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国产青春片:关注现实 回归理性

2019-07-03 18:08:4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电影《快把我哥带走》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狗十三》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过春天》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闪光少女》海报。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2018年上映的电影《狗十三》和今年3月上映的《过春天》跳出了以往青春片“伤痛”“怀旧”的创作套路,借血肉丰满的青春故事展现普通百姓群体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青春想象”。这两部影片虽以过硬的艺术质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业界和观众中获得了较高评价,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前者最终票房5126万元,后者只以994万元收官,相较于以往因“热门IP+流量明星+狗血校园爱情”被观众吐槽的同质化青春片动辄几亿元的成绩,显得有些惨淡。从曾经的低口碑高票房,到如今的高口碑低票房,国产青春片经历了高潮期之后,开始进入市场热度回落、创作理性回归的新阶段。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国产青春片创作获得了被重新定义的可能性。顺着当前“追求现实感、关注普通人、传播正能量”的思路发展下去,国产青春片或可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实现自我超越,最终迈上高口碑高票房作品频出的创作高峰。

  摆脱廉价、低效的自我复制

  在大量资本涌入电影市场的环境下,受泰国和中国台湾“小清新”电影潮流、第六代导演群体创作积累、80后跨界导演群体崛起等因素的促动,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第一次使国产青春片作为一种市场类型而固定下来。2014至2015年是青春片的市场试水阶段,也是市场回报率最高的巅峰期。那个时候,年轻人逐渐成长为核心的消费群体,促使青春片作为一种商业类型爆发出巨大的市场价值,一些制片方看到了青春片的这种市场潜力,纷纷上马新项目。此外,当时的电影创作领域弥漫着一种浮躁心态,创作群体重新洗牌,一些缺乏艺术功力和职业素养的外行跨界而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部分青春片的创作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刻意迎合青年观影群体的观赏口味。于是在一些青春片创作中,艺术质量与票房成绩不呈正比的快餐式“情感消费”电影频现,低口碑高票房的吊诡现象时有发生。

  2016年,青春片被过度消费之后,市场热情回落,创作者开始扭转创作思路,为青春片创作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这一年涌现的《七月与安生》堪称国产青春片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该片打破了以往创作定型化人物、模式化情节、感伤怀旧主题的套路,通过描写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对青少年精神成长的积极影响,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此后的三年中,国产青春片尽管没有出现现象级作品,但作为一种创作类型却从未离场,而且逐渐摆脱了廉价、低效的自我复制,转而进入探索与二次元、青春心理学等新鲜类型元素杂糅的新阶段。改编自网络小说的《微微一笑很倾城》将网络游戏的快意江湖和大学生创业的锐意进取等元素融入剧情之中;《快把我哥带走》则是将漫画改编成动画、网络剧乃至电影;触及社会话题事件的《悲伤逆流成河》则同时由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这种跨媒介同构的创作营销倾向,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市场上获得高回报率。除此之外,经过市场打磨的创作者开始注重在思想上向纵深挖掘,试图呈现青年一代复杂真实的成长故事和自我认同的历程,如《狗十三》《老师·好》之类的作品,对生活和教育的反思已达到了一定深度。

  从女性视角切入成长故事

  从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2015年的《夏洛特烦恼》,以往部分国产青春片创作存在一种对女性角色进行概念化的处理,导致作品中女性人物主体意识较为匮乏,“拜金女”之类的负面形象泛滥的创作倾向。直至2015年,这种现象得以扭转。从《黑处有什么》《我心雀跃》《七月与安生》,到近期的《狗十三》《过春天》,国产青春片渐渐分流出一种明晰的“少女成长”亚类型。与一般传统商业亚类型的“小妞电影”不同,它更侧重于文艺属性和作者风格。

  这些“少女成长”类青春片既具有以往一些内容悬浮于现实之上、表达过于浪漫化的青春片所不具备的琐碎真实的生活细节,又具有鲜明的女性视角和女性主体意识,从而给国产电影带来了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这种从女性视角切入的模式为成长故事提供了更细腻的心理描摹和更丰富的情感表达。诸如《过春天》等获得电影奖项的作品大量使用跟拍镜头、声音设计、定格镜头等视听语言手段,往往呈现出新鲜独特的作者气质。这些尝试给男性视角占主导的电影行业创作局面增加了丰富性。

  从“怀旧”调式到 阳光气质

  从2017年上映的《我心雀跃》《夏天19岁的肖像》《闪光少女》《秘果》《青禾男高》《会痛的十七岁》,到2018年上映的《遇见你真好》《快把我哥带走》《悲伤逆流成河》《狗十三》,再到近期上映的《过春天》《最好的我们》,国产青春片的创作模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演员的选择更贴合实际,基本上不再出现启用30岁以上的流量明星出演青春期学生的情况。情节设置也摒弃了出国、车祸等同质化、套路化内容,不再像以往的作品那样滥用“堕胎”情节将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的性心理粗暴外化,而是将其表现得节制而内敛。在人物塑造上,大部分作品不再拘泥于通过刻画人物群像来描摹丰富宏大的青春故事的做法,而是将视角聚焦于一到三个主要角色的成长历程。在风格基调上,创作者也不再千篇一律地堆砌流行歌曲、充满年代感的道具等时代符号,以渲染感伤怀旧的气氛。

  从根本上说,新上映的青春题材电影在内容上摆脱了“伤痕青春”的模式,跳出了青春与逝去、校园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叙事手法,将“残酷青春”的主题淡化,转成一种对青春进行宽容审视的重构立场。内容更多聚焦于正能量故事,作品风格从“怀旧”调式转化到了阳光气质。

  总而言之,当下的青春片逐渐走出了复制拼贴的同质化误区,开始回归现实生活,着重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经过几年的发展摸索,青春片已经与受众群体形成了类型默契,成为国产电影的基本类型之一。未来,创作者应再接再厉,努力摆脱在文艺与商业之间尴尬徘徊的骑墙之势,将坚守艺术质量和探索类型创新放在创作的首位。长此以往,口碑和票房俱佳的艺术精品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作者:玄莉群 李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