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网络作家抢了编剧饭碗?

2016-03-07 14:13:01 信息来源: 广州日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U678P4T8D7786263F107DT20160307075343

 

原标题;网络作家抢了编剧饭碗? 编剧“不受宠”原因

艾森网消息:近日,《建国大业》编剧王兴东提出,现在影视作品有“重导演、宠明星、轻编剧”的现象,剧作家因此闭门造车多,他建议加大力度扶持编剧深入生活搞创作。事实上,在网络上网友们确实常有“宠明星、轻编剧”的现象,最近几部热播电视剧的编剧都因为故事创作、剧情改编、人物设定、细节考究等原因受到各方吐槽,但是,吐槽编剧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应该关注“原创”价值呢?

现象一:编剧不如明星受“宠”?

《广州日报》报道,“好电影首先要靠好的原创故事”,近日,《建国大业》编剧王兴东建议,要加大力度扶持编剧深入生活,写出好看的原创作品。他说:“一部好影片的诞生,首先掌握在原创即编剧手里。编剧不干,产业瘫痪。”他认为,现在是重导演、宠明星、轻编剧,剧作家因此闭门造车多,真情实感少,建议加大力度扶持编剧深入生活搞创作。确实,如今影视作品跟观众见面时,作品养眼好看的话,观众会大赞导演的功力、演员的表演……编剧呢?从最近几部热播剧来看,被吐槽最多的就是编剧!

不满“人设”,怪编剧

在热播剧《青丘狐传说》中,第一单元《阿绣》的人物设定就让编剧遭遇“脑洞开得太大”的批评。

剧中陈瑶饰演的花月不知情为何物,阿绣的出现让她感受到闺蜜的友情,刘子固的闯入让花月突然尝到爱情的滋味,三人之间发生情感纠缠。在此过程中,阿绣父亲的棒打鸳鸯让网友难以理解,刘子固同时爱上两个女人的“人设”也让网友接受不了。

对此,王莉芝编剧回应称:“阿绣是父亲的手心肉,却非子固心中的唯一。”她认为,《阿绣》留白式的剧情设置创造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旨在引导观众最终得出正面而具有教化意义的价值观。

不满改编,怪编剧

还有网友认为,电视剧改编跟原著差距甚大,这得怪编剧。电视剧《寂寞空庭春欲晚》增添了小说里没有的男女主角童年偶遇桥段,而且小说里爱着纳兰容若的琳琅到了剧中恋上康熙,这样的“变心”对书迷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他们纷纷批评编剧“改动太大”。

《新萧十一郎》的观众则质疑剧中结局。萧十一郎与连城璧实力火并、沈璧君临终遗言的桥段备受质疑,不少观众直言:“编剧把结局改得太夸张了,我不相信深爱着萧十一郎的沈姑娘最后会说那样的话。”而编剧则解释说,观众们对大结局有争议是因为没能读懂沈璧君的“真心”,“沈璧君临死前看见忘川谷中相似的夕阳,依稀记起小时候和萧十一郎并肩看夕阳的时光,继而记起了萧十一郎以及之前的所有美好。但此刻她已经来不及说出口了。萧十一郎从璧君口中简单的‘好美’二字已经了然一切,所以他神色中多了一抹悲怆的释然。”

不满细节,还是怪编剧

讲述明代著名女医成长史的《女医·明妃传》部分细节近日在网络上也引起热议,剧中蚯蚓、鸟粪等诸多“土方”被用于药物治疗中,“重口味医术”让网友质疑编剧的专业性。用蚯蚓、鸟屎、观音土治病,用鸡屎治霍乱、把土鳖虫捣碎治病……网友表示:“在编剧的笔下,女主角不仅是医学界的柯南,还精通各种医术,编剧到底够不够专业?”

编剧张巍表示创作是很谨慎的:“前后找了三个中医提供咨询,剧中所有的医案出处都是明以前的《朱丹溪医案》和《傅青主医案》两本书。我们所有的医理和方子在审片之前都经过浙江的一些中医专家审过,当时没有提出关于医理和药理方面有什么问题。”

现象二:网络作家抢了编剧饭碗?

近两年“IP热”在影视圈盛行,相对原创的风险,影视制作方似乎更愿意选择已经拥有一定名气的网络小说进行改编。但是,网络小说怎么改?不少网络作家为了自己作品的高还原度而选择自己改,当他们也参与编剧之后,是否相当于抢了编剧的饭碗?

