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冯仑 无意投资影视生活中总裁都不“霸道”

2020-10-27 20:53:11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日前,冯仑在蜻蜓FM开播了自己的音频节目《不确定时代的生存法则》。步入六十岁之后,冯仑说,自己有一些人生体验可以和大家分享,即便被认为是“鸡汤”,他也认为,人生需要鸡汤。

冯仑和女儿冯碧漪。图片来自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在冯仑看来,阶段性地遇到压力、困惑、焦虑,在人生中是经常发生的。过去40年里,他在机关工作,包括后来创业,都会有一些阶段性的“艰难时刻”。30岁左右的时候,他曾经失业没工作,要去跟别人借钱。创业办公司这几十年,遇到的麻烦就更多了,有一段时间,因为公司发展得快膨胀了,负债做了很多多元化的事情,结果造成公司突然陷入危机。成立二十多年后,公司又在业务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很多行业、企业的挑战,面临着“转型”的危机。

  久而久之,冯仑会觉得这些困难就像出门时要带的行李一样,变成了如影随形的东西。那怎么来解决呢?就是要扛住。遇到了困难以后,不要停下来,而是快速地行动,重新去找一个机会。

  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让自己困惑的,冯仑说,就一个事叫“心有余而力不足”。二十多岁时想到了就一直往前冲。现在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但好在现在也不较劲了,就顺着往前走。

  1 新节目

  人生开心不开心在于一个解释

  新京报:怎么想到在这个时候做一档“人生经验分享”类的节目?

  冯仑:大家总觉得年纪大的人是不是可以说说人生这些事。从自己的角度来说,也经历了很多事,有一些体会,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表达不是一个自己的事,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表达,对大家当下的观念、做法,有所帮助。所以在我看来表达是一件公益的事。我在私人的场合很少表达,也不发朋友圈,各种群里我都不爱说话。表达就得负责任。所以我希望至少我的表达底线是,无益无害。所谓聊聊天,万一能点亮一点人生困惑,那就算善事,如果没有点亮,就当是一包感冒冲剂或者一口热水,肯定没有害处。

  新京报:有没有哪个话题,是你觉得比较难讲的?

  冯仑: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难讲的事,一方面是我有人生经历,另外我有大量的阅读背景,好琢磨,其实人生开心不开心,在于一个解释。你对这个事有解释你就开心,解释不了就郁闷。所以越能够解释自己,或者说越有解释能力的人,绝大部分活得开心。

  自杀大体上发生在绝望和委屈之间,得不到自己认可的解释。多数的解释是让自己自洽,让自己舒服。我对人生都有解释,我把我的解释告诉大家,也希望大家开心。

  新京报:很多人听到你要办一档音频节目,都会想,你为什么不讲讲房价,讲讲股票,讲讲财经?

  冯仑:我特别不愿意讲这些当下的所谓硬财经的事。财经有很多种,人在生活当中,金钱跟你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很多人总会去想这些事情,希望财富增值,希望多挣钱,希望花对钱。所以有很多天天讲财经的人,其实你仔细回过头来想想,他讲了几十年也没讲对多少。

  我大部分讲的是软财经,泛财经。把财经跟人生结合起来,通过人生一些观察体验,来解决一些在钱上面的困惑,而不是说通过讲钱解决人生困惑。通过讲钱,是解决不了人生困惑的。

  今天我看到的优秀的人,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他们跟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不是钱,也不是名,最重要的是人生态度。他们的共同点是,热爱、专注、持久,比如他热爱艺术,专注而持久,他就从艺术工作者变成艺术家,创业也是一样,哪怕是写个软件,你专注持久地去做,最后比一般人要做得好,同时市场给你奖励,这些奖励叫钱。而不是说你一开始想着钱就能得到的。

  新京报:年轻人听到这些,比如“生存法则”之类的,会不会觉得有点像鸡汤类的节目?

