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攀登者》全明星阵容致敬英雄

2019-05-25 19:19:4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巍峨险峻、昂首天外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是攀登者心中的圣地,然而,登顶珠峰犹如登天之难。在我国,曾经有很多与攀登珠峰有关的“小人物”和“大事件”。今年迎来“70岁”生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现为上海电影集团),决定拍摄致敬中国攀登者,致敬中国人精神的电影。电影《攀登者》横空出世,并将在今年9月30日上映。导演李仁港,监制徐克,编剧阿来,主演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何琳、曲尼次仁、拉旺罗布、多布杰……成龙友情出演,巨星云集的主创构成了“国民免检阵容”,令人期待。

  故事背景

  相隔15年两次登顶珠峰

  量下8848.13米标准高度

  1960年,国家体委决定从“人类无法逾越”的珠峰北坡挑战珠穆朗玛峰。对于成立只有5年的新中国登山队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5月24日,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四位登顶队员开始突击主峰,然而不久后氧气就全部用完。由于严重缺氧,他们走几步就要停下来休息。在珠峰艰险的“第二台阶”处,刘连满为托举队友而耗尽力气,停留在8700米处,剩下三名队员在25日凌晨登顶珠峰。这是人类首次在夜晚登顶珠峰,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

  贡布当时拿出了一面五星红旗,让国旗在风中飘扬。那段曾被国外登山者视作“不可逾越”的岩石路段,他们是靠搭人梯通过的。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登顶的影像资料,国际上始终对我国成功登顶珠峰存在怀疑之声。1975年,中国再次攀登珠峰,除测量山体高度、进行科学考察外,还要破除“1960年中国人是否登顶”的争议。彼时的登山运动与乒乓球等竞技体育项目一样,寄托着国人对于一个站起来的中国的美好希望,是中国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代言人”。

  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登山队索南罗布、潘多、罗则、桑珠、侯生福、贡嘎巴桑、大平措、次仁多吉、阿布钦再次成功登顶珠峰。不同于上一次没能留下影像资料的暗夜行军,这一次中国登山队在珠峰顶上的无氧环境下工作、停留了足足70分钟。中国队还在“不可逾越”的岩石路段首次安放金属梯,后被称作“中国梯”。

  这次登顶,还让珠峰有了8848.13米的标准“身高”。队员桑珠介绍说,用于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的金属觇标重5公斤,是另一位队员大平措背上去的,“大家一起把觇标展开、连接,以三足鼎立之势架设好,再用三根尼龙绳向三个方向用冰锥固定在冰上。”

  就这样,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的红色三米高的觇标,牢固地竖立在珠峰顶上,不仅为国家测绘人员精确测算珠峰高度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也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各地登山者登顶珠峰的“铁证”。

  主创谈创作

  中国第一次尝试该题材

  编剧阿来登珠峰找感觉

  如今的攀登,“征服”的意味减少了,更多的是攀登者与自己内心和意志的较量,也因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先行者们的舍命前行之姿才愈发值得后人敬佩。

  电影《攀登者》由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实地勘测出属于中国自己测量珠峰的“中国高度”,挑战生理极限,再现雪峰传奇。

  影片邀请了以《尘埃落定》而知名,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作家阿来担纲编剧。

  为了创作剧本,阿来自己也登了一小段珠峰,让他震惊的是,看到了很多登山者的遗体长眠此地。在他看来,过去那个时代的登山,远非现在的商业登山,“那时,因为珠峰是我们国家自己的领土,我们需要对它有基本认知。此外,登珠峰还包含对珠峰地区的地理材料、气象材料等全面的科学考察,许多大学老师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是牺牲。”

  监制徐克认为,登山冒险题材的影片在全球并不少见,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曾拍摄过相关题材的商业大片,而《攀登者》是中国第一次尝试该题材,从故事到视效都极具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登山队勇攀高峰的精神,这也是主创们最想表达的情怀,“1960年中国登山队作为第一批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人类,向世界说明珠峰是我们的高峰,既然是我们的山就要自己攀登上去,这就是攀登者的精神。”

  为了真实再现中国登山英雄们勇登珠峰的事迹,电影《攀登者》剧组来到西藏实地取景拍摄,在夜晚气温零下数十度的珠峰大本营扎营。在“世界第三极”营地的帐篷、睡袋中体会前辈攀登者的强大意志力和忍耐力。

  主演说感受

  吴京、张译致敬英雄

  为两位人物原型立碑

  吴京是电影圈里出了名的硬汉,可是拍摄《攀登者》却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他说:“在高海拔拍摄,已经被‘高反’收拾得老老实实,难以想象当年真正在极寒、随时有雪崩危险的环境下,仍豁命攀登珠峰的英雄们经历了什么。那时他们的装备、条件都非常简陋,但仍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完成攀登珠峰的任务,我们要向攀登者们致敬。拍摄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海拔、风雪、艰苦和友情,感谢《攀登者》让我们全身心地感受到了电影的单纯、纯粹和快乐,真正地去感受电影才能拍出好的电影作品。”

  张译也坦言:“这些前辈是中国登珠峰的先驱,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影片的人物,我作为影片中一名攀登者,不仅要面对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狂风、雪崩等极端的自然环境与天险,更要面对心理与生理双重的严峻挑战,以超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一切险阻和困难,这也是我与片中角色共同完成的一次对自我的全新挑战。”

  主演何琳表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珠穆朗玛峰,都有自己的梦想,能够在冲顶的路上坚定心中的信念,为之挣扎煎熬并努力拼搏,人生足矣。”

  胡歌则以“脚下是险途,眼中有亮光”致敬这些攀登者。

  井柏然说,“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致敬、前行。”

  在珠峰大本营,还有两座新的墓碑,那是张译和吴京为牺牲者新建起来的,张译说:“那里长眠着两位中国的登山英雄,正是我们饰演的两位人物原型:一位叫王富洲,一位叫屈银华,他们是我们中国登珠峰的先驱,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人物。我们为了他们立碑,也算是让他们在珠峰有了一个家。我在这里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祖国攀登事业做出的贡献,也缅怀为攀登珠峰逝去的先烈。”

  (文/本报记者 肖扬 统筹/满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