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揭秘行业兴衰比“情怀贩卖”更走心

2018-12-16 02:54:5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手扶不扶天线会影响接收效果,画面上人脸比拳头还小却不影响几十号人挤在一起看个热闹,台词已经倒背如流都不会改变蹲点守候的执著,唯独每周二下午出现的满屏彩条才可阻止开机的热情。电视机,可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最熟悉的家电之一。看电视,更是在千家万户催生过千言万语的特殊仪式。可关于“看电视”这件事,即便“电视土豆”,也可能尚有许多未知的、想知的。

  今晚在江苏卫视收官的电视剧《我们的四十年》把“看电视”当成第一主角,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下,以电视行业为切入点,讲述了这一大众文化如何改变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百姓生活,又是怎样影响了冯都等年轻人的事业与人生。面对“看电视”这桩人人有发言权的日常事,该剧凭什么让观众津津乐道?

  揭秘1983年央视春晚的制作幕后,复刻当年凭票购机的珍贵记忆,席卷大众30多年前观剧的集体情怀,这些都是理由,又都不尽然。围绕“看电视”,比“情怀贩卖”更走心的,是该剧揭示了一个行业兴衰荣辱的逻辑——这恰是具有当下价值的新鲜视角。

  从“琼花迷”到“高仓健迷”,老片单裹挟了全年龄段的粉丝

  老北京胡同,肖家有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在1978年那会儿,绝对是稀罕物。每天晚饭后,肖家小院里必然聚集一大群街坊邻居。从奶奶辈到刚会识字的小娃娃,大家围坐追剧,哪怕已翻来覆去倒背如流。

  对观众而言,那个百废待兴的时光仍在记忆里未曾走远,一台电视机引发的故事可裹挟全年龄段的人。年纪稍长些的,会对剧中喝水用的瓷缸、二八自行车、喇叭裤等似曾相识,同样会为剧中人为得到一张电视机票而各显神通的情形会心一笑。而作为当时的孩子、今天的成年人,70后、80后会跟随剧中片单,重温自己审美的变迁。这一代人,几乎都有过“电视剧主角穿什么,我们就流行什么”的经历。男孩子们像剧中的冯都那样,竖起衣领就想像自己是《追捕》里的高仓健,脖子上披一条白毛巾就佯装《上海滩》里的周润发。女孩们跟着电视追时尚的风气更盛,“琼花迷”会把自己拾掇得英气又利落,“小鹿纯子迷”喜欢散下披肩发、模仿那眯起眼来如同月儿弯弯的笑容。

  剧中图景好比驶向往昔的列车,剧中人看的片单越来越丰富,荧屏外搭上那趟车的观众也就越发多元。而编剧把1983年的央视春晚也移植到剧情里,揭开那年提前数月就录制“现场直播”的奥秘,更可谓在收视人群里划出了最大同心圆。

  编剧庸人说,一定要把春晚融进剧情,是他在创作时坚持的事,“春晚在全球华人心中影响巨大,若没有这部分描写,以电视为中心展开的作品就不成立。”凭着诚意满满的细节,观众情不自禁穿越时光,回到那个有些模糊又时常回味的年代。

  电视好比“年代说书人”,有些剧情的思辨在今天仍具启示意义

  在娱乐生活贫乏的过去,电视机承载的功能不只是消遣工具那样简单。它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流动的画面打开了全新世界;它也可以是人们的社交工具,一句“来我家看电视”的邀约,能拉近彼此不那么亲密的关系。《我们的四十年》便紧扣小小电视机,拉开老北京一出众生相。

  这出戏里,每人都扮演无可替代的角色,为今天我们回望时代进步时一一作注。男主角冯都的人生,俨然70后生人抓紧时代契机改变命运的缩影。他上高中时尝试自己倒腾零件来组装电视机,成年后又顺应下海潮流靠买卖电视机赚到第一桶金,此后终于投身影视行业成为真正的电视制作人,跟着行业经历兴衰荣辱。

  其他角色也都各自承担“年代说书人”的使命。冯都的发小肖战和黑子,一个在大学里受电视纪录片的影响,有了出国发展的念头,另一个直接出国闯荡。再看老艺术家谢芳饰演的冯奶奶。老人家执著一桩事——对电视剧不感兴趣的她,每晚必追看《海峡两岸》节目。原来,冯奶奶盼着节目里更新的寻亲信息,以期与大儿子团圆一偿夙愿。跨越40年的电视时间之旅中,场景和道具固然是通往当年模样的“捷径”,但基于共同人文背景构建的情感记忆,才更让人感同身受。

  值得回味的是,《我们的四十年》对影视行业本身还进行了一番内省。第39集,片中的影视公司发生了一次内部辩论:做电视,谈利润还是谈声誉,谈商业声誉还是艺术声誉?“重社会效益还是重经济效益”的思辨,谁说不是现在进行时?

  制片人王锦借此吐露创作的初衷:“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看电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对于内容的要求、对好内容的需求、对价值底线的坚守,从未更改。所以,希望观众能有那么一瞬间的沉思,能从《我们的四十年》里看见——时代大潮下个体奋斗的得失与成长。”首席记者 王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