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林永健 我的人生已经超额完成目标

2018-10-08 22:04:12 信息来源:新京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电视剧《历史的天空》

点击进入下一页

电影《钱学森》

点击进入下一页

电视剧《王贵与安娜》

点击进入下一页

电视剧《凡人的品格》

点击进入下一页

电影《李保国》

点击进入下一页

林永健和儿子林大竣。

和林永健的采访被安排在电影《李保国》的首映后,盛夏的岗底村酷热难忍,穿着厚西服的林永健却坚决不用风扇,做演员教会他最多的就是“忍耐”,无论夏装冬穿或是严寒中身着单薄衣裳,他早就习以为常,“心静自然凉嘛”。

眼前的这个人,更像是你相识多年的老邻居,没什么野心,即使到了中年或许还有很多巅峰想去逾越,他都仅仅只是轻描淡写道,“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份这么好的职业,有位好太太和阳光活泼的儿子,这不就是小老百姓最想要的生活吗?我都有了,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接地气”——也是林永健在大众心中的标签,他从未失去朴实的本色,更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公众人物,“打从干这行的第一天起,我就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偶像,我就是个文艺工作者、是个演员,真不理解为什么后来要把演员两个字换成艺人。”

进话剧团不被看好,只能拉大幕

很多场合,林永健都自嘲过自己的长相,他绝不是那种一眼望的大帅哥,“偶像?不呕吐就不错了。”

因为长相不出众,他自认做演员的先决条件并不好,但对演戏却是由衷的喜欢。出生于青岛的他,骨子里有种来自家乡的自豪感。他直言不讳小时候就对当演员有所向往,因为青岛出了很多演员,像唐国强、宋佳,总有剧组到家乡取景。

17岁时林永健考进了青岛话剧团,在人们的普遍观念里认为演员要“女的漂亮,男的帅气”,不被看好的林永健,只能干着拉大幕、喷烟雾的活,但他心里却惦记着“既能当演员,也能穿军装”的两大人生梦想。

一次旅途,他遇到了广州军区话剧团管招生的队长,两人相聊甚欢。林永健决定南下,成了一名广州军区话剧团的文艺兵。但他却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以前一个月工资两三百,部队却只有零头,早上五点就要起床拉练,5公里越野。参加《爸爸去哪儿3》时,他曾说过一句“不就住个帐篷吗?我连猪圈都睡过。”

比起生活条件的艰苦,更让他吃不消的是没人理解他心中不曾褪去的演员梦,他只好在宿舍自己演给自己看,甚至“演棵树都乐意”。说到科班出身,林永健自侃“出身复杂”,“当成了兵就想当演员,但想当演员又演不上戏,这是由很多综合因素导致的,不仅是相貌,还有体制内的论资排辈。演不上戏的时候我就去学编剧,写不出来就跑去学做导演,唯独没学表演。”

林永健其实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在广州的那几年,遇到舞台剧他会把大小角色的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从B组演到A组,直到1997年,他参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视剧《和平年代》。

部队转业做北漂,结果天天碰壁

在很多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上,林永健都颇有胆量,他看准了北京,知道只有在这里才有机会实现当演员的梦想。千禧年,而立之年的林永健从部队转业,带着不多的积蓄开始了“北漂”生活,住遍了北三环、四环之间的所有招待所,经常一个人拎着箱子东奔西跑,演不上戏就四处跑剧组毛遂自荐,结果天天碰壁,“感觉那会儿就没人想搭理我,我对自己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别着急,我知道我肯定会有机会的。”

都说三十三大转弯,林永健走投无路的时候,通过好友吴军认识了张国立。张国立相中了这位朴实真诚的小伙子,给了他不少机会。那一年,也被他看成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结了婚、成了家,二次入伍到了空军,参演的《历史的天空》播出了;再后来,《金婚》中狡猾但善良的大庄让他成为最抢戏的配角,并凭借《王贵与安娜》中王贵这一角色入围了“白玉兰奖”最佳男演员,越来越多的观众认识了他。

不管戏份多与少,林永健从不拘泥于角色类型的限制,“早期演的都是一些反派,后来又演农民,还有都市、时尚剧,小人物演了,大人物塑造了,连女性角色都反串过了,工农商学兵都尝试过了,相较于我预期的目标,那实在是超额完成。”

演农民爱上土地牛粪混合的味道

2005年,林永健要在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里演一个农民。但拍戏前的他几乎没下过田,既分不清楚小麦和韭菜,也不知道玉米和高粱的区别。那时,剧组给他安排了保姆车,他不坐,每天徒步,觉得能在庄稼地里逛逛实属难得,研究研究田地里的作物,和农民聊聊天,“一两天你不习惯,第三四天你会觉得挺好,后来越来越怀念田间的味道,尤其下完雨,泥地里散发出土的香气,再加上瓜果飘香的味道,牛粪、猪粪、羊粪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太美妙了。”

在导演赵琦眼里,林永健是那种想把骨子里的表演细胞全部展现出来,对表演有极强欲望的人,善于抓住角色的小细节,在根据林业专家李保国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李保国》拍摄前,林永健研读了关于李保国的所有资料,他说这是这个行当里最基础、最简单的事情,也搞不明白现在为何有不敬业的表演陋习,“演戏就是一种对人物关系的诠释,至少在拍摄过程中你要演什么像什么。你不去琢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能演好吗?”说完,他叹了口气,“我太喜欢那种戏把我带走的感觉了,这绝对不是大话和空话,是我亲身经历的事。”

