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证金公司为何大手笔增持银行股

2018-09-01 23:03:2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最近行情虽然波澜不惊,但有一个动向值得大家注意,那就是在已经公布的中报中窥视主力机构增持的信息,这有利于对未来行情的把握。特别是像证金公司这样的绝对“国家队”增持方向,更值得研究。

■ 刘柯

  最近行情虽然波澜不惊,但有一个动向值得大家注意,那就是在已经公布的中报中窥视主力机构增持的信息,这有利于对未来行情的把握。特别是像证金公司这样的绝对“国家队”增持方向,更值得研究。

  数据显示,证金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持续增持的品种就是大金融,特别是银行股。截至二季度末,证金公司持有农业银行(3.63 +0.83%,诊股)17.32亿股,较一季度末增持6.77亿股,持股比例增至0.53%;持有中国银行(3.55 +0.57%,诊股)85.54亿股,较一季末增持4亿股,持股比例增至2.91%;持有建设银行(6.88 +0.73%,诊股)21.80亿股,较一季末增持9467万股,持股比例增至0.87%;持有交通银行(5.62 +0.72%,诊股)27.02亿股,较一季末增持2.72亿股,持股比例增至3.64%。此外,证金公司还分别增持了平安银行(10.13 +0.10%,诊股)、招商银行(28.29 +0.53%,诊股)、兴业银行(15.08 +0.13%,诊股)、贵阳银行(11.90 +0.42%,诊股)、中信银行(5.97 +0.17%,诊股)、光大银行(3.73 +1.63%,诊股)和浦发银行(10.33 +1.57%,诊股)。

  当然,很多人会认为由于证金公司有深刻的背景,而银行股又是权重蓝筹,增持这些银行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市场稳定,而并非是看好其投资价值。事实真是如此吗?

  中国银保监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0322亿元,同比增长6.37%,这个数据基本与上半年全国的GDP增速持平,略低于今年M2的月均增速(8-8.5%)。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简单说,从中长期趋势看,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速持平或者略高于GDP增速,理论上讲应该与M2增速持平或略高于M2增速。因为中国银行业主要的赚钱方式靠的是存贷差,只要经济总量保持稳健发展,M2增速保持稳健增长,则银行的利润增速就会与这两个指标看齐。这是一个笼统和保底的增速,中国的银行业没有完全开放,垄断性非常强,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大体格局基本稳定,五大行和部分优质股份制银行占据市场大头的地位很难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净利润的增速与GDP和M2看齐在中长期都有效。

  当然,部分优质银行还会高于这个平均增速。在已经公布了半年报的上市银行里, 我们不难找到营收和净利润都出现双位数增长且基数不小的优质银行。比如国有大行的翘楚建设银行,上半年营收增长6.09%,净利润增长6.28%,非常稳健,与行业平均增速一致;再看看股份制银行龙头招商银行,上半年营收增长11.75%,净利润增长14%,净利润已经超越交通银行位列四大行之后,且不良率下降,拨备率上升,资本金充足;然后是城商行龙头上海银行(11.71 +1.21%,诊股),上半年营收增长28%,净利润增长20%,旗下消费金融公司发展迅速,地处上海这个亚太金融中心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

  我们再看看这些持续增长的银行股的估值情况。建设银行目前的动态估值是6.6倍左右,这个估值刚好与净利润增持吻合;也就是说,建设银行作为银行股的中坚力量,已经越来越像一个正常的企业股票,估值基本能等同于净利润增速。按最新的业绩计算,招商银行的动态估值是8.75倍,这个估值的绝对数虽然比建设银行高,但从业绩增速对比看,招商银行明显低估。因为按14%左右的业绩增长估算,招商银行的动态估值应该是14倍,合理股价应该在45元附近,即便考虑到招商银行的资产质量不如建设银行,10倍以上的动态估值应该是有的,这也是为什么招商银行一出中报,各大卖方机构纷纷给予“强势推荐”和35元以上目标价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们再谈谈推升银行股向正常估值回归的源动力问题。目前金融去杠杆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表外资金、理财资金、互联网金融资金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渠道。我们不说A股整体具备估值洼地的价值,但银行股肯定是估值洼地。当然,也有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中国银行业坏账隐患太大,报表真实性有疑问;但大家想想,这么多年这些疑问一直存在,银行业什么时候又真的爆发过大的危机?可不可能发生在优质的上市银行身上?我们对于银行股业绩的疑问是不是杞人忧天?想清楚这些问题,再看看依旧处于历史估值洼地,且在持续增长、赚钱的护城河依旧很深的优质银行股,我们就应该知道该怎么办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