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A股的奇幻二月:冲刺3000点 “牛市”已至?

2019-03-03 02:37:1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2月25日,离当天A股收盘还有10分钟,国元证券(9.89 +2.49%,诊股)广东一家营业部里响起了欢呼声——沪深两市此时成交总额突破了1万亿元。上一次触及这个数字,已经是三年多以前了。

  在这之前的几个小时,这家营业部的负责人临时下达任务,让工作人员速速编辑制作图文信息,发到微信朋友圈,提醒大家来开户。“牛市来了,难得的机会。”这位负责人称。不过,他还是感叹比部分同行反应慢了。

  这一天,A股迎来了爆发式上涨。早盘三大股指集体高开,全天涨势凌厉,收盘均涨逾5%。

  从春节过后的节节走高,到2月25日的强势上行,压抑许久的A股市场迎来了一场狂欢。2月28日,A股2月份交易收官。沪指全月涨幅13.79%、创业板涨幅25.06%,当月表现称霸全球。

  涨势如虹、交易额突破万亿、新开户股民接连不断、券商系统出现“堵塞”……这一切让人想到了已经阔别市场许久的牛市场景。

  然而,就在一个月前,A股还是一副病恹模样。比如,仅仅就在1月底的两三天时间里,就有超过百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2018年预盈利转为预亏损的业绩爆雷公告。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潮和业绩“爆雷潮”叠加,A股阴霾密布。

  是什么原因让A股快速“回血”?

  在“政策底”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同后,人气开始慢慢积累,近期包括1月融资数据超预期等事件则让A股的行情瞬间被点燃。

  而另一个方面,A股市场自上而下的一系列变化也释放出了积极信号,一系列新鲜的血液开始注入,这些“组合拳”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化学反应。而市场寄望的从病态中输血恢复的A股到真正健康长久的牛市,还需要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形成正向促进的良性循环。

  牛市的气息

  在突破万亿元交易额的第二个交易日2月26日,A股的人气仍持续飙升。

  多名投资者反映,自己使用的券商手机客户端出现系统故障,无法正常交易。当日,两市成交额再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资金入场速度加快。

  就在此前几天,中信建投(22.13 +9.99%,诊股)证券发布了一份名为《牛市的起点》的研究报告,率先喊出了“牛市”已到的声音。

  在中信建投2月21日召开的“牛市的旗手话牛市”电话会议中,其认为资本市场的两个核心矛盾点:对内去杠杆等方面都在逐步改善,都能支持股市走向牛市。

  一时间,“牛市”的声音越来越多,看空A股的声音则弱了很多。“意外,意外。”2月25日,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坦言他没料到行情会反弹得这么迅速。此前A股已经连续多日上涨,尤其是券商板块、5G板块连续大涨,看到市场的火爆,他一度也难以给出市场在连续大涨后有没有可能会回调的判断。

  多种迹象显示,机构并不是助推此轮反弹的主力军。“从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近期散户的热情非常高。”上述券商营业部负责人称,2月25日到他营业部办理开户及其他业务的客户大约60-70位,而第二天来营业部办理业务的更多,比之前明显多很多。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2月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证券市场在此前一周新增投资者数量为31.61万,环比增幅超过50%。

  根据统计,截至25日,开放式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为52.03%,较2019年年初的49.79%有小幅增加。

  多位受访的机构投资人也表示,在这几个交易日中,仓位并没有明显增加,主要是被动加仓。“保险资金大部分应该是逐步加仓的状态的。”一家保险公司的资管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有去年下半年开始加仓的,但大部分还是跟策略,最近才开始行动,券商、地产等板块比较受欢迎。周期视角下的动能转换的力量,很大程度上由制度因素决定。

  重塑股市生态

  2月16日,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再次在其研究报告中喊话,坚定看多中国股市。“在市场充满‘离场论’、‘洗洗睡’之际,我们算是少数的乐观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2019否极泰来’。”

  在此前一天,中国央行发布了1月金融和社融统计数据。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3.2万亿人民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4.6万亿人民币。

  任泽平当时点评称:“1月社融信贷数据超预期,社融、M2和信贷数据触底反弹。”

  尽管市场对于社融增速中票据融资火爆还存在争议解读,但这大大改变了投资者此前悲观的预期。

  事实上,并不仅仅只有央行的政策带了积极的信号。一些敏感的资本也同样发现,围绕资本市场,诸多信号开始显现出监管层对资本市场的重大改变,这对素来以政策导向而异常敏感的A股市场意义非凡。

