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流量明星票房为何不行了

2019-09-06 03:31:17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流量明星票房为何不行了

   名编剧汪海林微博发文揭露粉丝经济假象

近来,流量明星电影口碑跌落、票房扑街的话题持续发酵,所谓的“顶级流量”为何难以折现成票房数字?编剧汪海林前天发文分析了其中一个原因:前几年流量明星的影片票房过亿,很多得益于票补等虚假票房行为,随着票补退出,也就出现了如今“流量失灵”的情况。他同时指出,相比之下,电视剧市场因为不具备大众消费品的特质,流量艺人依然会持续热度,而电视剧行业也成为流量造假问题伤害最深的行业。昨天,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汪海林。

汪海林在微博中提出,前几年,电影票房有票补,即互联网购票平台以20元价格出售50元的电影票,30元差价由票务平台补,以抢占票务市场。所以,一些流量艺人的影片可以靠粉丝经济撬动过亿票房。对此,汪海林分析说,中国流量艺人铁粉一般是两万人以上,兑换真实电影票两万人对应一百万票房,大多数流量艺人电影票房在2000万左右,即有30万左右铁粉。

汪海林详细介绍了虚假票房的资本运作过程:票务平台用票补抢占票务市场,利用市场份额进行融资搞资本运作,两年后资本运作、并购差不多了,票务平台不再补贴,逼迫电影公司补贴每张票30元差额,不然就将被踢出电影票务市场。于是,制片公司花巨资自己买票支撑虚假票房,虚假票房用来欺骗股民推高制片公司股价。

所以,一些流量艺人的影片在前几年过亿,基本都是利用票补、保底公司运作出来的。保底公司对票房预估,对制片公司保底,不足部分保底公司补贴,保底公司也在资本运作,买票房做成保底成功,获得高估值。而现在,因为票补被禁,“裸泳者”也就凸现出来了。

汪海林认为,流量艺人无法在电影这样的toC市场(即针对个人用户的市场)成功。电影票房要靠观众买,粉丝经济的作用有限。相比电影票房逐步去泡沫化,如今的电视剧市场则成为流量造假的重灾区,因为电视剧市场是toB市场(即针对公司企业的市场),买剧的不是个人用户,而是播出平台,购片人只要有依据,来说服平台购剧就行,“购片人不能说我觉得故事很好,这不叫依据,他可以说艺人数据证明他有一亿粉丝,同时微博热搜证明以及弹幕、评分、收视率、点击量都证明应该买这个剧。”而这些数据,都有水分,甚至造假。

“一个流量艺人,如果拥有200万铁粉,就可以号称一亿粉丝,200万人可以碾轧所有票选、网路评分、微博热搜、弹幕好评。”在他看来,目前的toB市场中,大量数据都是可操控、可掌握、可随时调整的。“这些数据交给广告商,企业主半信半疑,但没有别的标准,只能接受这些数据。这也是机顶盒等真实的、实时不可操控的数据永远不会被采纳的原因。”

那么,这个假数据利益链最终由谁买单?汪海林表示,表面上看是播出平台买单购剧,但平台购剧是靠广告商的钱,广告商的钱实际上来自于企业主,企业主的钱又是来自于他销售的产品,实际上虚假数据的最后买单者就落到消费者头上。

汪海林分析说,网剧随着收费和点击分账成为主要盈利模式,将逐步具有toC市场的特质,所以网剧今后也可能会像电影一样出现“流量失灵”的情况,因为流量艺人无法在toC市场成功。在电视剧这样的toB市场,“只要目前闭环的购销机制存在,造假将始终与我们同在。”

汪海林关于流量造假的这番言论也引来大量网友围观。不少网友认为,汪海林分析得很透彻,道出了所谓“顶级流量”的真相:流量明星及其团队骗来骗去,还是有一帮人配合他们骗,因为有共同利益,而企业主和粉丝就成了冤大头了,在一片虚假繁荣中心甘情愿掏钱。

更有网友指出,流量艺人如今只能活在电视剧里靠刷数据骗人,一旦流量艺人触碰电影这样需要真金白银花钱买票的时候,就会原形毕露其水分本质,电影票房由此成为流量艺人的照妖镜。“而最奇怪的是,我们把红不红的标准界定在是否有微博数据、是否有人机场接机。尝到甜头的经纪公司大力发展流量艺人,让他们更有流量,这就是恶性循环。”本报记者 邱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