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孩子梦》:苦难、美梦与死亡

2019-11-19 18:12:3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老年的孩子”抱着玩具熊凝视着墓地上所发生的一切。塔苏 摄

诗人大多爱说梦,尤其是超然、清幽的美梦,纯然沉醉于想象之域,营构出一个与尘浊、喧嚣的现实截然不同的诗境,虽虚幻却也是许多人向往之所在。然而,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新近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的《孩子梦》,诉说的却是一个色彩斑驳、别样的幽梦,其中充斥着人生如梦的慨叹与历史伤痛的追问。

《孩子梦》是以色列极具才华又极具争议的作家汉诺赫·列文的名作。评论家肖什·阿维戈尔说:“汉诺赫·列文是大众乐意去憎恨的人,剧评家赞赏他,保守的观众被他的脏话连篇吓破了胆,来自右翼政治家的攻击纵使让列文听起来恶名昭著,但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他的知名度。”(《样式与潮流:以色列戏剧与剧场》)以色列戏剧的历史并不长,主流的以色列戏剧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幻梦:从犹太复国主义的复国梦想,到本土化的“美国梦”——一个人在科技信息时代与消费社会成功的传奇。列文是一个十足的叛逆者与先知先觉者。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他的一系列的嘲讽作品中,便明确地表现了反英雄主义的主题,呈现对犹太复国主义战争合法性的质疑,与对犹太民族复兴梦想的反思,有力地促进了戏剧形式的变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中国观众对汉诺赫·列文并不陌生,十多年来,他的名作《安魂曲》、《手提箱包装工》(亦译作《旅人》)以及《雅各比和雷弹头》、《俄亥俄小姐》、《冬季的葬礼》……已多次登上中国舞台。《孩子梦》(1933年由以色列哈比马赫剧团首演)属于列文后期的作品。在这一阶段中,列文超越政治讽刺和价值反叛的层次,从政治讽刺剧,圣经、神话故事剧,转向对民族性和人性阴暗面的批判,其关注的重心,几乎全是生存的苦难,逃离与逃无可逃的生存困境,以及生命的凋敝与死亡。

千百年以来,或许是犹太民族经历了人类难以想象的苦难与悲欢使然,苦难、死亡、生存的道德代价,一直是以色列文学艺术难以割舍的题旨之一。在列文的系列作品中,死亡贯穿着生命的整个过程。生命原是死亡的前奏,死是日常生活和生命的组成部分,是向死而生的人题中应有之义。在《安魂曲》中,从十七岁少妇襁褓中的婴儿,到靠死亡谋生的七十多岁的老棺材匠,共有六人死亡。在《手提箱包装工》中共有八场葬礼。在《孩子梦》开头,胸前滴血的提琴手嘴里嘟囔着:“有人捅了我……老天爷……有人捅了我”,然而始终无人搭理他,只得像一只死耗子般瘫倒在地,血竭而亡。接着,注视着做梦的儿子的父亲,被随军的“女情种”随意地开了一枪,倒地毙命……死亡莫名其妙、毫无缘由地不召自来。在全剧末尾,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走向尸堆;“弥赛亚”被指挥官一枪打爆脑袋……死亡贯穿全剧。世界的残忍与生命的脆弱交织,孩子的清梦与成年人的噩梦相对应。

在列文看来,生存是充满着贫困、灾难、暴力的无尽煎熬。逃离地狱般的生存处境有两种路径:一是逃向未来,逃向灵魂得享永福的天国;一是返回过去,返回生命的本源,返回孩子未受污染的纯真世界。然而两者同样虚妄、同样枉然。从云端(高处)降临的“弥赛亚”,像一位走街串巷贩卖时间(手表)的倒爷;在尸堆中众多孩子的亡灵,像贝克特笔下那两个等待戈多的流浪汉一样,等待着救赎与重生。

在列文的后期作品中,死亡与生命相伴,如影随形。因为生存本身就是死亡,或者说,生并不比死强多少。《安魂曲》中七十多岁的老棺材匠,虚掷一生光阴,生与死并无分别。他一生与棺材为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便是计算棺材生意的收益与亏损。五十多年间,既没有怜爱、善待过勤劳的妻子,也没有透过窗户望一望窗外广阔的世界,望一望小镇边的小河、戏水的鸭群、明媚的阳光……他甚至觉得死亡比生命更有利可图,“不用吃饭,不用喝水,不用纳税”,躺在地里千百年的死亡,不再失去什么,却“可望得到丰厚的利润”。

在《手提箱包装工》中,生活在别处。剧中人大多怀揣一个出国梦,梦想逃到瑞士、奥地利、英国、美国……远远地逃离贫穷、无聊的生活。然而一次次急切的逃离与一场场郁闷的葬礼交叉并进,梦想的虚幻与死亡的虚空并无多大的差别。极具反讽意义的是,霍夫斯塔特家的儿子安茨亚,离开故土到美国做生意,实际上什么生意也没做成。企图逃离(灰色的生活)又无处可逃的安茨亚,兜了一圈,最终仍然只好拖着手提箱和疲惫多病的身体,重回父母的家,等待渺无音讯的美国未婚妻。《手提箱包装工》中有两类意义深远的大道具:殡葬小车和手提箱。运送死尸的殡葬小车是人生的归宿,手提箱是无家可归的旅人的象征。

