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郭帆:我当导演就是为了拍科幻电影

2019-03-16 04:01:06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我当导演就是为了拍科幻电影

  布置地下城场景

截至3月14日,《流浪地球》票房达到46.16亿,不仅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二高的电影作品,也是近一个多月最受关注的文化现象。《流浪地球》为什么出现在当下并受到欢迎?它的尝试是否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开启了一扇大门?中国科幻电影相对于好莱坞处于什么水准?3月13日,《流浪地球》导演、从山东走出去的电影制作人郭帆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畅谈《流浪地球》制作的台前幕后。

本报记者 倪自放         

票房过10亿时松了口气


即使不算在北美地区的优异成绩,《流浪地球》已然“火了”,郭帆表示,影片确实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我个人没有‘火了’的感受,生活和心态上也没太多的变化,因为之前《同桌的你》上映时有类似的经历,所以这次会平淡很多。只是《流浪地球》票房过十亿的时候,我松了口气,这个时候影片基本保本,不亏钱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有机会做后面的项目。”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郭帆刚从美国回来,目前《流浪地球》正在北美地区上映,他参加了影片在美国部分场次的影迷见面会。目前《流浪地球》在北美地区的票房达到580万美元,是近年来华语片在该地区的最高成绩,“一开始在64家影院上映,现在大约是100家,主要是华语观众,反响还是比较好,上座率都在90%以上。”郭帆介绍,《流浪地球》的非华语观众相对较少,“美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是不看字幕,而咱们的《流浪地球》以中国普通话为主要语言,非华语观众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郭帆承认,在《流浪地球》上映前自己非常忐忑,有一场点映是针对科幻界的知名人士的,包括小说原著作者刘慈欣在内。那场放映,郭帆是在影片开场熄灯十分钟后才溜着墙边儿悄悄进去,坐在角落里,暗中观察大家的反应。

郭帆的忐忑,源自于《流浪地球》的来之不易。从筹备到上映的四年间,《流浪地球》每天都会遇到新的困难,各个方面都有,甚至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项目差点夭折。但在郭帆看来,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信任,一开始这个项目的团队只有两个人,来自外界的审视都带着怀疑的意味——为什么是你?你有什么能力?你能不能做好一部科幻片?一切都靠一点点的努力去证明。从故事大纲到剧本,从3000多张概念设计到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一个关于电影的大致雏形逐步清晰,慢慢让合作伙伴建立起了信心。团队人员也从两人增加到最后的7000余人,共同完成了这个项目。

《流浪地球》到来正逢其时

出生于1980年的郭帆是山东济宁人,《流浪地球》并不是他的第一部作品。2011年,郭帆自编自导电影处女作《李献计历险记》上映,并于次年获得第16届韩国富川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但影片票房并不理想。2014年,郭帆执导的第二部作品《同桌的你》票房大卖,同年影片获得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和第10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

从《李献计历险记》到《同桌的你》再到《流浪地球》,郭帆的成长非常明显。郭帆说,在《李献计历险记》上映后,他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改进,写了三万字的总结,提醒自己在之后作品中着重考量观众需求和艺术追求之间的平衡点,“在《李献计历险记》中,我创作的自我表达算是比较多的,到了《同桌的你》,自我表达可能不到一半。《流浪地球》中自我表达可能占比不到一成,但也可以说自我表达和观众需求融合在了一起,两者统一得比较好。”

在郭帆看来,在观众需求方面,《流浪地球》或者说科幻片在2019年到来正逢其时,“从属性上讲,科幻电影和其他类型片有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前段时间中国玉兔登月,证明了我们的科技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观众看到电影里的中国宇航员和空间站,才会有信服感。”

《流浪地球》中有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设置,“电影有很多中国式的情感元素在里面,比如父子关系。当然,我们也在电影中建立了一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比如最后救援任务的完成,其实是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参与。”

郭帆说,文化表达上的差异,是中国科幻电影和好莱坞大片的本质区别,“我们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民族,而西方是面朝大海仰望星空。我们对土地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与西方是不同的,所以影片中才会出现带着地球去流浪的设置;第二个是集体主义精神,发动机坏了,不是超级英雄来救援,而是无数个救援队出发集体行动。”

相比好莱坞有差距但应该自信

“对于我本人来说,我一直是想拍科幻类型的电影,我当导演就是为了拍科幻电影。”郭帆说,他的第一部电影《李献计历险记》就是一部科幻电影,但促成《流浪地球》这样的大制作科幻电影的,一方面是刘慈欣的原著,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尝试更完备的工业流程,“2014年,我们几个导演去美国学习,看到了和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在电影工业化方面,打个比方说,我们还是手工作坊,但是好莱坞的工业体系已经达到了产业化。而做科幻电影,可以很好地历练这种工业流程,从美国回来后,我们这几个导演都在尝试做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的成绩有目共睹,不过郭帆很清醒,不管是科幻片还是整个电影工业,华语电影同好莱坞差距明显,“从拍摄和实际制作而言,我们还存在25到30年的差距。当然,因为现在的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使用,比如3D打印、VR技术等,我坚信我们可以通过十年的时间来追赶。我们的后期特效与好莱坞也存在着10到15年的差距,目前只能够达到他们的中游水平。”

尽管与好莱坞差距明显,但《流浪地球》的标本意义依然不小,影片有75%的特效是由国内团队完成的,另外25%是韩国和德国的团队完成。“我们从海外团队中学习了很多经验,也利用他们的成果来激励我们国内的团队。”郭帆说。

之前业内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和中国科幻片的宽容度不一样,对本土科幻片的宽容度相对低一些,认为这是国产科幻片难拍的另一原因。对此,郭帆表示自己并没有太受这方面的困扰,“其实在《流浪地球》之前,整个电影市场国产片占比已经超过6成,高于好莱坞制作,这样的比例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国产片包括国产科幻片都应该自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