  冯仑:人这一生都需要鸡汤,我也经常被鸡汤激励。有些人以为自己做得很好,不需要别人帮助来给他启发,那是少数人,多数人遇到一些不顺心不如意的时候,特别需要这样的一些话安慰、激励自己,人生接下来应该怎么样。鸡汤是中性的,对于在困境中的人来说,鸡汤就是救命稻草。

电视剧《爱我就别想太多》剧照

  2 新生力量

  重点不是前浪后浪而是学会逐浪

  新京报:平时会跟女儿分享你的人生感悟吗?

  冯仑:有分享。比如她做新媒体,有很多人买流量,让她一度比较困惑。她就问我这怎么办,我告诉她不用买,不要骗自己,这听起来也是鸡汤一样的话。你买了流量,这算是一个小秘密,员工走的时候可以用来要挟你,如果所有的客户认为你买流量,你跟他报个价,他就打折,那等于没买。从财务上来说,买了流量后,指标反而会更坏,比如你虚报了100万流量,可是在你这个平台上,电商业绩一比,成交率很低,如果你不买流量,可能成交率还高。最重要的是,你欺骗自己又欺骗客户,会被拿住把柄,那不是做了很愚蠢的事吗?所以,还是简单、专注、诚实。员工都知道这是诚实的公司,他们也会学好,让这里变成小而美的企业。最后她接受了这个观点,不买流量。

  新京报:现在大家都觉得要靠近年轻人,要抓住年轻人,你平时会用什么方式了解年轻人?

  冯仑:为什么要靠近年轻人,实际上就是想了解,想跟上时代变化,同时还要有更长远的未来。但我认为,既不能够欺老,也不能媚小。比较好的态度就是对一切变化都是积极地关注学习,拥抱这个变化。这就是年轻的状态。一代一代人的变化跟自然年龄其实关系不大,和词汇系统关系很大。比如我们两个人聊天,我说的词汇系统你都听不懂,或者全是你爷爷父母们的词汇,你就觉得这个人好老,但如果我说的是你当下的词汇系统,你就没有年龄感。所谓年轻就是当下的词汇,当下的判断,当下的思维。(最近有学到什么新词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笑)。

  新京报:你听过前浪和后浪的说法吗?

  冯仑:我不认为“前浪后浪”这种简单的说法,有什么价值,如果你生活在海洋里,浪是来自于四方的,没有前后,关键要逐浪,要在浪上面,在浪上就不会被淹死。其实年轻人的差别跟我们不是那么大,差别就在于结婚前后,结婚前没孩子,所以这一段时间里比较自在,而一旦成家有孩子,有了责任,人就会变稳重,然后现实,甚至圆滑。所以我老开玩笑说,没有什么特别绝对的界限,如果要找一个“差别”,就是当你抱着孩子去一趟儿童医院后,立即人和人之间就都没代沟了,那一刻就知道人生是很艰难的。

  3 人生下半场

  不需要退休也不能够退休

  新京报:退休以后的生活,自己想怎么安排?

  冯仑:我不会退休,也不需要退休,也不能够退休。人只有把生活跟事业分得很清楚的时候,才会有退休不退休的事。我的事业跟我生活是合在一起的,对我来说,工作、折腾、商业,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很享受。退休干啥?想象中退休,提笼架鸟,玩玩,旅游。这些事情我不是一直都在做吗?等你的好奇心都满足完,也就会觉得没啥意思了,比如,80岁到120岁有啥意思呢?

  新京报:子孙满堂。

  冯仑:哺乳类动物全会做,这算成就吗?我不认为。老虎狮子都会做的事,有啥了不起的。

  新京报:天伦之乐不就指的是这些?

  冯仑:乐一下就行了,40年闲着天天乐吗?那是乐吗?都是苦,你要能干了,儿孙就啃你,你要不能干,儿孙嫌弃你,有乐吗?身体总有一些慢病,没啥意思。所以很多人认为活到100岁、120岁是多大的幸福,我不认为,我认为当你对于别人的价值不存在了,你活着就是累赘。当你的健康失去了,你活着就是负担。最后把死亡这件事办好,也很难。

  4 影视行业

  不准备投资影视难掌控且市场太小

  新京报:影视行业催生了很多新的经济形式,比如大家讨论的粉丝经济,你怎么看这种经济形态?

