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00亿

2019-01-06 03:26:57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解局】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00亿,你贡献了多少?

电影《邪不压正》剧照

熟悉或不熟悉电影领域的朋友,这两天应该都被2018年国内电影市场交上的票房成绩单刷了屏。

据国家电影局跨年夜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如愿冲破600亿的“小目标”;其中国产影片票房378.97亿元,占比超过六成;全国新增银幕9303块,总数达60079块,已居世界首位;而这一年,仅在城市院线看过电影的就有17.16亿人次。

自然,“家国情怀燃了,现实主义火了,新锐导演热了”的中国电影让网友们频频道喜,毕竟大家一年来没少追药神程勇、跟李天然飞檐走壁、所到之处皆成江湖。

但如看了日场电影走出影院、见外面日头依旧灼烈,巨额票房背后的隐忧也早就浮出地表——中国电影市场已然茁壮到……碰上了“天花板”。

【解局】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00亿,你贡献了多少?

600亿?

六百亿这事果真如此吸人眼球?

在21世纪进入到第二个十年之后,我们已经太习惯于一系列线性增长的“惊人数字”。拿电影这块儿说,从一开始的一年一破,过渡到一季一破、一月一破,再到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量在冲破百亿元门槛后,向着千亿元的“钱”程高歌猛进。这些GDP逻辑意义上的桂冠恐怕已引不起国人的震惊体验。

倒是另一组数据值得唠唠:

去年年底举行的首届文娱大会统计,一方面,截至2018年11月,年度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单银幕产出、单座收益、场均人次、场均收益等数据均创2014年以来最低值,平均上座率不足12.5%,已上映电影过七成票房不足1500万;另一方面,2018年上映电影数量达到史上之最,全年共上线500部,最终带领大盘冲击600亿大关的,也不是大体量贺岁档国产片,而是《海王》《蜘蛛侠:平行宇宙》等原来很难在12月出现的引进电影……

咋回事?

其实早在前几年,中国电影票房就已经进入到了增长的极限区间,两个关键领域已然“触顶”,一个是今年高达“500+”的数字所代表的影片数量;而紧随其后,第二个跑不动了的,是大为饱和的院线产能。

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与改革开放40周年来,城市化以及商业地产的开发近乎同步。不玄乎地说,电影票房急速增长的过程,也极为微妙地并肩于国内房地产的爆发。

从2008年开始,中国的商业地产进入到“大跃进”式的发展阶段,每年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迅速提高至2亿平方米的台阶;与之同步,2012-2017年国内也新建了近6500家影院。在哪?据岛叔负责任的调查,这些影院的建设基本“下沉”到了县镇级——随着商业地产向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县级市的渗透和下沉,影院数量、屏幕数量已然膨胀至顶点。

当然,我们可以说过去几年影视圈常常提到的“小镇青年”是中国电影不容小觑的新兴观众增量;但随着“小镇影院”的高速扩充,如是增量难免被大幅稀释。从2008年到现在,票房风光背后,上座率与观影人次的“无显著增加”,也就不足为怪。更重要的是,未来,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步入到平台期,即使再有影院肯“入坑”,票房总额也将跟着上座率与观影人一道,不会有多大的改观。

必须说叨个事实,很长一段时间内,如今的中国电影票房数字会是一道稳定的枷锁,国内电影市场也即将全面碰到天花板。

但触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光环褪去,很多“本来面目”与发展前路也就清晰了起来。

【解局】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00亿,你贡献了多少?

电影《我不是药神》剧照

资本

站稳了百亿区间并向千亿门槛迈进的中国电影,这些年来像是复制了GDP发展模式的老路,通过放大渠道来增加市场规模红利。粗放的规模与产能的壮大,也刺激了各路冗余资本争相入场。在银幕故事之外,又上演了另一番众生相。

比如岛叔以前聊到过的,前些年不断高涨的票房神话下,“票房冠军”的门槛在几年间就由三五亿暴涨到数十亿级别,这种甜蜜愿景自然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但凡一部影片取得了票房佳绩,相关投资方便可以在股票市场等金融领域大快朵颐。

