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支付宝宣布信用卡还款收费 蚂蚁金服单季依旧亏损

2019-03-01 02:17:26 信息来源:投资时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有微信支付取消所有免费额度在先,支付宝宣布仍保留2000元以下免费额度显然经过深思熟虑

马云曾说“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然而,当银行真的被发生改变,昔日的改革者们却似乎在前仆后继的告诉世人,他们要回到从前!

继微信支付宣布信用卡还款收取手续费后,近日支付宝终于按耐不住。2月21日,支付宝发布公告,自3月26日起,通过支付宝给信用卡还款将收取服务费。

据了解,支付宝未来仍提供每人每月2000元的免费额度,超出2000元的部分,则按照0.1%收取服务费。此外,如果用户需要提升自己的免费额度,可通过支付宝会员积分进行兑换。

这是一次颇堪玩味的角色转换——一边,银行跨行转账纷纷宣布免费;而另一边,互联网大佬们却“食言”了。

为降成本开始收费

支付宝并非始作俑者。

早在2017年12月,微信支付首次宣布收费标准时也设置了5000元免费额度,超出部分收取0.1%的手续费。然而在2018年8月1日第二次调整时,相关免费额度已被取消,即每笔还款均收取0.1%的手续费。

有了前车之鉴,对于支付宝此次的收费标准调整,不少用户仍持怀疑态度,“会不会再次调整甚至取消免费额度?”

微信方面在公示信用卡还款收费标准时曾表示,“因每一笔还款背后都会产生支付通道手续费,腾讯财付通一直在投入成本进行手续费补贴。近年来,随着信用卡还款业务的快速发展,通道手续费成本也在迅猛增长。为了适当平衡成本和可持续发展,对业务规则进行调整。”

支付宝对此的解释也如出一辙。相关人士表示,信用卡还款业务对于支付机构来说存在一定成本,这部分成本之前是由支付机构承担。随着业务发展,支付宝综合经营成本上升较快,调整信用卡还款收费标准是为了减轻部分成本压力。

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2017年1月,央行发布通知规定,自当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第三方支付机构之前直连银行的模式不复存在,需要接入网联或银联,即“断直连”。这意味着,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就会减少备付金等沉淀资金的增值收益,并增加其金融通道成本。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8.9亿,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云闪付用户数合计占比超过95%。同时,支付宝的全球用户数合计10亿。

在此背景下,面对通道价格的上浮,10亿量级用户的市场补贴巨额支出,无论是考虑到即有渗透率的稳定性还是对于盈利的追求,支付宝似乎已没有了继续免费的理由。

当然,这种先通过补贴占据市场压制对手,再通过收费逐步赚钱的路数也存在挑战。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支付宝和微信的市场占比较大,但并非不可取代。目前,银联云闪付和京东支付等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仍能免费提供信用卡还款服务,许多银行使用拉卡拉还信用卡也免收手续费。此外,招行、建行等银行通过网银或手机银行操作也可实现免费跨行还款。

蚂蚁金服单季仍亏损

事实上,支付宝选择在这一时点改变“免费”模式有其通盘考虑。首先,作为率先尝试者,微信支付在实行收费策略后并没有受到太大不利影响。作为对标平台,支付宝自然有了“马规马随”的自信。同时,支付宝已经对提现业务进行了收费,而这也确未对其市场份额产生多大影响。

支付宝一直都是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下称蚂蚁金服)的招牌。但在2018年6月蚂蚁金服完成140亿美元融资时,相关数据显示,其金融服务收入预计将从11%下降至6%,支付收入将从2017年的约54%下降至28%。另有机构预测,五年内,技术服务将占蚂蚁金融收入的65%。

外界对蚂蚁金服的上市进展颇为关注。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蚂蚁金服在2019年年底都不一定能够上市,甚至需要几年才会上市。

在各类互联网公司争相赴美或者赴港上市后,蚂蚁金服虽然融资消息不断,但IPO一事却迟迟不见声响。

对此,有专家分析称,一是来自同业竞争。国内并不只有蚂蚁金服一家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其还需要面对来自腾讯系的冲击;二是监管。因为移动支付还有不成熟的地方,如果太早脱离监管,一些漏洞和弊端不能被及时发现,便可能造成亏损。

在业绩方面,曾经作为互联网金融界的“异类”,早早便实现盈利的蚂蚁金服近年来的表现却不甚乐观。

2018年11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19财年第二季度财报(2018年7月1日—2018年9月30日)显示,该财季蚂蚁金服国内年度活跃用户超过7亿,其中70%的用户使用3项及以上蚂蚁金服的服务。2018年前10个月,蚂蚁金服的用户数增长了34.5%,而这一方面来自阿里巴巴经济体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蚂蚁金服在技术、场景和服务方面的布局也带来了用户的高速增长。

然而,大手笔的战略投入也拖累了蚂蚁金服的利润。阿里巴巴财报同步显示,该季度蚂蚁金服应当支付给阿里巴巴集团的特许服务费和软件技术服务费为9.09亿元人民币(约合1.32亿美元),按照比例,蚂蚁金服亏损24.25亿元人民币(约合3.52亿美元)。对此,阿里巴巴称,亏损主要是用于维持蚂蚁金服本季度在用户获取、产品创新和国际化扩展方面的投资。

此外,在阿里巴巴之前所公布的2018财年第四季度(2018年1月1日—3月31日)以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蚂蚁金服当季度亏损近7.2亿元(1.14亿美元)。不过,其2018财年利润仍同比增长了65%。

对于这一现象,当时市场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蚂蚁金服在IPO前主动选择的战略性亏损,但该说法并未得到官方证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