  冯仑:这种现象一直都有。就说孔子,72弟子就是粉丝。孔子最后也是他弟子养他,照顾他的家人。只不过现在由于媒体太发达了,扩大了这样一种关注的人群,孔子要是放现在,粉丝都应该在一千万以上了。你被人关注就可以和关注你的人去建立联系,可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产品,爱屋及乌,所以形成了现在的所谓粉丝经济。

  新京报:你会看一些热门的影视作品或者综艺节目吗?比如《乘风破浪的姐姐》?

  冯仑:看得不多,我没有从头追过剧。我觉得有些词说得还挺好,比如“乘风破浪”这几个字跟姐姐连一起,所以我们今年要开一个房地产大会,就叫“乘风破浪的后开发时代”。

  新京报:前两年对影视行业的投资也很热,你有没有动过心?

  冯仑:没有,我们还是一直做房地产这个事吧。十几二十年前也有参与投资过影视,但是没赚钱。我不看好这个(影视投资),因为这个产品,你做不了主。很多作品能不能火,社会的文化背景、心理,变动很快。比如一个作品,做出来一年以后发行上映,消费经济社会变化很快,甚至突然发生了一个事件,社会就变了。所以很难控制。再一个市场很小。比如电影,一年也就400多亿市场,加上进口片一共600亿,这600亿有多大的市场?跟中国捏脚行业是一个市场容量。你知道房地产有多大?有十几万亿市场。所以做这个(影视)行业的人赚不到钱,就是这些原因,我们不介入这个领域。

  新京报:平时选择电影或者电视剧,你会有比较喜欢的类型吗?

  冯仑:我看片子的喜好特别直男。就是谍战、战争、历史、动作。特别是像《教父》《美国往事》这种有历史,又让你能更深刻了解这个社会的一些作品。我不爱看言情的,惊悚的。

  5 “霸道总裁”

  影视作品里演的“老板”都不对

  新京报:像年初播出的《安家》这类和房地产有点沾边的文化作品,你会看一眼吗?

  冯仑:以前也看过,但我都没有从头看,有时候手机上关注一下,稍微扫一眼,快进看一看。之前我还看了一个剧叫《爱我就别想太多》,陈建斌演了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我跟他挺熟,就看了看。我觉得演得太硬了。

  人们对很多事都有一个框框,比如一些影视作品里表现的“老板”生活都是不对的。那么大个房子,一天到晚那样(奢华)的一种生活,实际上老板的生活没有那么复杂。多数人每天都是负重前行,每天都是正常生活,影视作品里演的都是很夸张的生活。我现在基本上取消了我的办公室,就坐在书房,大家聊聊天就行了,不会正襟危坐地在桌子后边。我们刚开始做公司的时候,感觉自己当老板了,买一张好大的桌子,大概1992年那个时候可牛了,买了五万块钱的桌子办公。现在我反而没办公桌了。

  新京报:前一阵“霸道总裁”这个人设在影视作品里很火,各个年龄阶段的“霸道总裁”都有。你有看过吗?

  冯仑:我觉得这也是给总裁做了一个人设,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我昨天还跟一些总裁交流,他们都慈眉善目的,一点都不霸道。大家对领导也有一种误判的人设,领导有三种人,都很有领导力,霸道的是一种;另外一种是沟通,用你的沟通能力,思想能力去让大家跟随你;还有一种领导力就是道德,就是你自己啥事都能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上最牛的就是这种神一样的存在,你不在,但大家按你的意志去做,这是最高境界的领导。而最末端的是让人怕你,他怕你,他就骗你,他就不信任你。所以如果把一个组织管理成了都怕你,那就相当于管成了监狱。

  监狱有效率吗?监狱只有两件事有效率,第一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不干要枪毙你,还有一个就是越狱,在监狱最有效率、最有创新的事,其实是越狱。所以你要把一个组织管理成了监狱,自然就会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动的简单劳动,再一个就是越狱的人很多。

  采写/记者 刘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