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现代社会,传统民歌的旋律如何再次响起

2018-09-01 23:08:3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从内蒙古草原的长调到黄土高原的信天游,从蒙语到汉语,广袤的西部大地孕育出西部民歌嘹亮的声调。这些曲调悠扬的民歌,是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由于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传统民歌,渐渐在生活中销声匿迹。8月3日至13日,记者跟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一带一路文化探源”项目调研组深入宁夏、内蒙古、陕西等民歌的滥觞之地,试图找到民歌生命力的源泉,揭开民歌的现代传承之道。

  蒙古族歌唱家敖特根图雅在演唱《鸿雁》。

1.回到民歌生长的地方

  8月4日,在漫瀚调“无冕之王”奇附林的家中,一曲《天下黄河》赢得大家的满堂喝彩。这位生长在黄河边的渔民从小喝黄河水长大,“就想和黄河在一起”。在奇附林“我口唱我心”的民歌生涯中,他唱的歌就是自己的生活,因为在他心里,“黄河就是一条会唱歌的河,每一个弯都是一首小调”。

  民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千百年来,人们通过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表达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朴素人文思想。在阿拉善长调民歌中就这样表达着当地人的生态理想:“春天飞来的天鹅们,不想南归的好乐园。纯朴善良的牧民们,有团结互助的传统。”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民歌,作为民族文化和自然经验的结晶,民歌表现了当地人的生存智慧。阿拉善左旗牧民谢巴特尔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当地一百个人里识字的可能只有十几个,但是不会唱民歌的可能只有一个,游牧民族正是依靠民歌来传播知识和教育子女的。

  阿拉善左旗文联副主席魏然说:“民歌从歌词上,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手法,传播长幼有序、尊敬贤德、孝敬长辈、敬爱父母、思念家乡、互助友爱等主流价值观。比如,阿拉善八大长调民歌之首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就表达了人要团结诚实的观念:‘千言万语和睦为贵,欢庆喜宴快乐至上。万语千言精诚为本,亲朋挚友忆念浩存。’”

  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王锦强说:“传承了几百年的民歌是最有智慧的。回到民歌生长的地方,看民歌怎么立根于我们生存的土地,我们才有可能找到民歌生命力的源泉。”

2.找到经典声音

  中国民协民歌专业委员会主任朱智忠说:“现代传播的声音非常嘈杂,在这样的环境下,像蒙古长调、漫瀚调、信天游等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带有祖先声音的民间艺术被挤出大众的视野是非常遗憾的事。我们这一代人要创造条件,让带有祖先声音的民歌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再次响起。”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柯琳说,“文化探源”真正要做的是找到民歌中的经典,把它们像诗词一样作为文化经典传承下来。把经典保存好,然后再造经典,用经典带动原创。

  在民歌的整理和传承中,各地区都沉淀出自己的经典曲目。比如,阿拉善左旗的《溜溜的枣红马》、乌拉特民歌中的《鸿雁》、古如歌的《天马驹》《河套之花》等,这些民歌都成为传承中的经典曲目。要让这些经典曲目重新传唱起来,离不开对青少年的民歌教育。杭锦旗古如歌音乐博物馆讲解员脑民塔娜告诉记者,如今的杭锦旗建立了古如歌传承基地和古如歌音乐博物馆,同时当地在蒙古族小学和中学也专门设置了古如歌课程,杭锦旗流传下来的111首古如歌都能在课堂上听到。

  传承之外,还需要深入研究以发挥经典作品的更大价值。我国的民歌丰富多彩,但是缺少系统化、科学化、体系化的研究,阻碍了民歌的进一步传承。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在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限,即使最有能力的传承人也只能带几十个学生,跟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后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系统化后的经典更具实践性,也可以拿到国际上学习,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对世界音乐也是一笔财富。”柯琳说。

3.注入时代元素

  柯琳认为,民歌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是土生土长的,带着泥土味儿,而它的泥土味儿来自民间。这个生存的土壤消失了,民歌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不过,柯琳并不主张民歌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相反,她认为民歌要传承发展下去,必须拥抱时代。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的传承离不开生活。而现代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拒绝让民歌接受现代信息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要营造一种氛围,同时要为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注入时代元素”。

  在乌拉特民歌传承人的表演现场,柯琳发现,90多岁的双胞胎传承人孟根其其格和乌日古玛拉演唱的民歌,就已经带有了一些现代元素,“她们是这个时代的人,自然就会用这个时代的感觉去演绎民歌,虽然演唱者自己说不出来,但其实已经蕴含了现代元素”。

  不过,注入时代元素不意味着机械地植入流行元素。为了吸引年轻人学习“花儿”,一些宁夏花儿的传承者曾尝试为花儿加入现代流行元素,而朱智忠认为“最古老的声音对孩子的启发更重要,纯正的民间的内容才是民间艺术的摇篮”。朱智忠认为,把本来是即兴对唱的民歌简单地搬到舞台上,相当于把它的根掐了。在朱智忠看来,应该恢复歌会的传统,通过每年的歌会,不断发现新的花儿,这样花儿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民歌要真正扩大影响力,还要接受现代文化市场的洗礼,在市场上走起来。朱智忠告诉记者,不久前,十六个中东国家的作曲家到奇附林老师处采风,奇附林的歌让他们非常感动。这些国外的作曲家觉得,“这才是黄河真正的声音”。这说明,中国传统民歌哪怕在世界上也是有听众的,“只不过全球化的演艺市场等待着我们去征服”。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童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30日 09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