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朱旭 醇诚真戏骨,酒仙老爷子

2018-09-17 07:21:4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9月15日上午发布讣告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离休干部朱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5日凌晨2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根据朱旭同志本人及家人意愿,家中不设灵堂,朱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9月17日上午10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朱旭和濮存昕交谈。图/视觉中国

  中年时的朱旭。

  在得知朱旭先生去世后不久,新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他的小儿子朱小闯,从他那里了解到朱旭先生在离世前没有任何痛苦,非常安详。而当问及先生生前未达成的遗愿,便是“想要登台继续演戏”。随后朱旭生前的好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发表悼文,悲痛写道:“朱旭,我陪你演了你第一次话剧,也跟你合作了你最后一次舞台剧,我……送你一程。”足以得见二老之间几十多年深厚的友情。

  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濮存昕、班赞、吴贻弓、奚美娟、蒋雯丽、高群书、王小平、张春年等曾与朱旭合作相知的业内人士,共同追忆老艺术家的自然演戏、豁达人生。

  生平

  幼儿起就学会了喝酒

  1930年2月,朱旭出生在沈阳一个旧官吏的家庭里,有两位兄长和一位姐姐,他是最小的儿子。父亲在县府做文书,收入微薄难于养家糊口,辞去职务考入第六期由张学良经办的“讲武堂”,后来为东北军的军官。

  在他一岁的时候家乡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全家随军离开沈阳,因为家里孩子多,母亲照顾不过来,朱旭就由军队里一名老伙夫看护,每到一处驻地,老伙夫晚饭之后收拾起碗筷总要有一场牌局。如果朱旭不睡觉,牌局就要受影响,所以老伙夫每天吃完晚饭就给朱旭灌上一盅酒,朱旭就安安静静地入睡了。久而久之,朱旭就上瘾了,幼儿时期的朱旭就有了喝酒的习惯,成了幼儿嗜酒者。按照他的年龄算,他的酒龄已经是80多年的资深“酒仙”。

  1949年5月,长大后的朱旭进入华北大学,在华大三部戏剧科学习戏剧专业。毕业后进入华大文工二团工作,他刚调到二团时,被分配到舞台工作队的灯光组,做一名电工。其实这是个误会。起因在华北大学上学的时候,一天晚上,宿舍的电灯坏了,怎么开都不亮,朱旭凭着自己一时的热情,胆子大,经他七捅八捅的,电灯居然亮了。于是在众人欢呼中他被认为是懂电的行家,以至于被分配到二团的时候当了电工。

  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为了配合政治形势的需要,剧团排演《吃惊病》,这是一出独幕小戏。里面有个美国大兵,一时,演员队伍里还没有大个子的演员,导演夏淳发现灯光组里有个朱旭,不但个子高,鼻梁也挺高,大眼睛,大嘴巴,化上妆肯定像外国人。在剧本里这个人物只是有几句台词的群众,没想到一个不重要的角色都让他演得引人注目,引起剧院各位领导的注意。

  1952年成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朱旭就是这个时候从灯光组调整到演员队伍里,正式开始了他所热爱的事业。

  2017年,朱旭传记出版。

  老爷子胡琴拉得极好。

  《甲子园》

  舞台

  松弛自然,才是演技至境

  朱旭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先后塑造过数十个性格独特、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烙印。早期他演出的话剧作品包括《女店员》、《悭吝人》、《三块钱国币》、《蔡文姬》、《骆驼祥子》、《请君入瓮》、《左邻右舍》、《咸亨酒店》等,多以小人物著称,表演风趣幽默、细腻传神。其后,他在创作巅峰时期的人艺舞台上出演了如《推销员之死》、《红白喜事》、《哗变》、《芭巴拉少校》、《屠夫》等多部经典作品。

  朱旭从人艺离休后,并没有彻底离开舞台。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时事、热心公益事业,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后积极捐款,并于第一时间投身《北街南院》《生·活》的排演当中,用自己所参演的艺术作品去鼓舞人心。

  2011年他在《家》中饰演了“高老太爷”,在2012年,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时,82岁的朱旭还站在了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扮演《甲子园》中的姚半仙,这是他最后一个话剧角色,至此,他在自己最爱的舞台上站了整整一个甲子。

