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足球应杜绝非理性引援竞赛,重视青训发展

2018-01-13 14:47:39 信息来源: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 题:杜绝非理性引援竞赛  重视青训应成共识

  新华社记者岳东兴 公兵 王浩明

  中国足协在对“两家俱乐部疑似就引进外援抬价”做了问询调查后,有关欧洲一线当红射手奥巴梅扬高价转会的传闻和纷争暂时告一段落,但其中的信号应该成为中超老板们的警示——在我们本土球员核心竞争力远低于日韩联赛本土球员的现状下,中国足球现阶段更需要着眼长远的青训投入和发展,而不再是“超标引援”下追求短期成绩的非理性竞赛。

  中国足协已经重申,将在2018年继续实行引援调节费制度。这项制度在2017年夏季转会出台时已明确了引援合理区间,尽管标准目前仍存争议,比如:内外援价格的“天花板”是否与联赛现况匹配、是否得到了所有俱乐部的认同?是否能够真正落实而不会成为包括“阴阳合同”在内的规避手段下的牺牲品?具体手段和措施可以在实践中完善,但制度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就是为了限制俱乐部追求短期成绩的高价引援,避免因恶性竞争导致“哄抬”价格,促进转会市场和联赛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确保俱乐部有足够资金用于青训建设。

  根据这一标准,已经在转会费投入上成为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中超联赛,应该重新审视引援的定位——是该继续引进远高于中超联赛水准的世界顶级天价球星、或是价不符实的过气球星?还是应该选择能够与本土球员相得益彰的高性价比外援?

  以引进某阿根廷球星一个赛季的效果看,近期在外媒陆续报道后,对于中超品牌价值提升并无太多益处。不过,从过去几个赛季来看,一批世界级球星和外教的加盟,满足了球迷就近看大牌的便利,提高了联赛在海外的传播力,也吸引着更多仍处于当打之年的一线外援愿意到中超踢球。从这个角度看,中超俱乐部投资者投入的重金,确实为职业联赛从低谷走向繁荣做出过很大贡献。

  但这样的投资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联赛不能长期依靠“输血”。而且,如果从观赏性和实打实的技战术水准看,某些场次反映出的全队磨合不够、前后场完全“割裂”的怪现象,并不能提高中超联赛的核心竞争力。就连国足主教练里皮也感叹,他在国家队最需要的球员,往往在联赛中的位置都被外援挤占。由此可见,中超的引援定位,或者已经到了需要统一共识、进行调整的“拐点”,力争实现本土球员实力与联赛品质的同步提升。

  当大部分时间里都用全日本球员出战的鹿岛鹿角能在世俱杯决赛上刺穿“银河战舰”,当并没有引进博阿斯、奥斯卡和胡尔克这般大牌外教外援的浦和红钻二度问鼎亚冠冠军,当动辄身价接近或过亿元的中国球员根本无法立足五大联赛、相反身价不及他们的日韩球员却不断走向欧洲时,我们是否还要把精力耗费在堪称闹剧的“引援抬价”中?

  诚然,职业联赛是开放的国际市场。而对比来看,即便英超、西甲等顶级联赛也在不断“烧钱”引援,但他们的俱乐部大都经过了百年发展和积累,有着统一标准的健全梯队和足球学校,有着联赛体系足够夯实下的人才“金字塔”,而本土球员的技战术水准也已经到了世界前列。而反观我们的职业联赛,并不具备一直“烧钱”下去的资本。长远来看,只有当青训体系足够健全,俱乐部实现了自负盈亏,并能持续不断地生产后备人才时,当职业联赛告别了“企业联赛”的伪职业现象,当中国足球能够实现校园、培训机构、城市的层级联赛、俱乐部和国家队之间的培养模式和资源整合互补以及通畅的人才上升通道时,或者就不需要再制定引援调节费。但现阶段,中国足球更需要回归理性,回到总体方案里“有效防止球员身价虚高、无序竞争等问题”的发展脉络中。

  虽然2018年初,奥巴梅扬与中超的“绯闻”成为笑谈,但希望在这个寒冬,中国足球能够戳破非理性竞价的泡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