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半年票房破300亿,增长空间在哪里

2019-07-05 19:28:1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中国已占全球总票房22%的市场份额,以9.06%居全球票房增幅第一名。《红海行动》《大鱼海棠》《无名之辈》《四个春天》《流浪地球》海报。 (均资料图片) 制图:李洁

  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一组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数据近期相继出台。其中专资办截至6月23日下午的票房统计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宣告突破300亿元大关;而中国电影家协会的《201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产业研究》)和凡影研究中心的 《中国电影市场专题研究·2018——受众、产品与票房》(以下简称《专题研究》)等产业分析报告则显示,中国已占全球总票房22%的市场份额,以9.06%傲居全球票房增幅第一名,城镇居民观影比例三年来上升近一倍,《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等现实题材优秀作品涌现,实现口碑票房双赢……盘点这些市场数据与优秀作品,提振了影人气势。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票仓,中国电影市场站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必须清醒认识到,“人口红利”带来的市场增长已趋于放缓,挤去资本操控、虚假票房、流量明星、IP神话的泡沫水分,未来的票房增长空间在哪里?

  观众画像:市场将真正迎来结构更为健康、更具有广泛性的大众群体

  数据首先为今天的电影观众做了一幅画像,从中可以看出不少变化。首先是年龄群的分化,青年不再是最主要的观影群体。《专题研究》数据显示,40-49岁观众数量近三年间逐年增长,去年更首次赶超18-24岁观众群一个百分点,达到24%。其次是观影口味的变化。艺恩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春节档三至五线城市票房增长同比均超过60%,观影人次同比增长也均超过50%。其中《红海行动》和《唐人街探案2》的非一二线城市票房占比分别达到47.4%和53.3%。这意味着市场的下沉并不等同于审美趣味的降低,在三四五线城市文化消费逐步提升的进程中,对优质电影的需求逐步与一二线城市趋近一致。有一段时间,渲染大城市物质消费、明星扎堆的《小时代》系列风头强劲,《煎饼侠》《夏洛特烦恼》用密集笑料撬动亿元市场,当时业界对此的解读是“得小镇青年得票房”,现在看来,这一创作路径已经走不通了。

  在国内电影产业与市场研究专家、资深电影发行人刘嘉看来,三四五线城市仍然包含着巨大的票房增长空间,其背后是观众增长幅度与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速度不相匹配。而在这一过程中,与其说是市场向三四五线城市的全面下沉,不如说是电影市场在伴随中国经济发展逐步扩大的过程中,真正迎来结构更为健康、更具有广泛性的大众群体。

  在政策引导规范和行业创作自觉下,这样的大众群体文化消费实力与审美迭代,也与产业高速发展趋向一致。比如《专题研究》观察到“中重度观众的票房贡献”这一维度,其抽样调研将观影人群划分为年观影8次以下、8-15次和16次以上的轻、中、重度观众,研究他们的票房贡献会发现,2018年人数占比32%的中重度观众贡献了68%的总观影次数。影迷的“资深程度”间接影响着观众电影审美素养的提升。与之相呼应的,是有超过三成的受访人群有独自观影经验,较2016年翻了一番。当社交娱乐的属性削弱,影片本身品质的驱动力自然增强。◆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细分市场:新一代“大片”崛起,“小而精”的类型片市场有待进一步挖掘

  盘点近年影片,最显著的变化是狭义概念下的“大片”在市场失灵。为什么说是狭义上的“大片”?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认知中,“大片”通常有着几个特质:大IP、大投入、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就在去年,投资7.5亿元的《阿修罗》原本信心满满剑指暑期档,可上映三天因票房滑铁卢而撤档。前些年忙着在IP版图跑马圈地的一些影视公司,如今不得不面对手中IP大量囤积的尴尬境遇。这样的大片,大而空洞。

  新一代“大片”正在崛起。《战狼2》《红海行动》两部年度票房冠军,以及今年目前票房最好的《流浪地球》,如按照狭义的大片标准比照会发现,三部影片既不是网络小说改编的热门IP,也没有天价明星,虽投入不小但却无过分迷恋视觉特效,而是凭借丰满的故事与人物塑造、依靠价值引领来打动最大多数的观众。

  当然,空有头部影片一枝独秀,并不是健康市场。一些“小而精”的类型片在内容品质与商业价值的平衡中,越发游刃有余。比如《无名之辈》,凭借口碑效应在票房上实现逆袭。其去年11月16日上映首日,在两部引进大片的夹击下其排片只有13%,收获票房仅846万元。可凭借优质内容,第二日便实现翻盘票房收获2325万元,最终收获7.94亿元票房。

  类型片凭借口碑拉动的票房影响,恰恰是在头部市场争抢的热门档期之外,对于市场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补充。随着观众的成熟,近两年,新人导演小成本爱情片《超时空同居》也拿下9亿元票房,纪录片《二十二》也能拿下过亿票房,这令过去“冷档期”的说法在业界消失——只要是好电影,观众都愿意买单。抢到档期,靠标签营销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然过去。去年爱情片争抢的情人节档期票房更是较2017年下跌近三成,反倒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档票房上涨近120%。

  此外,动画电影如《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公路电影如《心花路放》《飞驰人生》,合家欢影片如《捉妖记》,纪录片如《二十二》《四个春天》,都能看到深耕细分市场后所挖掘出的市场增量。而一旦找到了受众与产品的增长空间,与之相配套的电影产业链合理布局与健康生态有望逐步建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