  2018年10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曾定调“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1月26日,易会满履新证监会主席一职,这引发了市场的热议,不乏有监管层希望带来“新人新气象”的解读。

  这只是监管求变的信号之一,更多微观层面的改变也接连发生。

  春节前,监管层对于险资入市的支持力度再次升级。1月28日,银保监会公开喊话,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至此,作为国内投资风向标的险资金,经历了从放开到收紧再到松绑的过程。

  另一个罕见的事发生在东方通信(27.65 -0.18%,诊股)等“妖股”身上。

  自2018年11月26日起,东方通信身携“5G总龙头”光环,股票价格“一骑绝尘”,连续涨停。尽管上市公司连发多份风险提示公告,且撇清了与5G通信网络建设的关系,却依然无法阻止二级市场投机资金的炒作热情。

  但东方通信并未因此遭遇以往类似公司的“屡遭特停”。包括东方通信在内的一众公司似乎得到了更多“包容”。4个月完成10倍涨幅,东方通信成了这轮股市行情中第一个神话。“东方通信炒作得很离谱,但这是市场行为,投机资金应该自担风险,要把资本市场发展起来,活跃起来,必须得有投机的资金。没有交易的资本市场是没有价值的,更不用说资源配置功能了。”上述私募人士称。带动此次股市大涨的力量中,游资的表现尤为突出。

  履新证监会主席一职一个多月的易会满在2月26日的记者见面会上,发言中特意提到“四个敬畏”,第一个就是“敬畏市场”。

  易会满上任最重要的一个课题是,推动科创板的落地。按照规划,科创板将完全脱胎于A股,目前考虑中的多个制度如注册制、强化信息披露等,尽管属于新的探索,但其无疑将对A股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改革树立一个新的“榜样”。

  “经过了去年市场剧烈的下降之后,我们可以类比的估值越来越低,最后看谁便宜。所以科创板的出现,给了一个新的估值期待,会对(目前A股)市场产生‘鲶鱼效应’。”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分析师洪灏说。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力,利好投融资,经济悲观预期或将有所修复。重构资本市场的生态,这些“组合拳”形成的累积效应,为A股市场的反弹做好了铺垫。而加之此前股市经过大幅下跌,估值已经到历史的底部,外资近期也在加大流入A股市场等,做多的热情终于被点燃。

  正反馈效应

  牛市气息的增强,还并未打消投资者心中的顾虑,尤其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压力。2018年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并不理想,这是摆在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面前的现实。

  民生证券在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统计了近几年截至2月末已披露上一年度业绩(含快报、预告)且有超5家机构进行盈利预测的公司业绩情况(针对2014年度至2018年度业绩)。相较前四年,2018年度业绩快报及年报披露的净利润低于业绩预告净利区间中值的公司占比较高,表明上市公司盈利下行压力超过上市公司预期。

  “我们去年年初预计公司全年的净利润能够同比增长40%-50%,去年上半年还可以,但去年下半年业绩就直线下滑了,最终2018年的业绩是同比下降了20%。”北京一家上市公司董秘称,业绩下滑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去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后,公司资金链紧张,大幅收缩业务所致。

  去年宏观经济去杠杆是实体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关于去杠杆,银保监会近日也已经表示,“结构性去杠杆达到预期目标”,这意味着去杠杆已经明确告一段落。

  而目前尽管上市公司业绩尚难言乐观,但股市的回暖有望一定程度上会为实体经济走出困境带来帮助。最直接的一个反映就是,上市公司股票质押危机看到了得以化解的曙光。

  在市场一片乐观的氛围下,上市公司却密集出现减持的行为,从年初至今,已经有近600份减持计划,涉及近300家上市公司。据记者采访了解,此轮减持潮用于缓解股权质押压力便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现在牛市的呼声这么高,并不是合适的减持时机,但股东减持也是迫不得已的,很多股东还在降杠杆中。”前述上市公司董秘称。

  北京一家PE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股市上涨,让很多上市公司老板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变化,最悲观的预期过去了,心态开始好转,“比如我们准备收购一个上市公司,老板心态就变了,现在要价比春节前增加了50%。”

  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资本市场表现的好转无疑将有助于实体经济走出困境。A股市场的此轮反弹引发的一系列“正反馈”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从资产价格的下降变成上涨,再从信用收缩到逐步扩张。

  中信建投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张玉龙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健康、有活力的资本市场,激活资本市场是实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转型的关键点。

  “实体经济去杠杆可以通过降低债务和做强资本两个方面实现。实体经济股权价值得到正确定价之后,实体经济对债务的支撑能力得到提升,降低了风险水平。”张玉龙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