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余罪》启示:没标签的人物形象更有感染力

2016-07-04 20:55:05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近段时间以来,一部名为《余罪》的影视作品风靡网络,目前的点击量已经突破10亿,不少“观众”声称点灯熬油“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更有迷者坦言“让人欲罢不能”,不得不追等第二季、第三季……

《工人日报》报道,一部取材于同名网络小说的剧作火爆江湖,凭什么?

有人归功于IP粉丝效应,不过这一说法未必能服众:热播之后,500多章的原著小说点击量也只有数百万的级数。再有,网剧往往背负着粗糙之名,成功之作少有,连作者都抱怨编剧“缺乏常识”,致使剧情没有逻辑,人物关系混乱,缺乏罪案推理细节……而且原著小说粉丝也不买账——似乎网剧观众和小说读者并非同一阶层。

也有鼓吹演技的声音,这多少有些不过脑子的意思,且不说演技所能多半是锦上添花,想想有那么多被烂故事毁掉的大师,这种念想还是不出门比较好。

归功于故事?可能是靠谱的思路。虽然原著书写者不满,但以追逐人的立场,引人入胜的剧情,合理铺陈的故事,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等,才是废寝忘食的原因。

也许各方面的原因都有,而令人满意的答案却不会有。

撇开源于剧作自身的因素,有一个现象无疑值得关注:一部以卧底警察为素材、正面形象塑造有悖常规思路的作品,何以引致大量网民(年轻人)的共鸣?

余罪:标签无法定义

余罪是《余罪》的主角,这个被称为“贱人余”的家伙有着非人的名字不说,在小说里,在“粗制简编”的剧里,看起来也没有“好东西”该有的样儿。实际上他也确实不像好人,反倒是满世界播散“坏人”事迹:

念大学挂科,还不是一次,临毕业还因为打架差点被开除。也许就是这些流溢出来的痞子习性,很不优秀的余同学被发现为优秀的卧底人才。

作为水果贩的后代,原初他只是为了卖水果的老爸不被欺负,想着片警余罪威风胡同的样子才决定去当警察的。这突然被绳索套住要去做卧底,焉能轻易就范?

面对无名无姓、黑白天都危险、分分钟会丧命的“机会”,余罪很清楚,如果牺牲,底层的老爸未来堪忧,于是他想方设法逃离。然而,在慧眼伯乐的“诬陷、胁迫、威逼”下,更重要的是这个内心充满矛盾冲突的小人物,除了痞子形态,灵魂深处内疚、感动、责任、正义交织,在目睹卧底之死的情境染色下,一激动?一冲动?就把死活的事儿忘了,上道了。

当卧底还真不是被逼的。可是身份的确认并没有改变余罪的“做派”。贪生怕死、不务正业的“贱人余”依旧放纵、享乐,一副本性难移的样子,在表面上“都是为了任务,不能让人怀疑”的荒唐中,演绎着“乐在其中”的性情——卧底角色使然的后面,无疑散发着醉生梦死的余味。正派?反派?真的很难定义。

第一季的最后,心里想着、嘴上念着保命要紧的余罪心生退意,想结束卧底旅程。置身林宇靖男友的葬礼,又被正义、责任意识把持,他决定再次踏上征程,将卧底的任务完成。

关于余罪,多次命悬一线却坚持道义担当,无疑是正面的,甚至是伟大的,是英雄。然而在组合起来的画面中,人们却很难给出标签化的定义,尽管现实生活中本来没有标签。

但是,在我们的符号系统中,在内心深处,标签的刻痕难以抹去。

范本:尚未去除面具

关于英雄人物,或者说正面形象,国人意识里的范本是容不得沙粒的。

不光是晚近以来高大全的宣传和书写,类型化的叙事古已有之。从传统文化留下的仓库中,很容易获得精雕细琢的样品:几乎每一个“模本”个体,不是与生俱来,就是教条化的道统文字堆砌,人们很难找到时间蚀刻、生活浸润下善恶交错的成长、成型之路。这当然无关性本善之说,人们倾向于简单地判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比如岳飞及其母亲的刺字。

当然,少年儿童的教育成长方式和未来有关,问题是,当人们希望各色各样光辉形象伟岸的时候,很可能忘记了作为一个吃喝拉撒活体人物的存在,过分地渲染、刻意地拔高,末了生活中的事迹碎片被无限放大,活生生的人物被演化为门神,像关羽、包黑子所属的队伍。这种正面的形象突出积久成习,渐渐地,碎片被一些人当作了整体,再也不去考虑美好图画中留白的意义,甚至拒绝留白。

在特定的年纪,又或者特定的文化、意识境遇里,模式化的英雄标签确实可以起到鼓舞人的短期作用。遗憾的是,一旦系统开放,一旦人们从圣人的阴影中走出来,曾经的标签就只会是标签,而不再是现实生活的参照。特别是在当下多元化的丛林里,人们不再迷恋单向(单一)的人性解读,粉饰的英雄沦为了童话故事,就如英雄联盟中那些画师笔下的超人。也许有人认为精神可学,不过这要面对一条鸿沟:我们讲述的是世俗社会街道上行走的人,而不是抽象出来的线条。公允地说,能触摸到的准则才有示范意义。

“英雄是鲜活的”,在这种流行说法的表层,人们看到的还是精心雕塑的“面具”。

启示:剧情外的话题

有血有肉、有普罗大众影迹的模型成就了《余罪》的感染力。

作者坦言:“我的粉丝里有无数警察,喜欢余罪,就是因为在他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不是高大全风貌。《余罪》叙述的是一个小警察的成长故事,他有满不在乎的外表,也有满腔的热血。事实上正是焦虑、矛盾,甚或还荒诞的人物性格为剧情的跌宕起伏拓展了空间,也为人物的多样性展示留下了时间。

从网友的角度看,大多数人表示人物设定真实,余罪形象受人喜爱。由此回看旧时代的武侠,往往是那些非正统的缺点(行为)构成了感染力的支点,是这些鲜活的个性,拉近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

正在念大学的艺潇是《余罪》粉,拍过小电影的他在组织自己的小团队讨论后结论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余罪以一介草根身份,虽困于规则但敢于挑战规则的非标准正面形象,以及口头上一切听指挥,实则自作聪明为所欲为的青春特色。

活在有阳光但也有阴云的世界里,面对世态百相,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在我们设定英雄的完美形象之时,尤其是将这种形象普遍化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杜绝绝大多数普通人趋向英雄之路,反过来,却是并不完美的余罪唤起了很多平凡人的英雄梦,故而其现象级的共鸣就不难解释了。

一个虚拟的角色因为生动的现实色彩,收获了各色年轻人的热捧,其中的缘由是明晰的,也许无需提醒神剧的制造者从中寻获启示——观众(如果有的话)仍然可以将之视为低劣的搞笑谈资,但回到现实里,回到高大上人物的书写,是不是应该把延续了不短时间的标签取下来呢?毕竟,这些人物的事迹的传播,不是为了使本身已经伟大的形象更伟大,而是出于弘扬、激励、示范的目的,要能让人学得来。在一个多样化选择的社会环境中,尤其如此。

《余罪》现象呈现的意义不止于影视剧,它应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