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都挺好》结局大团圆 收官收视率破2

2019-03-28 01:20:56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都挺好》结局大团圆,收官收视率破2

爆款剧赚足话题却欠缺深刻

《都挺好》上演大团圆结局,父女二人也最终和解。

本报记者 李夏至

热播剧《都挺好》本周一晚迎来大结局,从播出效果看,该剧可以算作是2019年第一季度的“爆款剧”。据CSM55城统计数据显示,大结局播出当晚,《都挺好》在浙江卫视的收视率达到2.278%,在江苏卫视的收视率达到2%,成为双台收视破2的剧集。

在舆论领域,《都挺好》同样收获了近乎顶级流量的关注度。自播出以来,该剧在微博累计收获21亿次话题阅读量、超130条相关热搜、微信指数高达3600万,相关自媒体文超4万篇、腾讯视频45亿次播放、优酷爱奇艺热度指数9000+。对于一部聚焦原生家庭问题及养老等社会议题的现实题材剧,采用姚晨、倪大红、郭京飞这种“非流量”演员阵容,《都挺好》的爆红显得出人意料。

在影视专业媒体影艺独舌主编杨文山看来,业内对这种“爆红”并不意外,剧方正午阳光此前有过操盘《欢乐颂》等现实题材爆款剧的经验,再做都市题材现实剧属于驾轻就熟,“从《欢乐颂》到《都挺好》,原著小说的作者都是阿耐,贯穿的创作逻辑也是一致的。”这种创作逻辑其实就是将《欢乐颂》中樊胜美的原生家庭危机放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被看成是“翻版樊胜美”,剧情推进依靠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实现,每一次激烈的戏剧冲突,同时也意味着收视和讨论的双丰收。

“中国观众最关心的话题永远离不开家庭二字。”杨文山直言,《欢乐颂》还尝试展示当代都市社会中的社会经济变化,一度引起价值观的争议,但《都挺好》讨巧地躲开了触及真正社会痛点的经济因素,而将焦点集中在塑造家庭内部成员的人性特点上。观众的争议也集中体现在对反面角色苏明成、苏大强的斥责,而与家庭决裂的苏明玉,则是不停地以救世主的方式解决家庭的经济困境。

这种看上去更接近自然主义的展示方式,带来的结果常常是提出了一定的问题,吸引观众反思日常生活,但给出的答案并不具备普世性,在真正指导或者缓解重男轻女、啃老等社会家庭问题面前,很难具备实操价值。《都挺好》以父亲苏大强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女儿苏明玉辞职在家照顾父亲,二人最终和解为大结局。为了让结局合理化,剧情设计了苏大强失忆后为女儿攒钱买考试资料,又带着资料回老屋的情节,让苏明玉真正感受到了当年缺失的父爱,姚晨和倪大红不留痕迹的表演方式,也让大结局成了“催泪弹”。

该剧强行大团圆的结局,对于那些当初信誓旦旦“大团圆就给编剧寄刀片”的观众来说,无异于一语成谶。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尊老重道,以及向往家庭和美的精神传统,让这个结局并没有招来太多观众的非议。杨文山认为,这种剧情走向反映了国产剧创作者在价值观上的短板,但从推进国产剧的现实主义创作多元化来说,依然是有益的创新。中国观众并不是健忘,而是恰恰印证了《都挺好》的创作主体深谙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打一巴掌再给块糖吃,未必会去追求真正的深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