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儿童歌剧,真的能够成为高雅艺术试验田?

2019-12-17 19:52:1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2月13日,国家大剧院原创儿童歌剧《没头脑和不高兴》再度回归舞台。这部剧改编自任溶溶同名童话,历时两年精心策划,去年底首度与观众见面。《没头脑和不高兴》本轮演出共有9场,目前演出票基本售罄。从13日晚首场演出的情况看,现场座无虚席,孩子们对这部作品的接受度很高。这部作品也是国家大剧院继《渔公与金鱼》《阿凡提》《白雪公主》后,制作的第四部原创儿童歌剧。事实上,在传统的歌剧行业,并没有儿童歌剧这一品类,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中国的儿童歌剧堪称是一片高雅艺术的新试验田。

现场 小观众专心致志

13日晚七点,距离《没头脑和不高兴》开演还有半小时,国家大剧院小剧场里已经热闹非凡,位子已经坐满了八成。大剧院北门检票口,时不时凑上来问“有没有《没头脑和不高兴》卖我”的黄牛,说明了这次演出的火爆。用时下的话说,《没头脑和不高兴》是“自带光环的大IP”。这部1956年由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任溶溶创作的童话,讲述了粗心大意的“没头脑”和任性坏脾气的“不高兴”,通过一次神奇的时空穿越,明白了坏习惯会酿成大恶果的道理。

带着女儿来看这部《没头脑和不高兴》的郭女士,对任溶溶先生的原著非常熟悉。演出结束后,她这样评价:“故事从没头脑寻找作业本开始,和原著相同,合唱中对不高兴性格的交代,变通用了原著中的话‘大伙儿向东,他偏向西’,满满都是熟悉的味道。”她也告诉记者,孩子理解这部剧并没有什么难度。郭女士女儿也表示,自己对第四幕“武松打虎”印象最深,旋律很好听。

从现场的情况看,孩子们“入戏很快”。这与主创团队极富童趣的创作手法息息相关——剧中朗朗上口的唱词和耳熟能详的儿歌旋律极具亲切感;背景动画制作很是抓人,“没头脑”设计的千层大楼、武松打虎的动画场景,都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一个有趣的反差是,大多数小观众都挺专心,反倒是身边的大观众不够专注。比较遗憾的是,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没有幕间休息,有些孩子在演出接近尾声时离场上洗手间,一定程度影响了现场观演环境。

青年作曲家张艺馨担纲《没头脑和不高兴》作曲,她用中国音乐、儿童、创新这三个元素来概括这部作品。她介绍,京剧中的“锣鼓经”、京剧打击乐、京韵大鼓等的运用使这部歌剧极具北京地域特色。

互动 拉回孩子注意力

作为一部儿童歌剧,互动是《没头脑和不高兴》重要亮点,这与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密切相关。中外皆如此,每年有1.8万孩子参与意大利斯卡拉剧院“儿童歌剧项目”,剧院把《魔笛》等经典歌剧进行浓缩。斯卡拉剧院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佩雷拉直言:“小朋友花3到3.5个小时听歌剧,不可能一直全神贯注,因此剧院把传统歌剧缩成1小时15分钟精简版,这是孩子能够专注的最长时间。”

编排《没头脑和不高兴》的过程,对导演王炳燃来说就是“不断考虑如何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回来”的过程。13日的演出,很多小观众都在演出结束后提到了儿歌《小星星》——在全场观众合唱《小星星》的旋律中,两个主角瞬间长大,少年和成年两对没头脑和不高兴演唱四重唱“来吧,去证明我们自己,去创造奇迹”。这个互动的“点”,早在演出开始前的暖场阶段就已埋下,乐队指挥赖嘉静花了好几分钟引导小观众们“头顶瓦罐,口含鸡蛋”,“啦啦啦”哼唱《小星星》。

很重要的一点是,互动的设计绝不是为了互动而互动,而是要和孩子们有关系。王炳燃提到,没头脑的丢三落四和不高兴的任性爱生气,其实是很多孩子的普遍问题。现场互动被问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有的孩子会沉默,有的则会不承认,甚至被问到“谁爱生气”时,脱口而出“我爸爸”。王炳燃特别乐于见到孩子们这种充满童真的现场反应,“这种互动甚至比戏本身更好玩,更有意义。”

争鸣 创作难,要有“胆”

歌剧首先是音乐作品,乐评人“篱畔山人”的看法是,儿童剧难,歌剧更难,儿童歌剧尤其难,“儿童歌剧首先是歌剧,必须遵循歌剧的逻辑。因此,儿童歌剧的编创、导演、演员要同时熟悉儿童与歌剧两个领域。”

在王炳燃导演看来,歌剧的严肃性和孩子们的审美习惯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孩子们对歌剧艺术的接受度没有这么高,但他们天生对故事和游戏感兴趣。”对他而言,做儿童歌剧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歌剧之美,未来孩子们长大后,有更多人能成为歌剧观众。实际上,歌剧领域此前并没有儿童歌剧这一题材,没有什么经验借鉴,因此他认为:“可以不那么遵循条条框框,这是一片试验田,我们的胆子可以更大一些。”

创作团队“不遵循条条框框”的直接表现是,乐队是自然声,而歌剧演员使用了麦克风。传统的歌剧演员对麦克风非常抵触,但一个现实问题是,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的空间并不大,缺乏传统歌剧院的深度和距离感。王炳燃坦言:“传统歌剧厅有乐池,乐队的声音经过过滤,比较平衡,但小剧场的乐队声音是裸露在观众面前的,会导致人声偏弱的情况。”张艺馨解释了歌剧演员使用了麦克风的另一重要原因,“演员有大量的台词,让小朋友们能理解,一定要用很清楚的声音。”为了尽可能让乐队的自然声和歌剧演员的麦克风声融合,张艺馨在乐队中增加了电子合成器,用电声的高频率平衡乐队的自然声。

不走寻常路之外,也有传统的回归。王炳燃透露,《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一轮演出增加了宣叙调的比重,用更多的音乐来表现剧情,把词装到音乐中,宣叙调和中国语言结合得很好,“我们想向孩子们呈现歌剧艺术的完整性,咏叹调和宣叙调缺一不可,我们发现小观众能接受,这也是我们创作上更自信的表现。”(记者 徐颢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