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交运行业需求拐点将现 千亿盛宴开启

2018-12-04 01:15:06 信息来源:金融界网站 发布者:isen点击量:

【交运(低成本航空)】放下周期成见,拥抱成长红利

中信证券(17.44 +3.38%,诊股)研究

文丨刘正

目前行业制约因素正逐步淡出,低线航空消费有望在2020年以后逐步释放,同时国内廉航份额显著低于海外,潜力较大,给予行业“强于大市”评级。推荐春秋航空(35.62 +3.13%,诊股)

▍行业概况:多重因素压制国内廉航,份额占比存2倍提升空间。

廉价航空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廉价客运服务实现对行业降维打击,最终完成逆袭成长。廉航在美国、欧洲、东南亚的航空市场份额分别达29%/36%/48%,而国内不到10%,其主要原因在:

1)供给端制约,国内政府对航线审批和价格进行管制并且重点机场近70%份额被三大航垄断,廉航公司供给受限;

2)需求端扰动,国内高铁发展迅猛(客运占比全球65%)对民航分流效应明显叠加国民对廉航存在认知误区。

供需制约下,国内廉航行业发展缓慢: 2017年国内廉航行业规模320亿元,过去5年CAGR为20%,行业龙头市值约300亿元,而美国廉航规模高达2000亿元,龙头市值2000亿元。

▍海外复盘:廉航模式成功关键在于航空管制松动和攻守兼备的低成本模式。

廉航鼻祖西南航空凭借廉价客运服务实现逆袭成长、穿越牛熊,公司连续45年业绩为正,近39年股价累计涨幅143倍,是同期道琼斯指数的5.3倍。我们认为美西南成功关键在于两点:

1)1978年后美国航空管制放松,公司得以将航线网络覆盖到全国;

2)攻守兼备的低成本模式:美西南通过开设票价比对手低20%的航班来刺激并拉动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即进可攻;在宏观低景气时,美西南虽流失部分旅客,但公司低票价能从对手中分流部分价格敏感的商务旅客,从而保持客运量稳定,具备一定抗周期性;同时公司成本比对手低25%,净利率高出三大航5pcts以上,盈利能抵抗成本端周期波动,即退可守。

▍国内蓄势:供给制约改善,需求拐点将现,千亿盛宴开启。

供给拐点:

1)管制松动,民航局正持续放松对航线审批和价格的管制(目前市场化定价航线占比已提至40%);

2)重点机场即将投产为廉航提供宝贵时刻增量,北京和成都二机场分别将于2019和2020年建成。

需求拐点:

1)高铁分流影响弱化,国内重点城市高铁干线基本通车,多数省份80%城市开通高铁,高铁对廉航分流影响边际弱化;

2)低线消费拐点,国内人均乘机仅为0.4次,而发达国普遍>1.5次,主要是国内人口占比70%的低线居民收入较低(人均GDP5900美元)导致民航需求少。预计低线居民人均GDP或在2020年突破8000美元消费拐点,低线消费升级将驱动民航出行需求持续释放,而廉航票价便宜精准定位价格敏感高的低线居民,受益最为显著。预计2025年我国廉航行业有望增至1000亿元,8年CAGR15%。

▍拥抱成长:国内廉航内外布局航线,春秋航空闪耀龙头光芒。

国内廉航公司目前包括春秋、祥鹏、联合航空等6家航司,鉴于一线机场被三大航垄断,廉航企业主要深耕低线城市航线并加码国际航线布局。未来随着低线航空需求释放和出境游人次增长(国内人均出境游0.10次,低于美国的0.25次),廉航公司将持续增长。目前廉航中最具对标美西南潜力的是春秋航空,公司客运量占比国内廉航约30%,拥有显著成本优势(单位成本费用比三大航低30%)、坐拥上海机场(51.26 +2.32%,诊股)宝贵时刻资源以及国际航线布局领先(公司国际航班数量占比国内廉航国际航班总量的79%)三大优势。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航空出行需求;国际油价上涨;人民币贬值。

▍投资策略。

目前行业制约因素正逐步淡出,低线航空消费有望在2020年以后逐步释放,同时国内廉航份额显著低于海外,潜力较大,给予行业“强于大市”评级。推荐春秋航空,公司短期逻辑在于票价提升空间,中期需要看北京二机场的时刻获取,长期公司市值能否突破千亿需要看国内消费释放情况。考虑公司飞机引进计划,调整2018~20年EPS预测为1.62/1.94/2.37元(原为1.65/1.95/2.28元),对应PE为21/18/14倍,维持“买入”评级。

来源为金融界股票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