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1人分饰22角?听王耀庆“说”《培尔·金特》

2019-07-10 01:36:15 信息来源:新民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1人分饰22角?听王耀庆“说”《培尔·金特》

你或许看过易卜生名剧《培尔·金特》,你或许听过格里格应邀为其谱写的组曲,但你一定没有体验过在交响乐演奏中听1个人用声音分饰22个角色,演绎放浪不羁的纨绔子弟“培尔·金特”的奇妙历险。

昨晚,由焦元溥改编剧本、王耀庆读剧,张洁敏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带来的交响乐剧《培尔·金特》在“馄饨皮”上演。这部融合了交响、讲述、合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极具画面感地用声音为观众呈现了“培尔·金特”的一生。

没点“人格分裂”真无法驾驭

从磁性深沉的独白,到痴头怪脑的演绎;从荒诞不经的“培尔·金特”,到含羞带笑的“索尔维格”……如果你闭上眼睛,恐怕很难想象,这截然不同的声音出自一个人;很难相信,如此环环相扣的对话居然是场独角戏。然而,没错,这所有的一切都由王耀庆“自说自话”完成。

此前,在被问及准备剧本时,这样没完没了的自说自话可会吓坏家人,他笑说:“被你们说得好像一个‘蛇精病’,可事实上,演员多多少少都有点‘人格分裂’,没有这本领,你很难在不同的角色间跳脱,更别说1人分饰22个角色。”

昨晚的演出,大部分时候都需要王耀庆和整个交响乐团配合,不是简单的插入,而是严丝合缝地“对话”,所幸王耀庆的表现相当给力,全篇并未因“人丁单薄”而影响故事的讲述,在三名女高音以及复旦大学Echo合唱团的助力下,观众在这用声音编织起的画面里重温了“培尔·金特”的历险。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说:王耀庆与交响乐团表演《培尔·金特》 陈盈文 摄

最具共鸣的部分当属“培尔·金特”追着绿衣妖女走进妖国,被留下当“毛脚女婿”的片段。为了此次上海演出,故事中妖国国王被设置成说上海话的“丈人老头”,“侬晓得我了还刚撒伐?”“伊到现在还拎不清”“小赤佬,捉牢伊”等方言台词,让现场“笑果”频频。

改编让你听到格里格完整配乐

戏剧《培尔·金特》 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是格里格的代表作品,最常被演绎。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说:王耀庆与交响乐团表演《培尔·金特》 特约摄影陈盈文摄

之所以要改编这部易卜生的作品,焦元溥是为了用一种创新的方式整体呈现格里格的配乐全本,包括除了常见两部组曲外并不常被演奏的部分,“我希望通过改编,能让人们记起这部组曲实则是为故事服务的配乐,所以它是有画面感的。最好你听完,就像看了一场电影一样。”

对焦元溥而言,最难的部分是“押韵”,他说:“易卜生原著中的台词几乎都是押韵的,这和他的作品之所以读起来诙谐幽默息息相关。所以为了尽可能保留这种幽默特质,我要求自己的改编也必须是押韵的,既要配合音乐节奏,又要读起来琅琅上口。”

当然,焦元溥也承认,王耀庆的出演也是该剧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必须等到1个人,他要有‘培尔·金特’的特质,有点帅又有点坏,还要有足够戏剧功底可以撑起这22个角色。所以我是在确定了他的档期后,才开始着手改剧本。”(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