  很多人想象不到,如今是无数人心目中“老戏骨”代名词的朱旭,在早年间竟有严重的口吃症,导致单位开会都不敢让他发言,还被同事评价为“台上口若悬河,台下结巴磕”。那时的朱旭觉得很伤自尊,甚至怀疑自己不适合做演员,但最终,他在导演和同事的鼓励下,下定决心,以勤补拙,终于找到了克服口吃的妙计——不打草稿,想到便说。他试着将这种感觉带到排戏中,逐渐地掌握要领,最终能够在舞台上把台词说得顺畅又漂亮。

  在克服口吃的过程中,朱旭也逐渐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艺术创作方法——松弛。通过松弛来把话说清楚,通过松弛去拉近和角色间的距离。正因如此,他的表演方式在人艺、在中国都是“异数”:特别自然和生活化,一点不装腔作势,也不抢戏,还不是戏霸,几乎绝无仅有。

  《北街南院》

  《哗变》

  《请君入瓮》

  影视

  演戏,必须要真的交流

  舞台之外,他通过电影、电视与观众结下了深厚的缘分。1984年,在话剧舞台表演了30多年后,已经54岁才开始涉足影视领域,从此便成为了银幕和荧屏上的常青树。他先后参演电影《红衣少女》《清凉寺的钟声》《小巷名流》《鼓书艺人》《阙里人家》《心香》《我们天上见》《变脸》《洗澡》《刮痧》及电视剧《末代皇帝》《大地之子》《似水年华》《沧海百年》《日落紫禁城》等。

  1984年,他在电视剧《末代皇帝》中扮演老年溥仪,而青年溥仪的扮演者正是当时还是新人的陈道明。其实最开始,朱旭并不太愿意演这个角色,因为前面20集都是陈道明演,当皇上吃喝玩乐享受完了,最后成为改造犯就该朱旭上了。朱旭的第一次亮相一句台词没有,光靠背影的表演,就能让人感受到角色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故事,观众立刻就接受了这个前20集没有出现的“新”溥仪。

  剧中很多饰演战犯的角色都是辽宁人艺的老艺术家,朱旭和这些老艺术家聚在一块,只要不拍戏,他们就在监房里喝酒,基本上铺底下的酒瓶子都满了。

  《变脸》是朱旭十分重要的一部电影代表作,他凭借片中的“变脸王”一角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桂冠。影片开头,有一段朱旭在街头表演变脸的绝技,拍这场戏时,剧组所有人都来了,想看个新鲜,因为在场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变的。连导演吴天明在剪接台上都纳闷:“到底变到哪儿去了?”不过,任凭别人怎么问,朱旭都守口如瓶:“这是人家的绝招,我不能说。”拍这场戏时,教朱旭的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手心都出汗了,生怕穿帮了。

  对于朱旭来说,最难的除了“变脸”之外,还要与一只猴儿演戏。刚开始那只猴子怎么都不接近朱旭,之后,朱旭就想了个办法,经常给猴子买好吃的,慢慢就取得了猴子的信任。有场戏拍了整整一夜,猴子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了,别人都没办法,只有朱旭给它喝茶,放上糖,小猴就有精神了。

  后来,朱旭总结与小动物、小孩演戏,必须得和他们真的交流才行。

  生活

  一生随和豁达,醇如美酒

  谈到朱旭时,很多人都会亲切地称他一声“老爷子”。据朱旭透露,这个称号来自于当年拍摄电视剧《末代皇帝》中自己饰演的溥仪在宫中的称谓,而在现实中,这个称呼则是对朱旭随和形象的最好概括:和他交谈,你能从他的谈吐中感受到他的诙谐与豁达,以及岁月与阅历在他背后留下的印记,仿佛一杯层次丰富的美酒。

  舞台之下的朱旭有四大乐趣:下围棋、放风筝、拉胡琴、喝酒;他唱京戏,在台上唱过大段《劝千岁》,台下也不忘发掘戏曲人才,如今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王蓉蓉便是由朱旭领进戏曲艺术大门的;当年他曾向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老先生学琴,而后也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以娴熟的弓法技惊四座;在北京人艺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还露过一手相声的绝活……在话剧与影视之外的朱旭,同样是那么风采奕奕。

