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从《瑟堡的雨伞》出发去拥抱一个时代

2019-11-16 19:02:5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德纳芙在《瑟堡的雨伞》中,对忧郁的日内维耶一角时而耽于幻想、时而严肃认真的演绎,将她推向了一线女星的行列。

《白日美人》让德纳芙展现了她作为演员的另一面。

生活在德纳芙身上刻下重要的痕迹,但镜头留住了她永远的纯真。

《最后一班地铁》中冷静温柔又独立能干的女性角色,为凯瑟琳赢得了第一座法国恺撒电影奖杯。

  日前传出法国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在拍摄艾玛纽尔·贝克特的新戏时出现中风送医院的消息。尽管经理人声明称她是轻微中风,活动能力未受影响,只是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但这个消息还是透着时间的残忍,青春的难留:它提醒我们,不知不觉间这位传奇美人已76岁高龄了。

  13岁入行,纵横影坛半个多世纪,凯瑟琳·德纳芙曾主演包括《瑟堡的雨伞》《白日美人》《巴黎最后一班地铁》《八美图》等法国影坛耳熟能详之作,11次入围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恺撒奖,两度获封影后殊荣,在柏林电影节及戛纳电影节都获颁终身成就奖。

  她被誉为法兰西电影之光,新浪潮旗手、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她:“我能用什么来比喻凯瑟琳呢?如果一定要用一件物品来形容她的话,一朵花或一束花都不恰当……我把她比作一只花瓶,一只可以把所有的花插入其中的花瓶。”60多年来,盛产“女神”的法国影坛,不断有新的法兰西玫瑰出现,伊莎贝尔·于佩尔、伊莎贝尔·阿佳妮、苏菲·玛索、奥黛丽·塔图、玛利亚·歌蒂昂……但凯瑟琳·德纳芙只有一个。毫不夸张地说,她是法国新浪潮以来,唯一一位亲历整个欧洲电影史且尚在人世的女演员。

  成就她的是雅克·德米,还是生活加在她身上的苦痛?

  1943年10月22日,凯瑟琳·德纳芙生在巴黎一个演艺世家。最初,她叫凯瑟琳·法比安娜·朵列。与活泼外向、喜欢电影戏剧的姐姐不同,凯瑟琳打小个性安静,在遇见导演雅克·德米(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的丈夫)之前,对电影这件事毫无憧憬。在一个酒会上,凯瑟琳第一次见到了雅克。他告诉从未上过电影学校,也并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课程的凯瑟琳,希望可以与她合作。他想在准备中的新片中尝试一种非常大胆的方式:将念白全用音符唱出来。这让凯瑟琳觉得既新奇又兴奋,她被告知必须在拍摄前将每段乐曲熟记于心,再在镜头前分秒不差地重现出来。每当录音室里的音乐响起,她都会被其深深打动,还没开拍,她已爱上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 《瑟堡的雨伞》(又名《秋水伊人》)。

  就这样,20岁的德纳芙走进了《瑟堡的雨伞》,饰演那个不顾家里反对和加油站男孩热恋的17岁少女日内维耶。他们的爱纯真、炽热。她拉着盖伊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我爱你”,不顾一切地想跟他远走高飞。可战争无情地拆散了他们。男孩去了前线,偶尔的来信和照片,怎能慰藉日内维耶日夜思念的心?在窘迫的生活中,她渐渐失去了等待的勇气,最终嫁给了钻石商人罗兰。多年后,当日内维耶和盖伊再次在大雪中相见,早已物是人非。尽管两个人从未忘记这段感情,但曾经纯真的梦想再也找不回来了。

  《瑟堡的雨伞》片场每天都在发生奇怪的事情。比如,半夜在大街上唱歌;没钱买器材就搞些小发明来移动摄影机;在现场放计时器,以确保每句歌词的准确性。所有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东西,打开了潘多拉宝盒,使凯瑟琳·德纳芙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拍电影就是和一些不平凡的人在一起,做一场非同寻常的梦。由此,她坚定了一个想法:如果想要和世界有更深层次的交流,最好是拍一部电影。

  而这一年,生活也在德纳芙身上刻下重要的痕迹。她17岁时爱上了大她16岁的法国导演罗杰·瓦蒂姆。这一年,她为他生下一个儿子,随即成了一个单身母亲。雅克·德米被迫停下整个剧组等了她好几个月才把《瑟堡的雨伞》拍完。生活加在德纳芙身上的苦痛,转变成了角色细腻的内心世界。在《瑟堡的雨伞》里,凯瑟琳的表演呈现出质的突破。人们在她饰演的日内维耶眼中,看得到有些纯真的东西,一点点破碎、消失……