经常演小人物的林永健,直到2012年上映的电影《钱学森》及次年播出的电视剧《聂荣臻》中,才头一次演上了大人物——聂荣臻,他自认没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演一个大元帅要相当谨慎,“聂荣臻怎么和钱学森打交道,勒紧裤腰带吃饭的日子里要怎么去给国家找到杀手锏,历史摆在面前可不能杜撰,演一演你会体会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情。”

九次上春晚 反串大姐纯属意外

去年是林永健第九次登上春晚舞台,从1998年在小品《东西南北兵》里演个小战士到如今,转眼已经20年。印象最深的当属2005年的小品《装修》,他一人分饰三角,包括那个头戴假发,喊着“干啥呢干啥呢”的大姐。但这次出演却是大大的意外,“当时巩汉林、黄宏,还有导演三个人在那儿,我看了看剧本发现上面有五个人啊,数了三遍很是不解地问,还有两个人在哪呢?他们不吭声还冲着我笑,说是现在合适的女演员实在很难找,不如你代一下。”这一“代”让林永健一夜之间走进千家万户。

都说他红了,他却憨厚一笑,“认识我的人多了,找来的戏也多了,但反而机会多了得罪人也多了,上这个不上那个,不就容易得罪人吗?”

至今,网络上依然有着“看脸的时代林永健们该怎么办?”的讨论,也正因为相貌不出挑,林永健很清楚自己要比旁人更加努力。《建党伟业》中他饰演陆徽祥,为了短短的几句日语对白,他苦练口型和发音,后期也坚持不要配音。“做演员我一直信奉一句话,你干什么吆喝什么。把戏演好,不管什么角色,你得演得入木三分,这是你要干的事儿。”

他始终保持着“倾囊请客只为聊戏”的习惯:经常去看别人演戏,无论是话剧、舞台剧还是电影,看完就请人吃饭,把好的演员都留下来吃宵夜,在饭桌上切磋演技。到他自己参演时,也不放过同行,吃点菜,倒上杯小酒,其他的先不说,就谈一个问题“演得怎么样,人物立没立住”,“这是属于我的交流方式,他们给我的很多意见尽管没那么尖锐,毕竟他们吃了我的饭(笑),但我知道这些朋友都是很中肯的。”

家 庭 观

我就是个老派的父亲

2003年,同为空政话剧团演员的林永健和周冬齐喜结连理,没有房、没有车,总共只有三万块钱,在当时他们不仅是“闪婚”,还是“裸婚”。

周冬齐曾出演过《新女婿时代》和《妈妈的花样年华》,和林永健也合作过不少作品,两人也是因为2002年的一部小品《换岗》相识,在林永健心中,太太的戏一直比他强。

2010年,林大竣出生了,那一年,林永健40岁,给孩子取这个名字也有“大功告成”的意味。2015年,《爸爸去哪儿3》林永健带着林大竣出现在观众面前,也着实让他手足无措了一把,“最开始我真不了解,就有点手忙脚乱。”提到教育孩子,林永健对太太周冬齐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崇拜,过去几十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在一个接一个剧组里“跑戏”,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他总说自己是个不称职的爸爸,所以现在就想尽全力弥补,“只要一有时间我就陪他。”问他如果有水晶球可以预知未来最想知道什么,“我还是想知道儿子未来会怎样。我就是个老派的、传统的父亲。”

新 鲜 问 答

新京报:银幕上的你跟生活中的你差距大吗?

林永健:还是有点差距的,可能好多人以为我挺喜剧、挺搞笑的。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毕竟也是公众人物?)我从不觉得自己是公众人物,在国外我看到人家演员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者,上下班都自己开车,逛超市、自己做饭,不是说举手投足被人关注就不一样了,但在我们国家,不太一样。

新京报:那身处于网络时代你会经常看网友的评论吗?自认为算是个潮流的人吗,抖音、微博玩得转吗?

林永健:我会看,但几乎很多都是左脑子进右脑子出,因为有些东西你不能太认真,只会重视自己想看的那些比较真实的说法。至于抖音什么的完全玩不了,我土,不懂(笑),微博也是他们逼着我、催着我发的(大笑),回到以前真的想象不出如今是这个状态,就是觉得时代变化太快了。

新京报:对你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林永健:可能到了这个岁数,有些事看得更开了、更广了,尤其是在我演了聂荣臻、李保国这些角色后,包括待人接物、跟人合作都越发成熟,这可能确实跟年龄、阅历有关,我说的都是大实话。

新京报:口碑和票房,你更看重哪一个?你会为艺术片遭遇低排片不平吗?

林永健:确实很想要好的口碑。但就比如我刚刚主演的这部电影《李保国》,我理解大家对于小众艺术片会有一些刻板印象,也理解院线方要为自己的收益考虑。好在现在多了很多传播渠道,《李保国》正在移动电影院平台传播,很多海外华人在移动平台上给我留言,问什么时候能在他们当地的院线上看到这部电影。

新京报:那选择电影类型上,你是否更倾向于艺术小众类?

林永健:商业大制作比较少是因为没啥人找我演啊(笑)。开玩笑的,其实无论角色大小,我接戏的标准是能不能打动我,我最近还拍了一部好莱坞电影,具体是什么不能透露,电影制作对英语要求很高,对我来说挺有挑战。大概美国人看美国人看久了,中国人看中国人也看多了,他们觉得我这种形象是中国东方人的形象就找我参演了。

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艺人供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