  朱旭的妻子宋凤仪同样是北京人艺的优秀演员,曾塑造了《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小井胡同》中的春喜等鲜活的人物形象。二人自1957年结婚以来,携手走过了60年风风雨雨,一直恩爱有加,是大家心目中的“模范夫妻”。宋凤仪于2015年离世,她曾将朱旭的人生、艺术之路写就了一本《老爷子朱旭》。二人育有两个儿子,不幸的是都患有先天性耳聋,但朱旭和妻子没有放弃他们,而是用心血将他们抚养成才,后来一个成为了北京人艺的美工,另一个则成为了摄像师。

  ■ 濮存昕忆朱旭

  去去就来,何必难过

  在接受采访时,濮存昕透露最后一次去医院看望朱旭是9月9日那天,那时候朱旭老师的情况还很好,神志很清楚,说到高兴的事,还会眨眨眼睛,谁能听得清他说话,他就给谁竖大拇指表示赞许。

  在濮存昕看来,朱旭的一生非常圆满,自己的修行使得他如同演出谢幕一般走得如此平静,如此满足。他认为“朱旭老师在舞台艺术、台词和角色上成就了他这一生的修行”。他虽然在舞台和银幕上为观众留下了许多记忆深刻的艺术形象,但在朱旭老师心中始终铭记着,前辈剧作家洪深先生曾经留下的“不会演戏的演戏,会演戏的演人”这句名言。

  据濮存昕透露,原想写一幅字送给朱旭先生,但他想起了弘一法师圆寂前对妙莲法师说的一句话,“去去就来,何必难过”。濮存昕说:“朱旭老师的一生就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一样,应该结束了,该向观众谢幕了,他能够很精彩地离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他鼓掌。”

  演戏别只演戏,要演人

  朱旭在给演员讲课的时候,经常对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念词别只念词,要念意。演戏别只演戏,要演人”。濮存昕第一次听到觉得很新奇,直到后来在书中也看到这句话后才慢慢理解,他认为“朱旭老师在教学时所使用的很多谚语式的表述都非常精到”。

  据濮存昕介绍,朱旭一直随身带着一个抄台词的本子,他经常把一些台词变成口语化抄在上面,这个本子写的都是他改动过的台词,如果改动得多他就把整段的台词全都写出来,他觉得“朱旭和于是之先生这代人的共同点就是始终在寻找着自己,自己的台词,不是剧作家写的台词,而是一定要弄成自己能说的台词。演员的二度创作是他们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也是对角色生命的尊重,他们始终以塑造出好的角色为己任”。演员这个职业其实是在行善,在表达真善美的同时,也在弘扬人性中的美,濮存昕觉得,朱旭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棒。

  从没上过场的“王利发”

  在濮存昕眼中,朱旭在影、视、戏剧都可以全面发展,这在人艺老前辈里是不多见的,他在改革开放后迸发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创作密度大,很多经典作品和角色都是在这期间应运而生。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朱旭一直都是经典话剧《茶馆》中于是之先生所饰演“王利发”的B角,他几十年来都没有得到过一次上场的机会。1992年《茶馆》告别演出,因为当时于是之先生身体不太好,很多人都认为那次朱旭有机会上场,但很遗憾还是没有演成。这件事濮存昕也是后来通过自己再演《茶馆》时,朱旭等老艺术家前来给他们讲评人物角色时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我是《茶馆》里从来没有上过场的王利发。”虽然他对台词、舞台调度均已烂熟于心,但就是没有上过场,不得不说是朱旭先生演艺生涯的一个遗憾。

  真心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

  在剧院里没有任何一个老前辈能像朱旭老师那样对待年轻人那么关怀。濮存昕表示,过去我们经常在朱旭老师的号召下聚到一起到他家聚餐,立春吃春饼,冬天涮羊肉,一屋子里还有一些是刚来剧院的年轻演员,他也一视同仁。每到这个时候濮存昕就感慨“他喜欢的不只是自己家的孩子,他是真心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他幽默开心一辈子,任何忧虑他都会自我化解。记得以前在剧院开会发言的时候,他从来不讲套话,总是讲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小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采写/新京报记者刘臻 滕朝

  部分内容摘自新京报娱评《纪念朱旭:用生命演戏,一生奉献给舞台》,撰文:崔颢

  本版话剧剧照由北京人艺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