列文不信教,也不相信有救世主(弥赛亚)的存在。人性的冷漠、残忍、乖戾,人际关系中的撩是斗非、自私自保,始终是他批判的对象。前胸中刀淌血的提琴手,喃喃自语又询问众人:“我是琴拉错了,还是地方来错了。”然而没人拉他一把,“这儿的人,耳朵眼儿里都塞了驴毛!”只有指挥官用鞋尖去戳流血男子的伤口,而围观的群氓则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出死亡的活剧。

在《孩子梦》中,士兵、指挥官……没有任何个性、民族、国家的标识,都只是战争、暴力的符号。而提琴手甚至被什么人捅死,也弄不清楚。列文模糊了事件的具体时空,回避了人物的具体民族与国度,重心从对民族性的批判转向对普通人性的思考,使舞台呈现超越了当代以色列民族的惊喜悲酸,而成为对普通人性与在宽泛意义上人类生存困境的表达。

对我们更有启悟意义的是,这一系列优秀剧目虚实相生、谐畅富艳的舞台呈现。1999年,重病在身的列文,亲自执导了自己编剧的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此剧2004年首次登临北京舞台,这是第一部让中国观众和戏剧人惊艳的以色列戏剧。由两足踩着板凳、头上顶着屋檐形大帽子的演员装扮的小木屋,以及以灵巧的动作连续围着小木屋转圈表现日常劳作的老妇;由演员擎在手里的长杆支撑着的大太阳;枝叶干枯、躯干扭曲的柳树与它猛然喷洒出来、色彩缤纷的花雨;如梦如幻般出现在云端的天使和她们抚慰受难者的欢乐笑声……将整个舞台变成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列文用别涵玄义的诗意场景,言说死亡的缘起,咏叹死亡的悲苦,探寻死亡的奥义,辩证地向人们揭示存在的诗性而非作为文学样式的诗歌的所谓诗意。

海德格尔(Heidegger)在《诗人何为?》一文中写道:“在贫困时代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冷静地运思,在他的诗所道说的东西中去体验那未曾说出的东西。”在海德格尔那里,作为对现世生活否定的不可知的存在,也能借助瞬间的闪耀,将不可知的东西点点滴滴地显现出来,从而道说神圣的诗性。而在列文那里,则是力求通过死亡与生命、死亡与自然、死亡与存在的多重对话,将价值与意义完全敞开,让舞台变成一种诗意的创造,并在绝望与希望、残酷与爱意、童话与悲剧之间,寻找某种平衡点。

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的演出,导演伊泰·德荣与视觉设计欧米瑞·罗森布鲁姆将舞台分割成多重空间:舞台前区的碎石海滩,主要是亡童的墓地。积尸成丘的亡童,像活人一样,叽叽喳喳地议论着,等待着救世的弥赛亚从天降临;舞台后区地面上灌满水,这是停泊偷渡轮船的近海和海岛岸边废旧的栈桥;舞台后墙悬挂着白色幕布,上面投映着即时录放的影像,录像师就是一手抱着玩具熊的孩子,那是孩子眼中所看到的世界;舞台后墙右侧连接顶棚的高梯,是“弥赛亚”从天而降的专属通道;在舞台后区水池的后面,有一处横贯舞台的狭长地带,那是一处超自然空间,上面安放着一把靠背椅,“老年的孩子”抱着玩具熊坐在上面,一言不发地凝视着墓地上所发生的一切……

《孩子梦》不仅仅是孩子的梦,也是成年人的“孩子梦”。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用一老一少两位演员共同扮演“孩子”这一角色,将剧作潜含的深意化为可视的舞台图像。

导演借助小丑穿越舞台演区的表演,借助“老年的孩子”超时空的存在,将生与死、现实与梦幻串联起来。还将舞台与观众席串联起来。前胸淌血的提琴手是从观众席跑上舞台的,于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成了这场死亡恶作剧的围观者。四名观众像抽奖的获奖者一般被邀请上台,作为偷渡轮船上的乘客,参与舞台演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作为群众演员,僵直地端坐在船舷上,静观台上所发生的一切。但他们是作为你、我、他(她)的代表,呈现人人都是无家可归的偷渡客的意涵。

导演处理的成功之处,在于从容裕如,平直自然,毫不炫技而胜义迭出。无论是用两个演员同时扮演同一角色,或是一个演员同时扮演角色兼摄像者(或主持抽奖的节目主持人),还是将舞台表演区与观众席勾连起来,都不外是一些观众早已习以为常的普通手段,然而在导演手里,这些俗而不俗的平常手段,无一不化为舞台语汇,变成蕴含深意的修辞手段。尤其是一个默默无言的“老年的孩子”的存在,巧妙地诠释了列文《孩子梦》潜在的多重意蕴。“孩子梦”存在于人生的每一时段。生有梦,死也有梦。尽管孩子的清梦,只是这个灰暗世界难以企及的奢侈品。然而作为当代神话它并没有消逝,它只是潜隐入虚构的文艺作品中,成为无家可归的旅人或偷渡客(难民)不可侵犯的精神寄托。(林克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