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心理猎人》 大卫·芬奇用专业和细节剖析犯罪

2019-08-21 01:15:0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心理猎人》中探员们在位于地下室的办公室探讨案情。

  《犯罪心理》的时代,探员们的探案条件更加先进,办公环境也更优越。

  《心理猎人》剧照。

  对于用犯罪心理学解决问题的探员们来说,不论什么时代,一面用来厘清逻辑、帮助分析案情的展板都是剧里常备的道具,只是《心理猎人》时代还比较简陋。

  《犯罪心理》剧照

  【聚光灯】

  说起犯罪心理剧,很多剧迷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犯罪心理》,这部2005年开播至今尚未结束的长寿剧,让很多国内观众第一次从心理学的角度面对犯罪。而最近开播的美剧《心理猎人》第二季,则是和之前的第一季一起,把时间和故事情节设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还是《犯罪心理》里匡提科行为分析小组(BAU)的创建之初,这部剧更像是在呈现犯罪心理的发展史,探员们是如何从经验不足到充满自信地给出结论的。导演大卫·芬奇面临一个两难境地——于缺少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受众而言,它不像《犯罪心理》有很多缉拿罪犯的动作片因素,因此少了一些视觉上的直观刺激;对于具备了一定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受众来说,行为分析小组在发展之初理论处于萌发、发现阶段,远不如《犯罪心理》所展现的犯罪心理学理论成熟,显得太小儿科。第一季结束了快两年后奈飞才推出第二季,可能连一些本剧的粉丝都会问:当初到底是什么吸引了我,以至于给出很高的评价?答案之一:专业。

  雷厉风行的新局长冈恩用专业建设小组

  上一季《心理猎人》结尾时留下了三处大的悬疑:行为分析小组被调查;小组内部分崩离析;福特探员惊恐发作。前两个问题在新局长冈恩上任后出现转机,老局长揽起全责后退休,新局长全力支持行为分析小组。

  冈恩上任后做了几件事,一是把调查的压力揽到自己身上,让分析小组放开手脚做自己的工作。外部压力消失,分析小组在超压之下的分裂也跟着消失,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小组主要成员心理成熟,有能力理性面对不同声音和背叛。

  二是第一时间考察他关注的重点对象——福特探员,其间冈恩询问了福特的两名同事,之后直接与福特交流,委以重任。这个过程中,冈恩表现出对自己、对他人能力的信任。首先他相信自己,未曾见面先看中了福特的能力。在犯罪心理学尚未成形时,不得不说他具有非常敏锐的职业眼光。之后他选择相信与福特共事的下属比尔·坦奇和温蒂·卡尔的能力和判断,接受了他们对福特的评价,并根据他们的评价,把监督和照顾福特的任务交给了两人——又一重信任。

  与此相应,冈恩坚决地不信任因裙带关系而来的下属葛雷格(估计他已经知道是葛雷格向调查委员会寄出了录音磁带),会议、通知等等都当众要求他避开,规避了被他打小报告、捅刀子的危险。他的信任是经过思考得出的理性结论。一系列动作中,冈恩展示出他作为领导者雷厉风行的品格,季尾他对行为分析小组地位提升的兴趣远大于对罪犯定罪,使这个人物更为真实、丰满,给人感觉联邦调查局局长就该是冈恩这样,他才能做局长。

  犯罪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也被专业展现

  《犯罪心理》的时代匡提科行为分析小组已经获得了业内的尊重,犯罪行为分析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得到了普遍认可,各地警察遇到连环凶杀案主动向FBI求援,欢迎BAU莅临指导。《犯罪心理》中我们常见一个场景,霍奇带领小组成员对连环凶手进行侧写后,在地方警局向警员们描述他们得出的结论:嫌疑犯的年龄、性别、种族,智力状况、职业状态、亲密关系情况等等。警员们按照侧写去对比、筛选嫌犯,BAU具有相当的权威。

  心理咨询刚开始时常被当作神秘学的一部分,直至现在仍然很多人把心理咨询师当作跳大神的萨满,和占星师、算命的人归为一类。本剧所处时代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才起步,犯罪心理学在警界的地位跟萨满、灵媒差不多,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接受行为小组介入。虽然“死马当活马医”,但心中一点信任也没有。福特侧写出嫌犯特征为“二十到三十岁,黑人,男性,无业或工作具有流动性”,当地警方从上(专员)到下(警员)无不嗤之以鼻。福特的建议得以采纳基本靠坦奇提醒专员:你别无选择。

  在这背后是新破案思维与旧思维的对立。旧思维指导下,当地警探把致死原因当作判断是否为同一连环杀手的标准,受害人死因不同,在他们看来不是一个人所为,这些案子是分散的、无联系的。分析小组则根据面谈连环杀人犯所得到的资料,用嫌犯的眼光看受害人,主要是11-20岁之间的未成年男性黑人,家境贫穷,愿意为2美元铤而走险,从这个共性出发得出一连串案件互相联系的结论。

  发现嫌犯后,大卫·芬奇依然在“专业”地展现犯罪心理学萌芽初期的“发展”特色。嫌犯威廉姆斯性别、年龄、种族都与福特的侧写相吻合,福特却在思考,嫌犯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没有缺席、母亲也没有虐待、忽视,他成为连环杀人犯的自身原因是什么?福特最后的结论是:高期望值下低自我实现带来幻灭。

  探员们一地鸡毛的生活让观众共鸣

  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传统,在细节上保持着心理学的专业水准。比如坦奇探员七岁的儿子目睹年纪大得多的同伴们失手害死22个月的婴儿后开始尿床,这是孩童受到心理创伤后典型的退行现象。坦奇以及主理此案的相关人员担心孩子的成长也不无道理,经训练后能够自主小便的孩子又出现尿床,长大后杀人、纵火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孩子。

  在主调上,第一季是讲如何建立关系,集中在福特如何与变态杀手建立关系,第二季暗埋着关系如何破裂的话题,温蒂和坦奇在季尾都成了孤家寡人。温蒂和酒保女朋友分手时提到对方不诚实是关系破裂的关键因素,两人既没有出轨又没有大吵大闹,可能有些观众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分手,其实这个不诚实背后是酒保女友自我分裂。她自认是诚实的人(理想自我)并以此要求恋人,在前夫面前又撒了很多小谎(真实自我)。

  而如果从同时保全家庭和工作的角度看,坦奇已经拼尽全力,一周四天出差,其余三天陪伴家人,结果太太不买账,关系破裂。因为从太太的角度看,坦奇在家庭和儿子最需要他的时候,选择了工作(一周四天不在家,在家的三天筋疲力尽,难以履行父亲和丈夫的职责)。

  上季与变态杀手面谈是最出彩的戏,这季福特投入度降低。福特进入亚特兰大侧写实战后,接替他的温蒂和葛雷格都没有他的专注度,面谈变得枯燥无味,这是另一条战线的关系断裂。到这时观众发现,比起第一季建立关系,把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维持下去需要更大的投入、关注,难度更大。

  比起《犯罪心理》里探员大多能掌握自己的亲密关系,《心理猎人》里探员不顺、失控的私生活更贴近观众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一地鸡毛,从而引起共鸣。

  □翠红(专栏作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