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码头》 主旋律舞台创作何以触动人心

2019-01-17 04:39:29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戏剧谭】

  主旋律舞台创作何以触动人心?深层次激发观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当今舞台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核心理论问题。2019年元月,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舞台上,原创话剧《大码头》将通过地域特色、人物塑造、诗化风格来探索话剧“民族化”的方法与路径。

  家族叙事与社会历史紧密结合

  《大码头》根据大连著名作家徐铎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本土特色浓郁,反映大连历史及人文的话剧作品,演绎了一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大连往事”。这段往事讲的可信、可感、接地气,首先源自具有历史真实性的家族叙事。

  从山东逃难来到大连的孔家兄弟孔昭仁与孔昭德,在码头上组建了搬运队。某日,昭德发现哥哥替日本人装运军火,怒不可遏,就此与其分道扬镳。昭德带领弟兄购买了一艘帆船跑运输,却被日本的铁甲舰撞翻。昭仁以为弟弟已死,处处受制于日本人,在助纣为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该剧以线性、朴实的叙事结构,将平民化的家族故事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紧密而完整地对接起来。甲午海战、“闯关东”人口大迁移、世界五大港之一“大连港”的发展历程,交融在一个普通家族、两个兄弟的奋斗与遭遇之中,营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真实的时空场域,也使小人物的多舛命运与剧烈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以及战时的社会生活建立了深度关联,从而唤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对剧情发展产生强烈的关注与期待,形成较强的戏剧张力。

  以挖掘普通人的英雄气质为重心

  《大码头》在讲述父子、叔侄三人故事的同时,还表现了兄弟、夫妻、恋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并通过立体式的人物形象塑造,从多角度挖掘了普通人身上的英雄气质以及复杂人性,展示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多面性和超越性。

  众多人物平分秋色、反面角色浓墨重彩是《大码头》的一大特色。同胞骨肉孔昭仁、孔昭德,在生与死、尊严与苟活的路口,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抗日义士孔昭德与哥哥的决然反目、带领弟兄驾船撞向日本铁甲舰、拒绝在悔过书上签字壮烈就义,掀起剧中三次高潮,让舞台激荡起血气、胆气、正气,充分表达并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男一号商人孔昭仁在日本人侵占大连后,找到新靠山,从自保一步步走向扭曲、堕落乃至变节。但他亦有温情一面,不只手足情深,而且钟情、施爱于青年时代遇见的吕剧演员,透出了一丝人性光亮,使角色变得立体可感。

  《大码头》最可圈可点的人物塑造当数孔昭仁的儿子孔宪隆。作为平凡的小人物,他因生于汉奸家庭而自卑、自怜,因懦弱不愿直面现实,几度选择逃离,但在孔昭德抗日精神的感召和恋人爱情力量的支持下,他最终走向勇敢与坚强,以血肉之躯点燃了孔昭仁大码头的军火库,完成了孔昭德的遗志,实现了英雄式的灵魂涅槃。

  用意象化的手段打造诗化风格

  《大码头》延续了王晓鹰导演所追求的诗化风格。该剧以意象化场面——吕剧《王小赶脚》及山东快板的旁白表演开场,并几次将戏曲的形式意象化地嵌入叙事,表现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成功地在舞台上打造了虚实相生的意境空间,将中国戏曲的美感与山东快书等地方艺术形式浸透其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使写实的抗战题材话剧走向写意的诗化风格。

  舞台美术方面,《大码头》在局部和细节的造型和处理上运用写实手法,质感地还原和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而在整体布局上,采取写意手法,用极简的、意象化的形式制造和渲染气氛,外化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与抉择。

  《大码头》不仅富有历史感和真实感,而且体现了中国独有的艺术特色与审美特征,有益探索了同类题材话剧“民族化”的方法与路径,在话剧舞台上践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林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副研究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