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书缘未尽,醒木犹在 送别评书大师单田芳

2018-09-17 07:20:5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文化)(2)送别单田芳 

9月15日,人们为单田芳先生送行。 当日,评书大师单田芳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自发来到八宝山为单田芳先生送行。 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题:书缘未尽,醒木犹在——送别评书大师单田芳

 

  新华社记者王鹏、白瀛、施雨岑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句开场,一声铿锵。伴着他沧桑、沙哑的嗓音,英雄豪杰、绿林好汉、乱世枭雄都浮现在听众眼前。

 

  11日下午,评书大师单田芳因病逝世,享年84岁。在他身后,留下的是近6000余小时长的广播和电视评书,以及“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美名。

 

  15日上午,单田芳生前好友、弟子以及众多评书爱好者来到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送单老最后一程,很多人眼含热泪,甚至失声痛哭。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赵亮一早就守在告别厅门口。他7岁时就听过先生的作品《白眉大侠》,“那种宽厚中带着沙哑的声音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

 

  单田芳沙哑的烟嗓十分特别。在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的年代,他在电波中惟妙惟肖的演绎,成了大众最喜爱的娱乐。那句“且听下回分解”,更是很多听众日复一日的期盼。

 

  单田芳出生于曲艺世家,从小就接受曲艺文化的熏陶。为了弄明白传统评书中“哪些是虚构加工,哪些是史实”,他曾到东北大学函授学习历史。

 

  “大量的阅读积累让先生的说书比较严谨,即兴表演和多抖包袱则让文字变得更为活灵活现。”在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崔凯看来,单田芳通过自己的演绎,将书面语言变成了评书的口头语言,“这是非常艰苦的创作过程”。

 

  靠着经年的勤奋积累,单田芳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他让《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等传统评书焕发出新的生机,也通过演绎《贺龙传奇》《羊神》等作品不断拓宽评书的道路。

 

  “评书是融入了先生的生命的。得益于他的努力,评书艺术在当代依旧保持了生命力。”赵亮说,先生在晚年还在不断寻求评书与市场的契合点,尝试将评书与动漫和影视相结合。

 

  76岁,单田芳把自传《言归正传》讲成了评书;81岁,他推出了自己的全新作品《千山传奇》;就在逝世前4天,他的微博仍然积极和评书爱好者互动……迄今打开某广播类APP,他的《白眉大侠》播放量逾3亿。

 

  “父亲走时唯一的遗憾,是自己还有几部长书没有录完,这个遗憾也寄托着父亲多年以来对评书艺术传承、发展的忧虑。”单田芳的女儿单慧莉在致广大听众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作为子女和单派评书的传承人,我们更应该不遗余力地把单派评书传承下去,把忠义节烈的故事讲述下去。父亲的微博也将由我持续更新,作为和听众朋友交流、互动和传承单派评书艺术的平台延续下去。”

 

  连日来,“从此再无单田芳”的惋惜声不绝于耳……

 

  崔凯说:“在悼念先生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想到将来,培养更多说书艺术的传承人,让他们像单先生这样,扎根在人民群众的心里。”

 

  佳作永在,长书未完。送别的人群中,有人手捧鲜花,有人手持单老的照片,还有人提着收音机,一遍遍地播放着单老的评书。那熟悉的声音依然洪亮,久久回响。

 

  一生以声动人的先生走得并不是无声无息。连日来,很多电台推出了特别剪辑的单田芳评书专辑。

 

  “在大街小巷、滚滚车流中,先生的声音还会带着时代的气息,常伴耳畔。”赵亮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