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公私募机构解读科创板机会及风险
2019-03-24 01:37:1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日前,证监会和上交所正式发布科创板相关制度以及配套规则,中国结算也同步发布了科创板股票登记结算业务细则。与此同时,嗅觉灵敏的公募火速布局科创板基金,私募们也在跃跃欲试。科创板对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到底带来了哪些机会和风险?记者对此采访了四大公私募机构人士,以供投资者参考。
受邀嘉宾>>>
博时权益投资主题组、投研一体小组负责人兼博时特许价值混合基金经理/曾鹏
富国基金策略团队/马全胜
大摩新趋势混合基金经理/缪东航
星石投资组合投资经理/袁广平
1、科创板落地,对基金行业有哪些影响?
曾鹏: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产品层面,一个是市场层面。从产品层面来看,公募基金可通过设立产品、资管计划以及子公司私募基金等各种方式参与到科创板投资,将极大丰富公募基金的产品线和投资渠道。从参与方式看,除了传统的申购和市场交易之外,还可通过战略配售的方式进行参与,这是跟过去的较大不同之处。从市场层面来看,公募机构的参与或将有助于稳定市场,且引入了向机构投资者非公开转让股票、做空等各种交易机制,规避了过去一些由于制度因素而导致扭曲的交易价格。
马全胜:公募基金将是个人投资者的基本选择。预期未来有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将会通过公募基金来参与科创板。因为普通投资者参与科创板需要直面三大挑战:首先,科创板的投资门槛较高,投资者需要拥有不少于50万的股票资产和不低于两年交易经验;其次,科创板的波动可能较大,股票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停板,此后每个交易日的涨跌幅限制扩大至20%,且上市首日就放开融资券;第三,科创板的投资难度较大,企业可能持续亏损、缺少收入记录甚至不幸夭折,传统PE、PB等估值方法不再适用。
2、目前科创板的发行原则是市场化定价,这种定价方式会不会给科创板股票比较高的溢价?
缪东航:在设立初期,预计科创板估值可能升至均衡水平之上。目前A股的流动性较为充裕,同时新板块设立之初,投资者情绪也较为高涨,结合创业板开通时的走势,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的二级市场估值可能会超过均衡水平。在这一阶段,参与科创板新股申购将有较大概率把握情绪面升温带来的趋势性机会。
曾鹏:采用市场化定价是适合科创板发行原则的定价方式,这是市场真实的供需状况决定的。尽管拟上市标的有一定稀缺性和政府扶持,但科创板公司也会受到A股中对标科技公司的估值束缚。而且从机构参与科创板战略配售的角度,由于有锁定期的限制,机构也会对最终定价做出更多合理的预测。
即使个别机构出现非理性因素,导致某些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定价出现较高的溢价,我们也能够从科创板内部比较、与A股/美股的比较中识别出来并进行相应操作,基金投资的总体风险也是可控的。事实上,从第一批科创板企业的筛选过程看,大部分企业的质地好于A股中众多仅存壳资源的中小市值股票。
3、如果科创板股票发行溢价较高,投资风险会不会加大?该如何防范此类风险?
马全胜:从新股发行来看,23倍的市盈率发行可能不再适应;科创板网下申购收益的确定性也将明显减弱。目前,A股市场新股发行网下申购个人投资者能够占到一半左右,而从科创板来看,这一次个人投资者将无缘网下申购,需要通过公募基金等参与;而定价机制更加市场化,打新的收益波动风险也较大。借鉴香港和纳斯达克市场经验,“打新被套”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打新”不再是无风险策略。
曾鹏:对于防范此类风险,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首先,借鉴目前A股投资框架中的风控原则,回避企业财务有瑕疵、企业战略定位不清、产品终端销售收入与实际调研匹配度较低的个股等;其次,由于科创板大部分为近几年成立的公司,商业模式也较为新颖,可以适度借鉴一级市场的投资风控思路,从主要管理层的个人履历、征信报告、公司员工、客户及竞争对手多维度访谈的方式进行风险识别,并最终辅助二级市场的投资决策。
4.目前科创板的准入为“50万+两年证券投资经验”,这一门槛会不会让科创板面临一定的流动性制约?
袁广平:科创板的目的是为科技创新服务,其上市企业的商业模式新、技术迭代快、业绩波动和经营风险相对较大,尚处于成长的前期阶段,对资金周期的诉求更长,需要更多稳健风格的中长线增量资金入市作为市场的压舱石。易主席在发布会上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协调,打通社保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入市瓶颈,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预计未来将有资金引入相关的制度安排,为科创板带来中长期的资金支持。
曾鹏:市场的流动性取决于是否有赚钱效应,只要科创板的发展是健康、良性且有赚钱效应,对中国这样庞大的理财需求市场而言流动性不是制约因素。此外科创板在制度设计上,对中小投资者的专业投资知识和投资门槛做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对公募基金而言,应该更多是引导和鼓励散户通过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间接投资科创板上市公司,以引导市场从散户为主向机构为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