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科创板跟投并非百分百的“保险箱”

2019-04-22 03:25:4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科创板在制度创新方面有许多突破,其中有关保荐机构的跟投制度可算是令人瞩目的亮点之一。根据本周上交所发布的通知,保荐机构需要以自有资金认购科创板公司首次公开发行2%至5%的股票,跟投股份的锁定期长达两年。显然,科创板的跟投制度,打破了以往A股“只荐不保”的现象,让保荐机构的利益和二级市场投资者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捆绑,无疑是重大的突破和进步。但如果投资者把跟投制度当成“保险箱”,无视未来科创板股票可能的风险,同样是不理性的想法,甚至会和跟投制度设立的初衷南辕北辙。

  跟投制度助力科创板“优生优育”

  在本周上交所的通知中,对保荐机构的跟投制度做了详细的规定,除了确定跟投的比例之外,有三点令人眼前一亮。首先是“一票否决”,要想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都必须实行保荐机构跟投,否则不管其他条件如何优秀,IPO也只能中止;其次是“自有资金”,规定保荐机构参与跟投的必须是自有资金,而不能采用成立资管产品、引入其他资金来打擦边球;第三是“24个月”,跟投之后需要在公司上市24个月之后才能解禁套现,限售时间比一般持股在5%以下的“小非”长了一倍。显然,这三项规定,无疑要求保荐机构在“扶上马”之后还要“送一程”,承销商对选择保荐上科创板的标的无疑会更谨慎,在定价方面也会更保守一些,否则出现跟投股份亏损金额超过承销收入的情况,可就赔了夫人又折兵。

  跟投制度下,除了在标的选择和定价方面会产生有利于投资者的因素外,用自有资金投入,也会让券商受到自身资本金多寡的约束。在有限资本金的情况下,通过保荐上科创板获取最大利益,将促使券商往资本效率最大化的方向努力,不会轻易将“价高质次”的标的推向市场,从而缓解了市场对于过多公司涌向科创板高价发行,造成二级市场失血的担忧。事实上,在目前市场资金充沛的情况下,投资者对优秀公司以合理价格上市是欢迎的,只要能做到“优生优育”,科创板对整个A股市场不仅不会分流资金,还会吸引更多场外资金参与。而跟投制度的实行,对于科创板和A股市场的提升优化,无疑有相当程度的正面效应。

  股民和保荐机构并非在“同一起跑线”

  从主观上说,跟投制度确实比以前“只荐不保”前进了一大步,保荐机构将会更加关注上市公司发展前景和内在价值,但券商本身就不是“稳赚不赔”的代名词。参与A股较长时间的投资者可能还记得,2002-2005年期间,不少券商就在那一轮熊市中巨亏倒闭,像南方证券、华夏证券、大鹏证券都是当时规模较大的头部券商。十多年过去了,券商的投研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但在去年的熊市中,也有不少券商出现自营盘亏损拖累业绩的现象。因此,即使有跟投制度,也未必能保证科创板公司就一定能持续发展,更何况计划上科创板的公司和以往A股更多看重盈利能力、净资产不同,对公司的科技含量、研发投入如何定价,各细分领域的发展券商未必能百分之百完全把握,难度着实不小。

  另一方面,券商尤其是大型券商有保荐更多公司上科创板的概率,对他们来说,单一或部分公司因为保荐跟投而出现亏损,未必会对整体业务造成太大的影响,只要保荐其他公司能产生覆盖这部分亏损的利润,整体来说就是有利可图。此外,券商跟投的这部分股份,还可以通过证金公司进入融券市场。如果有投资者融券卖出,就必须向其支付相应的利息。这部分潜在收入和承销费用一起,都会让券商跟投的实际成本价比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更低,二者并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市场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对投资科创板的风险应有充分预期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券商在保荐公司上科创板可能遇到的风险,普通投资者几乎都会碰到,甚至因为对基本面了解的程度而存在更大的不可知风险。而如果科创板公司出现一如A股目前的“新股不败”现象,投资者在二级市场面临大幅炒高、过度透支内在价值的股价,风险无疑更大。即使是好公司,在过高价格的情况下,也会阶段性丧失投资价值,其中蕴藏的风险投资者还需要未雨绸缪。

  实施跟投制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用利益捆绑机制,让保荐机构主动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风险却绝不可能因此消失,百分之百安全的“保险箱”并不存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