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民乐“器乐剧”:新探索还是乱弹琴?

2018-08-28 21:15:56 信息来源:北京青年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笛韵天籁》

  《九歌》

  《九歌》

  中国民族器乐原本只是表现音乐功能,如今一把二胡、一架古琴、一支竹笛却要被赋予戏剧功能,成为戏剧中的一个角色;民乐演奏家不只演奏音乐,还要演绎人物。这就是近来民乐演出新兴的一种演出形式——“器乐剧”:从中央民族乐团2017年的“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到日前在湖南大剧院上演的“多媒体民乐剧”《九歌》,国内已经有五部演出形式类似的民乐剧出现。

  演奏家既要弹古筝还要演屈原

  这五部作品,虽然有“民族器乐剧”、“音乐剧场·民族管弦乐”、“跨界融合舞台剧”和“多媒体民乐剧”等不同的称谓,但都是以民乐演奏为形式,融入戏剧、舞蹈、多媒体等元素打造的所谓“民族器乐剧”——民族器乐原本只是演绎音乐,现在却开始演绎故事和戏剧人物;民乐演奏家们不仅演奏音乐,有时候还要进行表演,甚至用念白、吟诵来表现人物:在《九歌》的演出中,古筝演奏家要演绎屈原;在《大禹治水》中,二胡演奏家要演绎大禹;在《笛韵天籁》中,竹笛演奏家要演绎乐神;在《玄奘西行》中,用胡琴表现石磐陀,用琵琶表现女神;在《桃花扇》中,笛子代表侯方域,琵琶代表李香君。这种形式,演奏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力,还要具有较强的表演能力。

  以多媒体民乐剧《九歌》为例,该剧通过三幕九个乐章表现屈原湖湘之行所见所闻,展现屈原创作《九歌》的心路历程,并用多种艺术手段融合的方式,解读《九歌》中的每一首作品——不仅有人物,还有诗词吟诵、歌唱家演唱、舞蹈与多媒体布景的营造。除以古筝扮演屈原外,还以二胡扮演湘夫人,以大阮扮演湘君,以埙和箫扮演渔夫,以笛子扮演山鬼,以琵琶扮演河伯;民族管弦乐队在需要演奏时就以平台移动登场,舞蹈演员随时穿插。

  近年已有五部民乐“器乐剧”上演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民族器乐剧是这两年涌现的民乐演出新形式。中央民族乐团邀请导演王潮歌指导《印象国乐》和《又见国乐》,将戏剧元素融入民乐音乐会为发轫,《玄奘西行》以“民乐剧”在民乐演出中悄然兴起,尤以今年为最——上海音乐学院唐俊乔竹笛乐团演出展示中国笛子发展历程的《笛韵天籁》,南京市民族乐团演出郭文景创作的音乐剧场《桃花扇》,重庆市歌剧院和重庆交响乐团演出了跨界多媒体舞台剧《大禹治水》,湖南省歌舞剧院刚刚首演了《九歌》。一时间,民乐剧俨然成为民乐团开拓演出市场的热门产品。

  表演排练已占据演奏家八成时间

  民乐还能这么演?

  民乐演奏家自古以来也是以演奏音乐为主。中国民乐的发展,与优秀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作品涌现分不开,也与演奏家们精彩的演绎分不开。可是,民乐剧的兴起无形中给演员增加了额外的表演,加大了他们的压力。在《大禹治水》中扮演大禹的二胡演奏家刘光宇告诉北青报记者,除了演奏,演员们还要从肢体、形象上去体验角色。这些“额外”的人物,对于器乐演员来说,完成器乐作业只占排练的20%,表演却要占到80%。她每天在地板上摸爬滚打,非常耗体力。此外,像《印象国乐》《玄奘西行》中,由演奏家扮演的角色还要有念白。所有这些,并不是演奏家的专长。要演奏家把音乐体验变成戏剧表演,长此以往,音乐演奏会不会成为演奏家们的"副业"?

  北青报记者在观看这些“民乐剧”时也发现,大部分“民乐剧”与其说是“剧”,不如说是“乐舞诗画”,大部分作品是把民族器乐作品改编成演出形式,演奏家们穿上角色服装,演出加入各种舞蹈、戏剧和多媒体灯光的元素呈现烘托气氛——去掉这些外在包装,让音乐会干干净净地演出也是完全可以的。演奏家手拿乐器能否完成戏剧表演与交流?民乐“器乐剧”究竟是新形式、货真价实还是玩概念、过度包装?这是目前“民乐剧”演出尚未解决的问题,无疑也关系到民乐“器乐剧”究竟能够走多远。

  文/本报记者 伦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