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影视行业期待整装再出发

2018-12-02 20:54:1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号称史上“最强暑期档”过后,国内电影市场正在迅速“降温”。有数据显示,最近两个月,与去年月、周、日最低票房相比,2018年票房同比均创新低。与此同时,当下电视剧市场也面临多重考验。有报道称,“限薪令”“限古令”等多重监管效应正在显现,持续多年的“IP热”正在降温。

  有学者指出,影市降温与电视剧市场的“产能过剩”,如一记急刹车,为此前一直疾驰在高速路上的行业,提供了一次“整装上路”的机会。未来,无论是“再次拉动消费”,还是踏上“重理性保质量”的理性成熟之路,均面临瓶颈待破。这也成为当下中国影视业亟须攻坚的重要命题。

  市场正在回归理性

  此前,万达院线一直是中国院线龙头企业,受中国电影票房持续攀升势头助推,业绩增长一度大幅超越整个行业。然而最近两年,院线竞争越来越激烈,万达毛利率逐年下降,净利率几乎不增长。前三季度营收业绩增速更创其上市以来新低,净利润同比仅增长0.31%。居行业龙头十年之久的万达电影颓势明显。

  “任何产业都有天花板,但由于电影产业自身文化轻资产属性,业内不少人在一轮轮疯长面前不愿意承认会这么快面临天花板。”北京春天融和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灿灿对《工人日报》记者坦言,影院低价票补的“拉客”作用消失以后,大量向三四线下沉的影院无法带动当地观众消费。同时,影院过快增长,也导致区域内竞争加剧,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没钱赚。

  据了解,2015~2017年间,全国影院总数从6798家上涨至10176家,增长近50%,但同期年观影人次和年票房增长却均不足30%。2018年新增荧幕和净增影院数量虽增速放缓,但从全国影院平均不足13%上座率来看,供大于求的状况仍非常严重。拓普电影智库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里,确认倒闭或停业整改的影院已近300家。平均几乎每天都有一家影院停业,实际情况可能更糟。近三个月,因营业调整等原因,没有票房入账影院多达2100家,占全国影院总数的五分之一。

  同时,张灿灿向《工人日报》记者介绍说,电视剧市场中,一方面,今明两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与建国70周年,主旋律创作氛围持续释放影响力。另一方面,正值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当口,曾因《步步惊心》《甄嬛传》《琅琊榜》等成为电视剧市场“制胜法宝”的IP改编剧面临转型挑战。项目播出与制作愈加举步维艰。此外,编剧和导演工作室的财务成本激增,制片人统率剧组的记账方式改变,以及演员天价片酬受到各方监督,也使得电视台和网络平台对待开机项目愈加谨慎。

  行业内部喜忧参半

  “现在,网络视频受众已大于传统电视的消费者,很多网络大电影点击量也远远超过传统电影院上座率。这种情况下,网络新媒体对于观看方式和消费模式、消费习惯的改变,可能会在本质上冲击传统的中国电影、电视产业。”经过对大量调研结果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副教授陈亦水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线上受众大于线下消费者,将极大改变中国影视行业未来生态发展。当下政策监管、资金链断裂等具体因素,则可看做是引燃行业深度调整的导火索,促使从业者主动思考应对。

  实际上,对行业内部来说,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见得是负面作用。记者了解到,与此前几年大量热钱涌入“盛况”相比,目前,更多融资通过走专业产投基金渠道流入影视行业,很多项目开始进行风控评估后资金才会跟进。业内人士认为,“天价片酬、税务风波”等问题虽暴露出弊病,但随着各项政策出台,监控加强及行业规划的积极变化,也使得影视圈长期被资本裹挟的状态大有改观。针对流量明星纷纷失灵,内容为王成为共识,促使行业回归理性的现象。原盛大文学CEO、中汇影视创始人侯小强表示,影视行业回归理性并非坏事,大部分项目本不应上马,应多用新人和适合的演员,以剧带人将取代以人带剧成为主流。

  “整个大众娱乐方式将走向更碎片化、更便利化,这是大趋势。小屏内容是将来的主要方向,因为影院观影本就需要一定时间成本。但由于电影本身具有的仪式感,影院一定还会长期存在。不过,以后为适合影院生态的内容制作会更加类型化,过去那种资本配置决定内容的现象面临一次大洗牌。专业取代业余,被淘汰的人肯定认为是寒冬。”天津破浪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监制马巍对《工人日报》记者指出,税务风波刺破影视市场存在的泡沫。10月底到11月初,第一批影视作品将陆续开拍,由于头部公司以前“盘子大、资金链长”难以维持纷纷倒下,更加专注内容革新的中小公司在崛起。窗口期过去,明年暑期或会出现“黑马逆袭”。

  变革带来的发展红利

  新兴观众崛起对传统的台播、电影院观看模式和消费方式带来极大挑战。网络平台带来的冲击尤盛。爱奇艺发布《2017年网络大电影行业发展报告》显示,4年来,网络大电影数量增长率4.2倍,市场规模增长近20倍。网络大电影核心受众达到8亿,相当于院线观影人次的一半。同时,国内付费视频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自今年网播剧《延禧攻略》《如懿传》开播以来,付费会员抢先观看的收费模式又带动视频网络付费新一波增长,网播剧消费模式的增长空间也不可小觑。

  “当传统的市场类型饱和,必然会发生类型颠倒,靠类型的价值远远没有绑定人才的价值高。尤其是在观众观影水平日趋成熟的情况下,突破现有制作天花板才能迎来下一个票房天花板。”针对万达影视发展乏力,院线下沉后继无力反映出的问题,行业观察员庞宏波指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日趋饱和,虽然万达电影遭遇天花板效应,但目前其已开启针对优质内容产出的“自下而上”的革命。这也代表将来电影市场发展的方向。

  “影视行业在外部环境冲击下面临挑战,也是机遇,让专业人才更清醒地面对新生观众审美升级的严峻局面。由于影视产品本身就面临产品滞后问题,所以更加需要进行内容供给侧改革。上游资金撤出后,对创作者要求也随之提高。大明星大场面让步于情节和剧情,对影视业来说,更大的机遇不再是扩容受众,而是引回流失的受众,维持既有受众。”谈到如何提高影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马巍提出独到的见解。

  “大明星对播放平台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因此电视台也不愿放弃IP剧,这也间接造成电视剧行业大明星高片酬现象。变革之下,如果台播剧对网播剧细分圈层的小众狂欢仍无动于衷,不做出类型多元化探索,那么相比中国电影,台播电视剧春天或许来得还要迟一点。”马巍说。(刘 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