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谁接手了中江信托?

2019-01-28 23:19:40 信息来源:投资时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在这份长达24页的资料中,张劲向雪松控股的各位核心骨干详尽袒露了其决心控股中江信托的原因所在,并通过讲述企业发家史和独特经营模式,力证该公司能够跻身世界500强并非依靠短期的盲目扩张,而是靠二十多年的稳扎稳打

2018年11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中江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江信托”)变更股权的批复,同意雪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雪松控股”)受让领锐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昱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瀚晟同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振辉利科技有限公司合计持有的中江信托71.3%股权。股权变更完成后,雪松控股将成为中江信托的第一大股东。

消息一经发布便颇受市场关注,除了此次股权交易份额较大的因素之外,中江信托自身的知名度与特殊性也在推波助澜。

据了解,2016年,中江信托凭借36.16亿元的营业收入和19.25亿元净利润一举从2015年30名开外的行业排名跃升至第六位。但彼时的风光仅是昙花一现,该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降幅分别高达73.87%和91.01%。此外,近年来不少企业受去杠杆政策影响陷入流动性危机,导致中江信托旗下多个信托项目出现违约或逾期,“行业黑马”变成了“踩雷王”。再加上中江信托“明天系”资产的身份,该公司的易主之举也属意料之中。

与此同时,接盘方雪松控股也逐渐呈现在大众视野,新奇之余来自公众的猜疑声也不绝于耳: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是否拥有足够的资金能力来收购中江信托?其控股中江信托的目的是什么?

事实上,近年来雪松控股正在凭借连续跃升的业绩逐步走入大众视野:2015年以593亿元的营收跻身中国民企50强,2016年耗资48亿元并购齐翔腾达(6.68 +1.67%,诊股)(002408.SZ),2017年再次耗资42亿元将希努尔(7.03 +5.87%,诊股)(002485.SZ)并入麾下,2018年又以2210亿元的营收首次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第361位。

雪松控股在其企业官网上公开的上述信息或许并不足以解答公众的所有疑问。近日,《投资时报》从可靠渠道获得了雪松控股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张劲在“雪松干训营第一期”的内部讲话资料。在这份长达24页的资料中,张劲向雪松控股的各位核心骨干详尽袒露了其决心控股中江信托的原因所在,并通过讲述企业发家史和独特经营模式,力证了该公司能够跻身世界500强并非依靠短期的盲目扩张,而是靠二十多年的稳扎稳打。

接手“贬值”金融牌照?

作为广州本土成长起来的唯一一家世界500强民营企业,雪松控股旗下拥有供通云供应链集团、化工集团、文化旅游集团、君华地产集团、社区生态运营集团和金融服务集团等六个产业集团,而此次接手中江信托无疑是雪松控股建立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内训资料显示,张劲在讲话之初就通报了公司获得银保监会关于收购中江信托71.3%股份批准的消息,并称其为“里程碑式的大事”,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但由于“明天系”资产处置原本备受瞩目,且中江信托近几年业绩的巨大波动以及频发的项目违约事件,更是为其股权转让事宜增加了关注度,这也也使得当时曝光度并不高的雪松控股自与中江信托洽谈以来不断听闻诸多外界杂音。

张劲坦言,最初其对于收购中江信托也有着自己的担忧:“一是作价不菲,短期内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二是公司在金融人才和项目储备上尚有不足”。但最终张劲还是迈出了这一步,从讲话内容来看,除了坚信公司具备足够的实力来打造完善的产融发展体系之外,更令张劲动心的原因是,真正的全球一线综合性产业集团必须要有金融板块作为支撑,尽早拥有一块主流金融牌照对于公司实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而信托牌照是目前林林总总金融机构牌照里最稀缺的一类,控股中江信托就等于将全国目前仅有的68个信托牌照之一收入囊中。

事实上,猜疑声不光来自于外界,雪松控股内部就此事也曾存在分歧。反对方的理由是“目前大形势是金融去杠杆,金融牌照进入贬值轨道,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在对这种意见表示尊重后,张劲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称“国家调控,总是有张有弛”。做企业审时度势固然重要,但在关键时刻更需要逆向思维,要坚信蓝海战略。竞争激烈时保持冷静,而当公众认为牌照进入贬值轨道的时候,却是可以着手布局之时。