  这是影片留在影史最美的镜头之一,在一个俯拍镜头下,打着五颜六色雨伞的路人,按对角线相向而行擦肩而过,来回穿插走动,仿佛乐谱上跳动的音符。影片的结尾,日内维耶开车带着女儿离开,男主角的老婆孩子也回来他的身边。德纳芙的面孔闪过一种无以名状的冷漠,这样的表演在之前的音乐片中几乎从未见过。那年的戛纳,导演雅克·德米为左岸派捧回了唯一的一座金棕榈,而凯瑟琳·德纳芙的名字开始被人铭记。彼时的她应该不会想到,自己正出发前往去和整整一个时代拥抱:包括波兰斯基、布努埃尔、梅尔维尔、奥利维拉等欧洲所有大牌导演正在前方等她。

  不断扩大的电影版图,帮她用艺术来对抗时间

  如果说雅克·德米为德纳芙指引了一条通往电影的大门,那么布努埃尔则把全世界的大门都为她推开。1967年对凯瑟琳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她出演了《白日美人》,还因此结识了时尚界的传奇人物伊夫·圣·罗兰。在布努埃尔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凯瑟琳已是他心中的女主角。她具有他所需要的一切品质:年轻貌美,孤傲冰冷,符合富裕阶层人妻的气质。影片公映时备受好评,随着时间的推移,“赛弗琳娜”这个角色也成为了一个符号、一种象征。

  在特吕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初凯瑟琳与布努埃尔的合作并不顺利。布努埃尔不爱说话,对表演不作任何要求,不让演员看拍好的片段,这都让年轻的凯瑟琳不知所措——她原本就不是个主动的人。这些使两人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对角色的理解一直存在偏差。布努埃尔和制片人看过样片后很失望,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样子。然而,他用了三四天剪辑,结果却出奇地好,那些他之前认为不太适宜的表演都变得恰到好处。没人能解释到底是为什么,这件事成了电影圈的神秘谜团之一。

  毫无疑问,特吕弗和凯瑟琳·德纳芙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给她带来了第一个大奖的肯定,而她则是他当仁不让的缪斯女神。德纳芙与特吕弗的首次合作是1969年的《骗婚记》,彼时的特吕弗已过了他的巅峰时期。影片带有浓重的希区柯克式悬念套路,但实质探讨的是难以捉摸的爱情问题。现在看来,电影并无特别之处,唯一可圈可点的,似乎只有德纳芙的表演。

  而《最后一班地铁》中的那个角色,则是特吕弗专为德纳芙量身定制的。凯瑟琳·德纳芙在其中饰演的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性。“在那个时代,女演员很难遇到这样的角色,不止是情人或妻子,战时剧团的经营者身份让她性格中有种坚毅的东西。因为心中隐藏了许多事情,所以她的行为有时会看起来很古怪,是一种僵硬和激烈冲突下的融合”,凯瑟琳·德纳芙曾这么描述这个角色。特吕弗希望她能通过这个角色,表现得不同于以往,不只是漂亮的金发女郎。

  那段时间,真是甜蜜的时光。他们长时间在一起聊天,谈电影、演员和剧本。特吕弗不爱出席人多的场合,而凯瑟琳则会去。回来,特吕弗就让她给他讲所见所闻。他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直到特吕弗去世,这两人之间都保持着坚不可摧的友谊。德纳芙曾不止一次表示过对特吕弗才华的欣赏,而特吕弗则不吝用极致的话语描述他的缪斯女神。“凯瑟琳·德纳芙的确很美,以至于由她担任女一号的电影即使没有故事情节也会大受欢迎”,令特吕弗坚信不疑的是,观众只要看着凯瑟琳,就会感到幸福,“她的脸让人相信,即使电影没有情节,她就是剧情本身”。

  1972年,德纳芙与法国老牌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合作《大黎明》。影片是吴宇森《纵横四海》的原型,更是梅尔维尔的遗作。她送了这位亲历了二战的法国老导演最后一程。接下来的1980年代,德纳芙似乎沉寂了下来,新浪潮退去,法国电影陷入了衰退。1995年,就连将她带到世人面前的雅克·德米也已离世,在其妻瓦尔达的纪录片《雅克·德米的世界》中,德纳芙出现在镜头中。她对德米的感激在采访中流露不尽,影片最后定格在墓碑上的生卒年月。2000年,在深受新浪潮影响的北欧导演拉斯·冯·提尔的 《黑暗中的舞者》中,人到中年的德纳芙饰演了一位好心的邻居。曾经的女神,化身美国小镇的家庭主妇,岁月夺去了她青春的容颜,却无法夺去她的美丽,那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美,是时间淬炼以后留下的印记。德纳芙的电影版图在去年又扩大了。在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新片 《真相》中,她与另一位法国传奇实力派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饰演一对关系复杂、又爱又恨的母女。这些导演都在凯瑟琳·德纳芙的演艺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和她一同用镜头雕刻艺术,用艺术来对抗时间。

