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代际真人秀”缺失的是什么

2019-07-16 20:46:3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假设父母今年50岁,你一年待在家里五天,那么在父母80岁之前,只能陪伴他们150天,3600个小时。除去睡觉、上网、应酬、约会,真正陪伴父母的时间已不足30天。”

  “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墙,父母在的时候,你觉得离死亡很远,父母离去,你就直面死亡了。”

  “放下手机,问问自己多久没陪爸爸妈妈好好吃上一顿饭?”

  近日,一些真人秀节目刮起一股代际旋风,这些节目中出现的扎心话语更是频繁刷屏网络。

  与早年以辩论、调解、知识竞猜为形式的代际节目不同,如今崛起的代际真人秀在形式上更具看点:有的节目让子女与父母在别墅中共居十天,用日常感动撬动彼此交叉的记忆以及交流的渴望;有的则将父辈请到演播室,观察、讨论成年子女的恋爱与生活,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成就真实的看点冲突。套用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的总结——当下的代际真人秀吸取了“慢综艺”与“观察类”综艺之所长,创造了“陪伴观察式暖综”的模式。

  这些节目让观众看到了娱乐节目积极涉足社会话题的担当,也带出了如何平衡“娱乐效果”与“社会责任”这一话题。娱乐话题喧宾夺主,消费焦虑情绪等负面话题伴节目的热播而来。影视学者指出,能设置深刻“社会议题”的代际综艺,更要在触碰现实痛点的同时,用符合大众审美的趣味方式,引导观众探索“症结”、纾解“心结”,而不是简单窥探明星情感生活,单项设置难解冲突。

  缘何走红?

  ■代际价值观冲突碰撞出的火花,照亮各个年龄层人群的隐衷

  从去年底开始,代际真人秀便成了各大卫视平台的核心综艺竞争力。这些节目总能笑傲周末晚间收视榜单,有的甚至成为登顶收视、话题双榜的冠军。

  父母与成年明星子女之间的交流互动,替代了有意思没意义的“撕名牌”,成为观众对周末荧屏的温馨守候。明明是子女要养宠物,结果却是中年父母在带,老父亲偷偷给宠物喂了点肉松,还要被子女一顿数落;中年父亲一边“恨铁不成钢”地抱怨子女懒惰、嫁不出去,转身却已准备好一桌热腾腾的早餐相迎……这些温馨琐碎的家庭互动,敲开了观众的心门,为代际真人秀赢得了极高的市场认可度。

  “代际关系的核心是理解和沟通,这恰是当今社会令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以此作为出发点的代际节目天然具有强烈的话题性,符合社会心理需求”,在《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李跃森看来,通过表现明星身上作为普通人的现实情感引发共鸣之外,节目走红的更深层原因是击中了当代人的“代际交流障碍症”。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每代人之间的生活哲学与价值判断都发生着不容忽视的变化,对代际观念碰撞的极致展现,让节目成为高效的网络话题“激发器”。

  收视火爆的《我家那闺女》就因为触动了两代人的婚恋观冲突,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节目中,因为对“子女、父母、自己、伴侣”的不同排序,青年一代与父辈们“杠”上了。默契认为“子女大过天”的父辈们让子女倍感压力,而将“自己”排到第一的年轻人又被父辈指为“责任感缺失”。一个简单的排序差异,恰恰点出了长辈“催婚”“催育”这个社会现象背后的情感纠结——年轻一代不想因为婚姻丢失自我,而父母却害怕子女失去“为人父母”的人生乐趣。讨论间,老父亲一句“没有婚姻与子女的人生不完整”听来偏颇刺耳,却也包含着沉甸甸的爱,让为人子女的观众倍感无奈,又不忍求全责备。

  如何升级?

  ■用更开阔的内容视野,挖掘代际话题中的娱乐潜能

  与抓挠观众痒点的纯娱乐节目不同,代际综艺承载着深刻的社会议题。如何平衡“娱乐效果”与“社会责任”,是代际真人秀难以回避的创作议题。在李跃森看来,即便是极为优秀的节目也很难做到两者的完全平衡,关键还是要看度的把控。“真人秀要杜绝的并非娱乐化,而是过度娱乐,所谓过度娱乐化,就是脱离节目内容,脱离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为了娱乐而娱乐,甚至把低俗当娱乐,拿肉麻当有趣。”

  目前国产代际真人秀的争议点,恰恰落在了一些节目的娱乐效果营造手势上。有的节目将宣传重点放到了“明星情侣”身上,用设置的冲突与大量花字创造“粉红氛围”,引发社交话题;有的则为了节目效果,追求“反差感”,对明星脏、乱的私人空间大加展示。诸如此类的效果营造,虽不至于让节目总体陷入“过度娱乐”的综艺沉疴,却还是偏离了代际交流的核心主题,挤压了观众理性思考的空间。

  事实上,代际话题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娱乐笑果”潜能,并不一定非要靠明星出丑、乱点鸳鸯谱等“套路”强行拉动。对此,一些海外代际“体验”节目的内容创新就颇具启示意义。这些节目或让中老年人尝试当下青年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或让他们通过学习网络流行语混入90后、00后的队伍。这样的内容设定不但笑料百出,还体现出一种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彼此尊重、平等交流的积极愿望。

  在文化学者看来,除了“催婚”“催育”之外,有待荧屏挖掘的代际话题还有很多。与其纠结明星嘉宾的知名度、话题度,不如用更开阔的内容视野,挖掘代际话题中的娱乐潜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