业余赛事拉动的则是“玩的经济”,重在参与者的体验。无论何种类别,其运营推广及背后产业链的开发目前还存在着缺口,一旦悉心开掘,潜力无限。

在何文义看来,目前本土赛事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赞助商、票务、广告等。体育比赛获得商业赞助的可能性取决于赛事影响力、媒体转播、观看和参与人数等因素,但相当一部分本土赛事在这些方面的数据并不乐观。

张鹏说:“本土赛事要发展一定要考虑商业因素,这需要观念上的变化,让参与各方都清楚自己的角色、明晰责权利,赛事才能走得远。”

培育土壤

据统计,2018年全国举办的马拉松相关赛事达到1500余场,参赛人次超过580万。相比5年前,赛事数量增长约40倍。

飞速增长的背后,是路跑参与人数的激增和大众运动需求的释放。一大批创意丰富、形式各异的跑步赛事涌现出来,以业余爱好者为参与主体,构成了层次多样、覆盖纵深的赛事体系。

在王雪莉看来,本土赛事的蓬勃开展,需要以老百姓运动习惯的养成为基础,而赛事也将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大众的运动热情。

近年来,CBA一直着眼于促进联赛融入城市文化,为球迷参与提供便利,在擦亮联赛品牌的同时,也在深耕中国篮球发展的土壤。今年的新赛季开始前,CBA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升级荣誉体系,强化主场氛围,打造官方球迷社区,加强与球迷互动……深挖文化价值方面的用心处处可见。

文化归属感,是本土赛事发展的深层动力。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龙舟赛事已经在民间拥有了不小影响力。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百舸争先的竞赛场面以及源远流长的人文色彩,让龙舟赛事发展特色鲜明且充满活力。

何文义认为,本土赛事要特别重视发展的土壤和根基,“政府要多做基础性工作,比如建设适合大众使用的体育场地设施,支持举办多元化赛事等,降低老百姓参与运动的门槛。”

繁荣的本土赛事体系,应建立在深厚的社会体育文化基础之上。这需要各方持续发力。“体育赛事是产品,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王雪莉说,“中国的体育文化正在形成,将成为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壮大本土赛事的关键所在。”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8日 12 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