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以现实生活之光 映照“一带一路”电影艺术之美

2019-06-15 21:08:0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获得2018年拉脱维亚国家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影片《比莱》剧照

  下图一:《绝密突袭》剧照

  下图二:《雾中风景》剧照

  《光影守护者》海报

  ◆《印度制造》灵感源于街头裁缝

  经过几年发展,“一带一路”正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闪亮的标签之一。

  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设“丝绸之路”影展单元,次年将其延伸为“一带一路”影展单元,如今这已成为电影节展映板块的常设单元,展现着千年海陆文明交融互鉴滋养下,大银幕上的绚烂风景。去年,伴随着“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在上海的成立,154部沿线国家地区的电影最终与上海观众见面。如今“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日益加深,本届电影节同样收获沿线国家影人的积极参与,此前共收到53个国家申报的1875部影片。而这其中,由“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各成员机构推荐的20多部影片,共同构成了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的片单。而放眼整个电影节展映片单,在金爵奖主竞赛单元、亚洲电影新人奖、4K修复等多个单元,都有“一带一路”沿线电影人的活力身影。

  聚焦底层百姓,小空间里也有大视野

  对于今天的影迷而言,“小众”“冷门”不再与边缘、曲高和寡画上等号,而是区别于那些商业化、套路化的工业流水线产物,成为极富生命力与创造力表达的代名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作品,正是带着“小众”“冷门”的标签,经由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银幕之光,投射进中国观众的心中。

  纵览这些影片,有悲有喜,或轻松励志,或厚重深刻;而创作者有的是载誉无数的大师名家,有的则是初涉影坛的新锐力量;其背后的土地,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或曾在战争中遭受重创,正凭借民族顽强的生命力重新出发。

  不论影片来自何地出自何人之手,正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主题“生活之光”,这些电影正是透过现实生活的光亮,得以映照芸芸众生的千百种面孔,和我们各自深爱的民族和土地。

  无论地域风土,无论种族文化,生活之光最该照亮的,一定是那些默默无闻,却各有故事的普通人。他们愿为理想努力挣脱命运的困境,哪怕贫穷病痛,哪怕身处逆境,依旧保有对明天的憧憬与温情。

  只要有梦想肯实干,平民中也能诞生“英雄”。在“一带一路”电影人的镜头下,这一共同信奉的格言得到生动呈现。比如“一带一路”电影周中的印度新片《印度制造》。

  看片名,该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网络热议的《印度合伙人》。确实从故事来看,两者同样是讲述乐观向上的乡村小伙,为改变自身命运,摆脱贫穷与困顿,号召同乡伙伴,凭借勤劳与智慧获得成功的故事。只不过,前者主人公是通过模仿海外女性用品,造福像妻子一样的贫苦女性。而《印度制造》中,年轻裁缝不甘于只做复制者,希望撕下制造标签,成为服装的设计者、美的创造者。

  《印度制造》影片灵感来自于导演夏兰特·卡塔利亚童年在印度德里街道见过的裁缝。或许是有了现实生活的依托,卡塔利亚仅用二十天便完成了剧本初稿。而为还原童年的真实场景,影片于织布工匠的村庄实景拍摄。令“一针一线”改写命运轨迹的励志故事更有可信度。

  当然并不是只有喜剧、励志故事才能照见生活之光。面对压抑与困境,更见人性向善的伟大力量。以色列电影《我走以后》,讲述的便是一位父亲,在经受丧妻之痛、女儿自杀未遂后,重新审视修复父女关系的故事。故事没有宏大的背景,一边是失去爱人、事业不顺的父亲,一边是失去母亲,正值青春期的女儿,通过一段寻访亲友的旅途,展现着亲情伦理、人与动物间的微妙情感,折射着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传统在今天留下的印痕。同样是一段旅程,爱沙尼亚影片《斯堪的纳维亚的沉默》聚焦的群体更为“另类”——哥哥出狱,妹妹迎接,在旅途中倾诉过往,一如窗外掠过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秋日风景,彼此缺席的这些年也如走马灯般一一重现。为了紧扣题眼“沉默”二字,影片不仅采用了半默片的形式,同时以黑白影像营造个体的压抑与挣扎。

  告别年轻人面对理想的奋斗与朝气、成年面对家庭情感的彷徨与纠结,当年华老去,又当如何面对倒数的每一天?黎巴嫩影片《早安》给出一个轻巧却也寓意深刻的答案——填字游戏。为了对抗阿尔兹海默症,退伍的将军与军医每天都会相约在街角的二楼,边聊天边填字。全片没有更多的场景,就在一个局促的咖啡馆,展开看似漫无边际实则包罗万象、体察社会百态的畅聊。近年来,黎巴嫩电影佳作频现。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何以为家》颇受好评,今年在国内公映时甚至斩获过亿票房与观众泪水。而有意思的是,这部《早安》在黎巴嫩电影奖中,击败《何以为家》获得最佳编剧奖,足见其故事讲述功力之深厚。

  透过战争的残酷创伤展现人性的暖色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有着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也曾几经战火洗礼,饱受离乱苦痛。而在战争阴霾笼罩之下,正是人性之光冲破层层障碍直击心灵,才能让人们擦干眼泪,抚平伤口,带着逝者的祝福与期待,获得负重前行的伟大力量。

