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炒菜炒出相声的味道“有点意思”

2019-05-13 17:53:2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高晓攀

  王文林

  编者按 文化的传承总是在“旧”与“新”、“老”与“小”的交接轮转中完成。老有老的青春,小有小的成熟,两下合力,文化才能发扬。厚古薄今或者厚今薄古,才是真正的文化断裂。“五四”百年,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将传统与当下真正地融合与传承。

  为此,本报推出“老先生与小先生”专栏,通过前辈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工作者之间的故事,让人们审视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同时也欢迎艺术工作者投稿,讲述您的故事。

  和王文林先生初相识,是我当年在德云社演出期间。那时候,关于王先生的传闻太多了——说他是个脾气火爆、一言不合就可以动手的人;也说他是曲艺世家出身,是王长友先生的公子、刘宝瑞先生的高徒,得到过许多老先生们的真传。

  初次见面

  说起了往事

  未见他之前,我想王文林先生应该是身材高大威猛,身含少爷习气,古怪刁钻的,结果第一次见面,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穿着白汗衫的光头小老头,还拎着有些年份、包浆了的黑书包。见面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有点意思……”是我有意思还是他有意思呢?我也不敢说话,生怕说错话,于是战战兢兢地说着:“王先生,您好,我是高晓攀……”看老爷子没理我,我赶紧补充了一句:“我是冯宝华先生的徒孙。”王先生说:“我们爷们儿有交情。”

  冯宝华先生早年在保定市曲艺团待过,负责相声教学。那个时候王文林先生也在保定,爷儿俩合作了一个传统节目《汾河湾》。王先生并不是现在没头发,而是年轻的时候头发就不多,上台演出戴着个假头套,当时王先生也是年轻人,和老前辈演出自然多了几分紧张。尽管冯先生平时总是乐乐呵呵,唯独在业务上较真,年轻人自然会有几分忌惮,生怕表演上出现差池。节目开始还算稳妥,当王先生用手绢包头时,假头套跟着手绢一起掉落……冯宝华先生演出,从未笑场过,看到头套掉一半的王先生却绷不住了,爷儿俩一块在台上笑场了。这个舞台小事故,后来也成了他们两人日后的谈资。头一次见面,王先生就把这段过往讲给了我,看得出他对冯师爷的怀念。

  故事就是这样,一辈人讲给一辈人。

  约好对词

  到了先“蹭饭”

  当时在德云社,有一次搞“数字”专场,就是节目名称都是打头从一到七,我演出的节目是《双字意》。老带新,我被分配给了王先生,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我格外珍惜,每天给王先生打电话,询问什么时间对词。终于约好了时间,我坐车前往回龙观——那个时候觉得回龙观太远,感觉再往前开两站地就到保定了,现在看又觉得那么近了。

  到了王先生家,我以为坐那儿就要开始对词,没想到王先生看见我却说:“小子,有点意思……”然后就钻进了厨房各种忙活。我还假惺惺地问:“用帮忙吗?”王先生赶快说:“有点意思,坐你的,等着吃饭。”

  我心想,太好了,没对词先吃饭。那个时候我也不富裕,吃上一顿好的是何等幸福。

  不大一会儿,王先生端着四五盘菜出来,我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是熘肝尖,至今还能回味。王先生和我说,相声和炒菜一样,菜就是那些菜,可是炒出来的味道却不一样,这就取决于你什么时候放什么料,多了不行,少了不行。

  相声的味道,就是这么“娇气”。

  王先生就着每道菜给我讲相声,用做菜举例,生动鲜活,而我则头都不抬,坚持对每道菜实施绝不浪费原则。王先生低头一看,菜没了,哈哈哈乐了:“有点意思,年轻人就应该多吃。”

  给我说过“活”的老先生很多,但是我喜欢听王先生说活,总是举例子让我自己开悟,其实这才是真的老先生的传授方式,从来不是让你模仿,而是引导,让你自己觉悟,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老先生高,也就高在这。

  文/高晓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