从前期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宣发,一部影片在面世的全过程中所需的全部资金,都可以被打造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包括饱受非议的P2P模式。总之是,电影所代表的部分文化产业已经不乐观地、被过度金融投机所撬动。

而这几年的票房投机、票房造假也屡见不鲜。

早一点如《叶问3》的买票房事件,对,你没看错,“买票房”的目的,就是使相关利益方在资本市场获得丰厚回报。打个比方说,如果能保证5亿票房,就可以在资本市场获得10亿的回报,那相关利益方就是自己借钱,也要去把那5亿票房买下来。

而随着2016年夏天证监会叫停了上市公司在影视、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跨界投资,原有模式已行不通,发行方因制作成本过高的压力就开始“另辟蹊径”。

就说去年的爆款《后来的我们》,上映首日,就出现大量集中退票的“异常情况”。这其实也是利用了现有院线模式的漏洞:院线产能过剩后,同质化竞争致使各类院线在消费环节作出取悦观众的调整,比如允许退票、改签。相关发行方瞄准缺口,在影片放映前通过互联网售票平台恶意刷单,制造所谓的“口碑”假象。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也成了“明星崩塌”的一年。

11月,广电总局发布了最严限薪令,要求演员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随后,爱奇艺等6家公司发出联合声明,又给明星的片酬划出了5000万的红线;而自6月起,在霍尔果斯,这个2014年才建市的边陲小镇,报纸上就开始出现了大量公司注销的信息。

整个行业享受的政策红利,骤然消失。

微信图片_20190105133835

电影《后来的我们》剧照

方向

中国电影市场由增长时代步入到存量时代,一方面是“热钱”不再,另一方面则是优胜劣汰、内容为王的出场“良机”。

2018年,唯票房论破了,低价策略破了,低门槛产出模式也破了,接下来能走的路很明确,就是深耕优质作品、各类型电影百花齐放这一条。靠引进电影补齐600亿不是长久之计,被网生市场抢走的观众、被烂片吓退的观众,只能靠优质内容唤回。

岛叔以为,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应能做到各类影片的差异化供给,毕竟新一代消费者对电影产品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电影产品必须完成从“合家欢”“人见人爱”的制作模式向“小众人群引爆”“长尾效应”等多样性供给的转变。

怎么个方向?

这两年中国电影的跌宕起伏已经见出了部分启迪,比如此前大家(包括岛上部分迷妹)尚以为“IP(知识产权)”和“流量明星”是解决一切电影消费需求的灵丹妙药。但《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现实主义题材乃至主旋律电影的广受好评,借市场自身就说明了问题。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位电影界人士就给岛叔说,“所有具有情感驱动力的现实主义类型电影在中国都会拥有巨大的市场,因为中国观众就是要看真实的情感冲突和真实的社会冲突。”

2018年的暑期档就是这种趋势的缩影:几年前,国内曾经在暑期档减少好莱坞大片的引进数量,但在2018年的暑期档中,即使放开引进,国产电影还是包揽了票房收入的前5名,其中排前三名的作品都具有非常浓烈的现实主义创作基底:它们或是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冲突(《我不是药神》),或以贴近现实的方式创作出来源生活的喜剧故事(《西虹市首富》),或将矛盾与人性在极端情境下进行拷问(《一出好戏》)……

而随着电影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过去在市场中一度受到冷遇的“艺术电影”也获得了更宽广的放映空间。经过2年多的发展,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已经在国内226个城市的1656家影院中拥有了2131块银幕。

如何为商业目的性没有那么强的艺术电影创造空间,让更多类似《小偷家族》《北方一片苍茫》《大三儿》等艺术电影也能取得成功,也是中国电影市场管理机制层面亟需变革的问题。

【解局】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00亿,你贡献了多少?

电影《北方一片苍茫》剧照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冯小刚在《甲方乙方》中如是辞旧迎新。若干年后,2018年或也会成为电影人口中最怀念的年份——各家皆在触顶后翘首等待,在资本退烧后寻求转机。

但泡沫破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风险永远与机遇并存,票房神话的海市蜃楼散去,一场新的战役正在展开。

观点/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

采写/点苍居士

来源:侠客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