不过,在2019年元旦发布的五年规划(2017-2021)新战略目标中,雪松控股并未提及原六大产业中的金融服务板块,而是重构整合为五大产业,具体为:到2021年,雪松将打造一个全球顶尖综合性产业集团,服务两亿人口,连接三万家企业,重构四大产业,着力发展第五板块社会公益服务产业。

上述新战略发布后,外界又开始议论纷纷:为何刚刚获得收购信托公司的批准却从战略目标中撤下金融服务板块?这是否显现出其与中江信托的股权交易作罢的苗头?

关于上述质疑,张劲在内部讲话中解释称:“金融产业不以独立板块的形式出现,并不意味着金融业务会弱化,它在雪松产业体系的重要性反而更加突出。因为我们会将金融业务全面融入各个产业板块,使其成为雪松实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拥有信托牌照最现实的作用就是提升了我们的产业链金融服务能力,尤其对我们的供应链金融而言可谓意义非凡。”

雪松控股“从天而降”?

一家外界陌生的世界500强企业,再加上近年来的连续并购行为,原本默默无闻的雪松控股逐渐暴露在聚光灯下,媒体关注自然越来越多,当然,其中不乏负面报道。

在对舆论压力进行客观审视后,张劲将问题归结于“企业的公众化程度还不够,外界知道雪松,但可能还不理解雪松”,并称“遭怀疑、遭猜疑、遭质疑,对于先行者、创新者、少数派来说,都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目前,雪松控股所走的“水密舱”模式的发展路径就属少数派,即多主业并行、相互区隔又促进的“有限多元”布局,这种平衡型发展模式其实并不主张超常规扩张,而是注重产业链间的互补效应,降低企业整体风险,以逆周期的稳健增长取胜。

张劲在内部发言中对于“雪松从天而降”的误解也给予了回应,称“雪松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雪松是经历了九死一生,几十年如一日拼出来的。”经过在证券、房地产、外贸这三个领域的摸爬滚打和多次转型的阵痛,雪松控股才拥有了如今的雄厚资本和实力,各产业均有其历史渊源,绝非盲目扩张而来。

1997年,在亲眼目睹香港地产的繁荣起落后,张劲利用自己从购买股份制改革企业内部股上市所获得的收益创立了君华集团有限公司(雪松控股前身,下称“君华集团”),继而专注于房地产开发。但初始进展并不顺利,手续办理困难、工程进展不顺、房屋建成后却卖不出去等问题接踵而至,张劲用“人生的至暗时刻”来形容那段光阴。

也许是暗透了才能看见星光,在房地产行业打拼期间,张劲发现当时钢材紧缺,建筑原料的利润空间极大,于是自2002年起尝试进入大宗商品领域,开始从事金属期货和国际贸易。而此时正值中国加入WTO的契机,经过四年发展,该公司2006年的铝制品出口跻身全国20强,铝排贸易额位居全国第一。某种程度上,张劲当年布局大宗商品的举动也被同行称为具有先见之明的神来之笔。

不过,君华集团的大宗商品业务也曾面临投资被骗、配合海关检查而业务停滞的窘境。再加上后来大宗商品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单一品种的利润越发稀薄,君华集团不得不转型做供应链综合服务,而在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业务中,又发展出了自己的化工新材料板块。

至于如今大力发展的文旅康养和社区智联服务业务则均脱胎于地产主业,除了看好行业本身以外,张劲也是出于房地产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的考虑。

回顾发家往事时,张劲坦言“我们基本上犯过所有企业都会犯的错,吃过所有企业都吃过的苦”,而且并不认同外界对其“料事如神”的称赞,强调“我们多次转型都是市场倒逼的”。按照该公司践行的“雪松模式”,做不到细分领域前三,不能实现头部突围,就要及时调整或退出,这种果断决策的背后则是“水密舱”式业务布局在保驾护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