  新千年前夕,巴尔干战火还在延续。科索沃地区遭遇恐怖主义团体侵扰。塞尔维亚今年3月新鲜上映的《绝密突袭》,以工业化的电影叙事手法,讲述一支特遣小队与恐怖分子展开的较量。大量震撼的战斗场面令人胆寒,无辜平民遭遇强暴杀害的镜头更让人痛心。同样是关于“解救”的故事,作为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俄罗斯的《兄弟会》有着更真实的历史依托。故事讲述108摩托化步兵师解救将领之子、飞行员亚历山大所历经的种种。

  再把视线移至半世纪之前。1945年二战宣告结束,不少人为和平到来而欢腾之时,却有一群从集中营被救出的孩子,陷入另一重恐惧之中。波兰电影《狼人》讲述的是这样一群孩子,在临时避难的废弃孤儿院中,遭遇集中营过去用于执行死刑的猎犬。在猎犬的包围之下,困守在屋内的孩子断水断粮,面临绝境。而更可怕的还不是猎犬的威胁,而是长时间受纳粹迫害后,孩子们心理的扭曲异化。过去不乏表现战争残酷的影片,却鲜少有人从战后心理创伤入手,展现其可怖之处。凭借独到视角与深刻剖析,该片在波兰电影节赢得最佳导演和最佳配乐奖。

  有直面战争恐怖的作品,就有战争前后普通人生活于困顿中制造点滴温暖的故事。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诗与远方的憧憬,从来都是守护心灵、抚平创伤的良方。“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哈萨克斯坦电影《光影守护者》,讲述了年轻的哈萨克斯坦士兵在二战结束时,救下一位德国老人,得到一台放映机与若干电影胶片。三十多年后,已是退伍老兵的他成为云游四方的乡村电影放映员,为偏僻村庄孩子们带来光影斑斓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精神的栖身之所。

  再往回看,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得到片刻喘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在狭小简陋公寓中长大的比莱,因为生活拮据、父母关系紧张而感到现实生活的压抑。因而,早慧的她投入书籍和电影的怀抱,在艺术的海洋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梦幻乐园。这部根据拉脱维亚女作家薇兹玛·贝尔赛维卡同名自传小说改编的《比莱》,通过特效与真人拍摄的结合,于逼仄的现实生活之中,透过少女比莱的天真眼光建构起诗意与优雅。影片也因此获得了2018年拉脱维亚国家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相关链接

  在这里,看到“一带一路”文明的交汇共融

  野梨树(土耳其)

  官方推荐-评委主席及评委影展单元

  文学青年思南在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原本计划成为作家,努力为自己的小说出版集资的他,却屡屡被家庭的困境绊住脚步。眼见着嗜赌父亲欠下巨额赌债,母亲在电视节目中逃避现实,他感到无所适从。一如家乡的野梨树,面对传统贫困的家乡感到无所适从,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充满孤独,甚至在两者的角力中越发扭曲。作为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最新作品,影片采用充满哲学意味的长对白,展现人物内心的纷繁矛盾,被影迷称为“信息量颇大”的一部作品。

  影片入围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金棕榈奖提名。尽管无缘奖项,其还是获得不少赞誉。有媒体评价这是一部“画面丰富,充满令人惊叹的语言密度,精细雕琢的作品”。

  雾中风景(希腊)

  向大师致敬-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单元

  12岁的乌拉和5岁的亚历山大,偶然从母亲口中得知,素未谋面的父亲在德国。他们便义无反顾地踏上寻父的旅途。然而这个现实世界对于两个孩子并不友好,旅途中严寒风雪与人情冷暖让两人一路颠沛。历经千辛万苦,他们来到魂牵梦绕的德国,期待与父亲重逢。而他们不知道,这只是母亲善意的谎言,父亲是谁?他在哪?答案都一如笼罩在雾中的世界般失语。

  作为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沉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雾中风景》试图用孩子的漫游,继续探求生之所归的话题。

  梦之城堡(伊朗)

  金爵奖参赛片单元

  离婚三年,贾拉尔对孩子几乎不闻不问,可算是十足的糟糕父亲,然而眼下由于妻子病逝,他不得不承担起照顾一双儿女的责任。温柔的母亲用“造梦”的方法安抚着孩子的情绪,帮助他们认知这个世界。父亲能否承担起同样的使命,在踏上父子三人的旅程中带给孩子同样的情感寄托呢?影片获得今年伊朗曙光旬电影节最佳剧本和最佳音乐奖。

  天堂等候处(菲律宾)

  “一带一路”电影周单元

  花甲之年的拉桑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然而由于她生前举止不当,不被获准进入天堂。因此,她不得不在一个名为“天堂等候室”的地方暂居。滞留两年之后,刚去世的前男友成了她的邻居,两人生前的隔阂误解,就在这一方人间与天堂的过渡地带,慢慢揭开。影片颇具创想地营造了一个天堂等候处的空间,听上去颇为“超现实”的样式,实则仍是现实主义的内核。通过“死后”的重逢,来重新审视情感、生死与家庭等话题,被看作是菲律宾老年喜剧版《下一站,天国》。

  绝密突袭(塞尔维亚)

  “一带一路”电影周单元

  1999年,科索沃地区被阿尔巴尼亚恐怖主义团体侵犯。俄罗斯情报官员贝克·伊索夫和雇佣兵安德烈·萨塔洛夫率领一支特遣部队,赶往科索沃机场,受命在增援部队抵达之前,与恐怖分子展开周旋,夺回机场,并拯救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人质——萨塔洛夫的爱人亚斯纳。超过150分钟的时长里,通过真实影像资料与商业大片的镜头呈现,充分凸显战争场面的惊心动魄。值得一提的是,作为2016年“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库斯图里卡也将在其中客串出演。  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