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为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谱一曲赞歌

2019-05-13 17:53:1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滴滴滴,滴滴滴”急促的发报声在空中回荡。“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当最后的电文浮现,观众席中许多人湿润了眼眶,模糊了视线。昨天,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再度上演,把观众带入那看似平静却暗流汹涌的“谍战”时代。5月18日、20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担纲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演出,并将角逐“文华奖”。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座有着丰厚红色基因的城市。“电波”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解放前夕,黎明即将到来,黑暗还在笼罩。有这么一群人,战斗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有信仰,有力量,有视死如归的勇气;他们又是活生生的人,有家庭,有孩子,有柔软的那一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是为隐蔽战线的英雄们谱写的一曲赞歌,让新时代年轻人重温战斗岁月,读懂革命英雄们对党的忠贞和对信仰的坚守。

  舞剧不仅要有电影大片的既视感,更要凝练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雨夜,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街道,阴冷晦暗、压抑神秘。撑着黑伞的黑衣人往来于街头,着一身浅灰长衫的李侠穿梭于虎狼环伺之中,危机四伏……

  很多观众说,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有看电影大片的既视感”,舞剧将真实空间和意向空间打乱,在创作理念、舞蹈形式、叙事结构和美学风格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主人公李侠原型是中共地下党人李白,但角色形象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在许多优秀的地下工作者形象上进行了艺术再创造。李侠的身份设置也与同名电影中的杂货铺老板不同,而是一位报馆的工作人员。敌我双方的交锋集中在报馆里,由记者拍下的几组照片汇成线索展开,悬念迭起。

  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但《永不消逝的电波》大胆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段,提升了舞剧的叙事功能,也拓展了舞者的表演空间。为了营造多变的舞台场景,舞美设计通过26片可移动景片,在电脑程序的统一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变幻多端又环环相扣,隐喻着白色恐怖下的上海。为了还原紧张的敌后工作氛围,所有的道具、服装均力求真实、精益求精。电波声作为全剧的点睛之笔,每次出现的时机、演员的动作、舞美的配合,必须一遍又一遍地现场磨合,直至严丝合缝地呈现。“舞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艺术体,舞剧创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融合了音乐、舞美、服装、道具和多媒体影像等各个环节。”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如是总结。“电波”剧组所有的演职员们,不舍昼夜,倾情付出,才有了最终的完美呈现,而作品中崇高的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了当今享受着幸福生活的人们。

  什么是真正的“舞台大片”?如今,影视技术被频频引入剧场,令舞台呈现出愈加绚烂的视觉效果,总编导周莉亚认为,舞台视效越丰富,创作越要谨慎,不能迷失在高科技的盲目堆砌中。“大片不只是大投资、大场景,更不只是绿幕、威亚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它的感染力源自强大的内心。”她依旧记得当年看完电影《勇敢的心》后的心潮澎湃,这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也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精神内核。“舞剧舞蹈的表现方法并不局限在具体生活场景的模仿,而是把生活高度凝练抽象出一段肢体语言、精神表达,足以让走进剧场的观众与舞台达成共鸣。”信仰与爱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飞扬升腾,引领人们回望历史,再一次走进共产党人的心灵,去体悟他们博大而温暖的情怀,向曾奋战在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致敬。

  触摸岁月感知时光,细致入微地呈现老上海的年代韵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旗袍被百乐门、舞厅、舞女等角色和形象给‘包裹’起来了。我们想要还原的,是老上海那些真正具有生活味道的女性形象。”创作之初,总编导韩真和周莉亚在上海老城区走街串巷,寻找创作灵感。“我们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在弄堂里洗带鱼,鱼腥味很刺鼻,但她不急不慢、精细娴熟地忙着手里的活计,看起来很安静、也很干净。”这一幕触动了韩真,令她想起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上海一家人》,也有些许张爱玲笔下老上海的味道,“这就是我们理解的上海气质,是活生生的,平静又从容”。

  于是,舞台上不仅有十里洋场,也有家长里短和烟火气。弄堂口,兰芬和女邻居们搬出小矮凳纳凉,手摇蒲葵扇跳起“弄堂旗袍舞”,和背景板上隐隐勾勒的石库门建筑线条呼应着,老城厢风情呼之欲出。伴随着市井场面,熟悉的《渔光曲》响起,悠扬舒缓,质朴亲切。“我们想让观众知道,不是只有《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才能代表上海。所有定义都是后期贴上的标签。当你真正进入到人物和故事时,感受到的是人文和情感。”周莉亚说。

  于是,石库门、弄堂、马路、旗袍裁缝店等上海元素细致入微地被呈现出来,让一段历史档案在舞台上“活起来”。舞台上的每一个场景,大到栅栏式折叠电梯门、阁楼上的木质床,颜色、材质几经考证调整;小到传递情报的“盒子”,大小、厚度、色彩也反复修改;服装师跑遍了北上广的衣料市场,寻找既能适合舞者施展又最接近老派旗袍质感的面料;化妆师则收集了数百张上海老照片和风情画,从黄柳霜、胡蝶、甚至林徽因身上寻到诠释东方审美的灵感……这些符合年代特征的“上海印象”成为还原历史真实不可或缺的点点滴滴。

  舞美设计师秦立运在上海戏剧学院念书时,第一个作品的主题就是石库门,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他对上海的认识与表达又有新突破。“这是一台反映隐蔽战线的戏,对空间的流动性要求特别高。我们保留了一些上海元素,又重新结构了适合这个舞剧的空间。”竖挂的砖灰色景片在舞台上自由流动、旋转开合,戏剧情境和故事空间随之切换、打开。景片移动、推拉、旋转中,又留出许多空间交给灯光语汇去表达,更细腻地描画出这个极其复杂的故事。无论是“风雨如晦”的街角夜巷,还是暗藏玄机的报馆暗房,这些都不只是单纯的视觉符号,而是营造具有辨识度和真实感的戏剧氛围,让观众沉浸剧中,触摸岁月,感知时光。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简介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作,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全剧从李侠与兰芬假扮夫妻在上海开启潜伏生涯开始,隐蔽战线的漫长岁月里,他们每日行走在生与死的刀锋上,秘密用电波传递着情报。身边充斥着暗箭冷枪,数不尽的同志英勇就义,撕心裂肺却唯有吞声饮泪。无声的枪口,紧张的追逐,李侠夫妇一路患难走过。“天”快亮了,却迎来生死抉择。坦然发送出最后一份电报,李侠笑对牺牲。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记者 宣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