  这就是爱吗?原来它是这么令人痛苦

  “你的脸是风景。眼睛是绿色的小湖……温柔时吐出珍珠,说谎时吐出蛤蟆。我闭上眼睛,但还是看到你。”在《骗婚记》中,凯瑟琳·德纳芙饰演的玛西翁骗走了路易的全部钱财,他原谅了她,还为她卖了工厂、杀了人。在逃亡的路上,她下毒害他,他依旧对她一往情深。多少人在电影中,对这位女神一见倾心,而在现实世界里,凯瑟琳却至今孑然一身。

  17岁时和33岁的罗杰·瓦蒂姆的爱情影响了她的一生,也使她成了一个单亲母亲。然而与之而来的,凯瑟琳·德纳芙也迎来了事业的巅峰。1965年,她又与英国摄影师大卫·贝利开始了婚姻生活,可五年后的黯然分手,就此斩断了她对婚姻的所有向往。不过,爱情始终令人无法抗拒。1971年,凯瑟琳在片场认识了意大利首席男星马塞洛·马斯楚安尼,热烈的爱让她又一次变得盲目,她不顾他已婚的身份,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即使分手后,他们一直保持着好友的关系,直到马塞洛1996年去世的那天,她和女儿一直守在病床前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凯瑟琳·德纳芙曾征服过许多才华横溢的男人,包括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特吕弗、伯特·雷诺兹,但她却始终无法征服爱情。在《骗婚记》的结尾,冷酷如玛西翁,也被熊熊燃烧的爱温暖了心:“这就是爱吗?原来它是这么令人痛苦。”是的,它是痛苦,也是喜悦。

  凯瑟琳·德纳芙晚年长住在巴黎,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诺住得很近。一年中,她半年用来工作,半年用来享受生活。2005年,她出版了《凯瑟琳·德纳芙的秘密日记》,记录了她在片场的所见所想。她并不打算写自传,只希望通过这本日记留下对电影的只言片语。多年来,她对电影一直保有热情。对她来说,看一部电影,或者亲身去演绎一个故事,永远都是一种探索。

  相关链接

  瑟堡的雨伞(1964)

  1964年,年轻的凯瑟琳·朵列(本名)初涉影坛已有八年,但尚未接演过让自己为世人所知的角色。凯瑟琳等到了《瑟堡的雨伞》(该影片同年夺得金棕榈奖),这是她与导演雅克·德米一系列合作的开端,雅克坚定了她从影的渴望。她对忧郁的日内维耶一角时而耽于幻想、时而严肃认真的演绎,将她推向了一线女星的行列。

  白日美人(1967)

  1967年,德纳芙因在路易斯·布努埃尔导演的电影《白日美人》中接演了放浪形骸的中产阶级女子赛弗琳娜·塞利兹一角而遭到批评。对身为医生的丈夫感到失望,这位当代的“艾玛·包法利”在出卖肉体中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在这部影片中,凯瑟琳·德纳芙展现了她作为演员的另一面,当时她不到23岁。

  最后一班地铁(1980)

  世人都看过或至少听说过弗朗索瓦·特吕弗的著名作品《最后一班地铁》,小小的蒙马特剧院在德军占领时期的故事。剧院经理犹太人卢卡斯·斯坦纳被迫离开法国,他的妻子、身为演员的玛丽安(德纳芙饰)不得不肩负起剧院管理人的事宜。在排练中,玛丽安意外地与新雇佣的男演员伯纳德·格朗杰擦出了爱的火花。凭借这个冷静温柔又独立能干的女性角色,凯瑟琳再一次成为了法兰西的电影偶像,同时为她赢得了第一座法国恺撒电影奖杯。

  印度支那(1992)

  时光对凯瑟琳·德纳芙的电影生涯完全不构成障碍,反而令她在法国影坛的地位与日俱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她接连在一系列喜剧、悲剧、适应普通观众口味的电影里出演角色,对角色总是精心挑选。1992年,她因雷吉斯·瓦格涅的恢宏历史巨制《印度支那》中的角色而收获评论界和大众喝彩。这部电影使她在《最后一班地铁》12年后,赢得了第二个恺撒奖,以及一项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提名。

  八美图(2001)

  德纳芙在弗朗索瓦·欧容的这部音乐类悬念电影中重归音乐喜剧路线,扮演冷傲又惟利是图的大资产者,她的丈夫被发现死于谋杀。片中,身着裘皮披肩的凯瑟琳·德纳芙演唱了西尔维·瓦尔坦的一曲《你从来没有》,技惊四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