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纪录片:以更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2019-07-04 17:51:5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日前落下帷幕。无论是获得最佳系列纪录片奖的《人间世》,还是来自波兰的最佳纪录片《君眠梦时我成长》,都在真实再现中让观众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社会的关联。而在今年的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光影车间”被增设为纪录片单元展映特色影院。不难看出,纪录片正在以更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1、新技术为优质内容赋能

  《人间世》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拍摄理念,不仅记录生命,还直击社会话题,由11个导演、9个摄制组,历时两年艰辛创作完成,为观众呈现了真实的医疗救治现场,直面与生命有关的成功或失败。《君眠梦时我成长》记录了白俄罗斯姑娘的一次回乡之旅。围绕一对祖孙展开故事,层次丰富、细腻动人,弥漫着浓浓的乡愁,祖母的手抚摸着熟睡孙女的脸,眼泪自然地流下来,语言在这里没有落脚之地,随着镜头流淌而出的是亲情。

  在上海电影节期间,纪录片板块片单包括大师之作、女性力量、艺语疯魔、战火残片、时代迷思、世情离合等多个单元。《时光机》完整记录了木偶剧从一张纸上的孤独线条到最后演出的始末,也记录下了家庭中父亲、母亲和儿子在人生某一个阶段的纠结、压力、困顿和重生;《内心风景》详细记录了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与作曲家郭文景跨界合作现代室内乐歌剧《思凡》的整个过程,由荷兰纪录片导演弗兰克·舍弗尔拍摄完成;《水之万象》模糊真实与纪实的界线,捕捉紧张时刻,采用96帧/秒的摄影技术,力图高保真还原大自然的灵动瞬间……

  当各种黑科技听起来还只是传说时,纪录片这个曾被视为“阳春白雪”的文化领地,却一不小心成了高科技的“首秀场”。

  去年,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创新中国》,不仅片中内容讲述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也采用AI技术来解说配音,使其成为创新的一部分。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认为:“在未来纪录片中,将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为优质内容赋能。‘好内容+好技术’可以成就一部好作品。”

  2、要实现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勇敢爱,不等待”创投活动共计收到167个提案,活动吸引了不少中国纪录片界的资深优秀导演参与其中。经过首轮评审,选出了10个入围提案,相较于之前,今年纪录片创投会的10个提案的题材、类型、风格都更加丰富,包括人物传记、人文艺术、社会生活、教育体育等,也使竞争更加激烈。

  嘉宾们也深度探讨了真实内容产业生态下,纪录片寻找投资的路径。纪录片制作人傅红星说:“资本的嗅觉很灵敏,如果你有好的团队和好的题材,就会有资本进入。”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吹响了国产纪录片商业化的号角,也开启了“美食+文化”纪录片的热潮。

  傅红星注意到一个趋势,“现在很多大公司的广告费,开始投入纪录片领域,而不是拍摄传统的商业广告。这个时代在跨界,现在纪录片公司应该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将钱投给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纪录片,对公司品牌价值塑造,对品牌的公共形象塑造,都会产生正向的价值和作用。如《秘境神草》《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虽然有一些商业痕迹,但其商业痕迹是包裹在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核之下的。究其根本,这些纪录片较好地实现了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才能使观众在好的故事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纪录片商业化之路应该如何走,是创作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二十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越来越多的纪录片进入院线,并获得成功。但也有《最后的棒棒》《大三儿》等纪录片被淹没在一众商业剧情片中,票房惨淡。傅红星表示:“对纪录片工作者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实现创作、商业、政策环境的平衡。”

  院线之路不好走,而互联网正在为纪录片提供一片发展的广阔天地。在上海电影节上,传统纪录片产业的制片人和互联网平台的纪实内容负责人共同探讨了传统纪录片产业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话题。他们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模式、新角色,已经参与到纪录片的发展之中,这或将是纪录片走向“商业化”的重要力量。大批有着精良品质的纪录片以新媒体作为跳板,实现了大众化的传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参与到纪录片的创作和发行过程之中,正逐渐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帮助纪录片实现与艺术价值相匹配的商业价值,全面推动产业的发展。

  3、媒体融合和产业化进程不容忽视

  在上海电视节和电影节这两大活动之外,也有许多机构平台借助这个时间点,实现纪录片业务在战略上的调整。6月16日,上海纪实频道正式推出新版面。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在新媒体的挑战下突围,并最终与新媒体“和合共生”,是当前业界、学界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与课题。而对国内几家上星纪实频道而言,同样面临着如何改革、改变和改版的问题。上海纪实频道自诞生就有着优质纪录片生产的传统。

  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适应新的挑战?上海纪实频道首先在内容的安排上有重大突破,改变了以栏目结构版面的传统思维,从18点时段到22点时段,依次为自然动物时段、上海文化品牌时段、现实类纪录片时段、历史类纪录片时段、精品纪录片时段、探索未知时段、纪录电影时段。每个周日21点,上海纪实频道还专设了一个纪录电影时段,近期将推出《美人谷》《生活万岁》《尺八·一声一世》等作品,助推国产纪录电影发展。

  不久前,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于上海电视节期间举办全球启动仪式。第三届IDF大会以“东·西”为主题,设有“D20提名”评优单元、“纪录之光”展播单元、“IDF论坛”峰会单元、“IDF创投”提案单元、“IDF学院”培育单元五大板块。大会将继续把纪录片创作主体、影像方法、拍摄对象这三者联系起来。张延利说:“纪录片的媒体融合和产业化进程,必须形成优质的内容,加上有意义的互动,才能实现有后劲的发展。”

  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好内容是基础,技术的进步则为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也在创作过程中对拍摄者、制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刚刚结束的上海电视节和电影节让人们看到,不断涌现的优秀纪录片在创作与商业的平衡中,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正以更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让更多人感受到,在真实记录力量下,创作者正在努力呈现出更多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