在改编自己作品并搬上银幕的作家里,目前为止郭敬明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他的《小时代》系列虽然口碑两极,却在票房上具有很大优势。随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加入了改编的队伍中——电视剧《甄嬛传》由原著作者流潋紫编剧,《琅琊榜》也请来小说作者海宴执笔。如今,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原作者辛夷坞也在完成自己第十部作品《我们》之后选择转型,从作家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编剧,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从事剧本创作的原因是出于对自己作品的重视:“我既尊重文学作品影视化后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影视化后依然是原有的审美、取向和风格。”

但是,作家们也承认“隔行如隔山”,电影剧本改编和小说创作是完全不同的领域,创作者要采取不同的叙述方式,创作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有差异。参与了自己的小说《应许之日》同名电影的编剧工作后,辛夷坞表示:“电影剧本语言是镜头语言,即便是书中的同一个段落,镜头语言是否合理、有可行性以及和前后其他镜头是否能够衔接,都是编剧需要考虑的,这和小说创作是两个专业的事。”《两生花》的编剧季炜铭也认为小说和编剧是两回事,小说是个人创作,受到的干扰比较少,创作空间很大,而影视作品是一个集体创作,会减少很多遐想空间:“把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活儿真心不容易,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在主题为“IP改编VS编剧原创”的论坛上,唐人公司总裁蔡艺侬也表示,并不认同编剧饭碗被“抢”的观点,在她看来,电视剧一定是二次创作的产物,绝不是把一个原作品搬过去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变成影像,它需要提升、改编。

现象三:坚守原创还是注重改编?

有业内人士认为,IP改编与坚守原创似乎成为编剧需要面对的两难选择,这其中有市场的原因。如今,不少影视制作公司将目光盯着热门IP,这些作品有一定的人气积累,“改编”的消息都能引起巨大反响,这对影视作品的传播来说已经是成功的开始。相对来说,原创作品则有一定的风险,观众能不能接受新的故事和人物设定,要等到作品跟观众见面的时候才能揭晓。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观众对原创也有一种宽容,相对编剧因为IP改编不符合期望而遭到的板砖,原创编剧的压力要小得多。

《寻龙诀》的编剧张家鲁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对编剧来说,改编其实比原创要轻松。比如,他写《狄仁杰》用了七八年,改编电影《风声》只花了九个月。对于有IP是否还需要编剧的争论,张家鲁表示,IP是最近一年半出现的热词,因为资本介入,IP水涨船高,也让编剧有压力。投资方认为IP是票房保证,是营销上的宣传点,而IP让原创剧本的空间变小,编剧是有一点“被按着脑袋往前走”的感觉。

在业内论坛上,一向坚持原创的郭靖宇表示,IP改编和编剧原创之间的矛盾可能只是“没好好写”,“过往所有有知名度的、大家对它有一定信任的题材,都可以算是大IP,我从小看的电视剧都是从IP改编的,怎么今天突然出现IP改编和原创编剧的矛盾呢?有矛盾只能说很多应该原创的编剧没好好写”!著名导演郑晓龙则认为,IP改编虽然相对容易,但改编得很烂也不能用:“改编现在变得特别重要,是因为能给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前景,比较容易;原创剧比较难,比较辛苦。资本现在容易看到改编剧的结果,它有原来的东西,而原创剧没有。对我来说,能不能改好和我原创一个剧本能不能搞好是一样的,如果本来很有基础的东西,你改编得很烂,也不能用。”

用好的作品说话

莫斯其格

欣赏一部影视作品的时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故事还是演员的表演?诚然,很多时候演员的颜值、演技、名气等吸引我们打开电视机或者走进电影院,但如果没有好的故事作为依托,作品又能给人留下多少印象呢?因此,作为剧本的作者,编剧对于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也要承认的是,就如人会因为光线的改变而产生视觉盲区一样,大多数观众看作品时更多的注意力还是聚焦在镁光灯下的演员,而不是幕后的其他人,大家讨论得最多的也依然是表演、颜值、造型而不是剧本、拍摄技巧等隐藏在画面中的创意、技术等,编剧也因此被很多观众不自觉地忽视了。

那么,怎么改变“轻编剧”的现象呢?除了观众要意识到编剧的“创作值”外,编剧们也可以通过好的作品来更新大家的固有印象。

对编剧来说,不管是原创剧本还是改编IP,都应该强调作品的质量。如今,随着影视作品日益增多,观众的口味变得越来越“挑”,作品故事够不够精彩、能不能给人惊喜,票房和收视数据以及口碑就基本能代表观众由心而发的评价。

而且,值得留意的是,当编剧的水平足够强大时,他的票房或收视号召力足以和明星媲美——近日热门韩剧《太阳的后裔》开播之初,不少观众就是冲着编剧金恩淑的“招牌”去追剧的。金恩淑之前创作的《秘密花园》、《继承者们》等作品为她积攒了大量的粉丝,如今新剧《太阳的后裔》也让观众看到她展现偶像剧的更多创作可能性。可见,只要有实力、有佳作,编剧也能成为观众的“宠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