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寻找本土表达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2018-11-21 03:25:17 信息来源:北京晨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电影《你好,之华》在上映以后的市场反应,与电影上映前的宣传口碑出入比较大,尤其对喜爱岩井俊二的观众来说,电影与期待值的差距不小,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二十年前的“情书”未能赢得现在的观众回应,日式的叙述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有点水土不服。

《你好,之华》的影片模式基本沿袭了《情书》的思路

在谈《你好,之华》之前,必须要先说到《情书》。不仅因为《情书》是“之华”的宣传卖点,从影片故事来看,也确实是一个中国本土的“准”翻拍版。

虽然《情书》的名气很大,但是还是先为不熟悉岩井俊二的读者普及一下这部影片。《情书》是由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日本青春题材爱情电影,由中山美穗、丰川悦司、柏原崇等主演。该片改编自同名小说《情书》,讲述了一封原本出于哀思而寄往天国的情书,却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并且逐渐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却始终沉静的纯真单恋的爱情故事。《情书》最令观众欣赏的是影片的那种唯美的拍摄格调和委婉细腻的讲述方式,最打动观众的则是整个影片从始至终充盈着对那种最真挚情感的追寻与赞美,是一种对最美人性的深刻向往。影片最感动的地方是结尾处,当渡边博子向远山呼唤的时候,当女生藤井树终于看到同名的男主中学时代画在图书借阅卡背后给她的画像的时候,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一切,足以催发任何观众的泪腺,触动人心底最深处的柔软。上映于1995年的这部影片,直到今天,仍然在文青影迷的必备片库中位居第一阵列,而且其创作影响并不仅限于日本影坛。

《你好,之华》讲述的故事虽然与《情书》不同,但是整个影片的模式基本沿袭了《情书》的思路。妹妹之华因为参加了去世姐姐的中学同学会,从而开启了一段沉睡了30年的感情记忆,周迅和秦昊饰演的男女主角,以及两位姐妹的女儿们,通过彼此的书信往来,慢慢地推进这个故事,如同抽丝剥茧一样,将核心处洁白纯情的美好最终展现出来。

《你好,之华》的情调仍然是那种唯美的味道,故事的核心主旨也是展示人性的美好,但是从整体影片的呈现效果来看,却与《情书》相距甚远,《你好,之华》选择的年龄段,比《情书》推进了很多,从年轻时回忆青春期,推进到了中年回忆少年,显然也融入了自编自导的岩井俊二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感悟。问题是影片的结构过于复杂,相比于《情书》的简单清晰,《你好,之华》人物众多,而且在剧情分配上,各个配角占据的空间很大,在两男两女的主要故事线之外,增加了3个青少年3位中老年,各个故事线的彼此穿插显得复杂而臃肿,虽然看到最后能够明白创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复杂的情绪,但是在影片的前半段,每条线慢慢推进的时候,实在是很考验观众的耐心。拍中国故事的岩井俊二似乎也犯了一些中国导演的毛病,想要在一部作品里塞入太多的思考——中年人的情感危机,青少年的思想问题,老年人的孤独无助,还有抑郁症,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心态,等等,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表达,冲淡了整部影片的唯美色彩,使得观众很难专注地去体会核心人物之间那种深厚沉郁的情感积淀与难以捉摸的心理变化。

故事在逻辑性上也有些不够严谨的地方

另一方面,《你好,之华》在故事的逻辑性上也有一些不够严谨的地方,观众很难想象,一个青年时期刻骨铭心的恋人,和恋人的妹妹,会在30年以后被认错,因为影片的演员选择上,长相的差异还是挺大的。而《情书》则使用了同一个演员,很好地解决了爱情替代物这个需要解释的问题。另一个被观众广泛质疑的,就是影片的核心表达工具——纸质版信件。在移动互联已经普及到偏僻山区的世界第一大手机国,观众很难相信还有人,尤其是这个人并不是一个高龄老人,可以忍受没有手机几十天,然后用纸质书信去传递情感。即使这个人自己不愿意用手机,周围的环境——工作、亲友、朋友甚至日常生活,也不能允许一个人长久“失网”。虽然影片的这个设定,有了还算过得去的解释,而且这个设定也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显得卓尔不群的美丽,但是真实性的质疑还是使故事的说服力大打折扣。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纸质书信成就了二十年前岩井俊二的成名作,二十年后它却已经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再捡回来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总是忍不住要挑一下电影的细节处理,《你好,之华》的男主演是秦昊,他对一个中年潦倒小作家的演绎很出色,但是写信的钢笔字真的不像作家,现代电脑族很难想象二三十年前靠笔耕——是真正的实体笔——创作者写字的熟练程度,作者往出版社投稿,钢笔字的清晰整齐,是编辑接受作品的头一印象,写过高考作文的都应该记得老师们的提醒。而这部电影的核心工具就是写信,周迅一个图书管理员写的生涩一点情有可原,秦昊的这笔字吗,EMMMM……还有,饰演少年尹川的边天扬,显然对足球并不那么在行,这个人物设定的两大爱好,足球和读书,就此瞎了半边。相比于《情书》中男生藤井树带伤冲入赛道,这个足球爱好对于主人公的性格塑造并无助力,这既是编导的问题,也是表演的问题——酷爱踢球的男生应该是什么个性?不知道边天扬同学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也许这么挑剔有点矫情?可是好影片就是由好细节组成的。

中国电影需要寻找适合当代中国的表达方式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岩井俊二的日式表达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故事。自从日本迈入现代化以来,其传统文化在与西方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带有强烈民族色彩和自身文化印记的日式艺术表达方式,从文学,到音乐,美术,以及影视等流行文化中,处处可见。这种表达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日本之外,同样受到广泛的喜爱。国内的日剧日片粉丝同样不少,早一点的《血疑》《东京爱情故事》到新的《深夜食堂》等,都是热度很高的作品。但是这种表达方式只属于日本,它是和日本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现状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简单的拿来,并不适用。近年来引进翻拍的日剧日片也不算少,总体上无一成功。基本上比原作至少下降2个档次。1995年的《情书》,至今在豆瓣网上还是以8.8分的成绩高挂,而准翻拍的《你好,之华》,只收获了7.1分,相对于这个创作阵容来说,可以算是平淡收场。

从《你好,之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国电影创作领域,还处于一定程度上的盲目阶段,我们不排除各种风格的尝试,但是想要急功近利地简单拿来,显然是不可行的。中国电影的创作,需要寻找适合当代中国的表达方式,要努力创造出一种更加中国的电影语言。实际上,中国电影发展这么多年,有很多出色的作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红高粱》、比如《新龙门客栈》比如《无问西东》,这些带有鲜明中国印记的影片,共同组成了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探索发展之路。中国很大,历史古老,文化深厚,民族众多,我们并不希望仅仅只有一种风格能够表达,但是无论如何,中国化是最关键的要素,忘记了这一点,永远不能寻找到真正的方向。

最后忍不住吐槽一下胡歌,胡歌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近年来有很多算得上经典的表演,这次演的这个东北糙老爷们,真的是太浮夸了,靠络腮胡就能抢到大学校花吗?我表示怀疑。郁晓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