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宁德时代杨琦:技术驱动的新能源革命

2018-08-17 07:08:20 信息来源:投中网 发布者:isen点击量:

  投中网(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

  报道:虽然在使用上仍然有各种阻碍,但是以电力驱动的新能源车将成为未来人们出行的主流工具。

  2018年8月16日,由一村资本主办、投中信息承办的“一村资本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暨第一届产业变革者论坛”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越过山丘,探索驱动产业革新的力量”,各级领导、上市公司和国内外上百家私募股权机构及TMT、教育、新经济、半导体、大健康、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界人士汇聚一堂,对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并购基金如何促进产业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精彩讨论。

  在本次峰会上,宁德时代(68.99 -0.17%,诊股)市场总监杨琦发表了题为“技术驱动的新能源革命”的主题演讲。杨琦认为,虽然在使用上仍然有各种阻碍,但是以电力驱动的新能源车将成为未来人们出行的主流工具。而随着锂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去中心化的储能网络将在未来改变人们的生活。

  以下为“一村资本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暨第一届产业变革者论坛”杨琦演讲精彩实录,投中网整理。

  非常感谢主办方一村资本,在我们公司还是一个非常小公司的时候进入了我们,一路以来给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再次感谢。宁德时代今年上市了,回顾这几年我们看到行业发展的非常快,公司在行业不断地快速的增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今天我讲的主题是“技术驱动的新能源革命”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感觉不好下手了。

  第一,我们刚上市,我们还在摸索怎么跟外界进行沟通。

  第二,如果在年报可以讲怎么做,年报之前需要做很多脱敏处理,今天讲的偏宏观一点的。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在山明水秀的福建省,股票代码是300750,主要的业务一个是为出行行业提供动力电池的系统,从电池包到模组到解决方案,另外还有新能源储能方面的解决方案。

  传统汽车将实现“四化”

  目前来讲,全球有四大生产基地,包括上个月在中德两国的领导的见证下,我们在德国投了第一家动力电池的工厂,这方面是我们的进步。我们现在在开拓日本、美国的市场。

  接下来进入一个主题,新能源革命怎么跟技术结合在一起的。

  其实在新能源革命有很多的背景的,一个是距现在原油的消耗量来讲,大概在2070年全球的石油会被用完,大部分石油用到出行和工业方面,这些既驱动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会带来中国雾霾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全球的一个能源消耗的结构,最上面蓝色的部分跟交通相关的,红色的部分跟工业相关的。全球来讲,至于人类如何使用能源,宁德时代所在的板块跟交通和工业有非常大的关系。

  这是一个到2040年的展望,我们可以看到交通和工业增长很快,但是工业增长比较多,交通相对来说对能源的消耗是没有以前那么快了,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汽车运转效率在迅速提升。

  我们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传统的燃油汽车,真正的油在变成燃烧的过程产生的能量真正的只有百分之十几是推动车走的,剩下变成热量散发到空气当中,随着电机技术的提升,这个数字有望达到40%,综合来讲这是更明智生活的方式。

  我们自己可以看到,过去几年在汽车行业都在实现汽车电动化的事情,从目前来看,合作伙伴他们对目标实现都有非常大的一个期待,跟前几年相比,这个速度更快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别的减排的方式,就不一一赘述了。

  中国现在已经有3.1亿辆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尤其在北京、深圳,机动车的排放已经占到当地空气污染的50%左右。以去年环保部的数字来讲,总的排放量到4000万吨的级别。所以,在未来怎么通过技术来解决能源还有经济发展平衡,是摆在宁德时代工程技术型面前重要的命题,我们公司的科学家也在朝着这个方面去努力。

  我们看一下技术驱动的革命。首先讲一下汽车行业目前有所谓的汽车“新四化”的趋势,大众也好日产也好都提出四个方向,第一,作为基础的电动化的方向,电动化其实是一系列技术的一个集合,包括电池、电机、电控一系列的结合,还有联网化,包括现在EV,就是我们的新能源车,可以在互联网上产生更多的便利性,可以实现当跟智能化结合的时候,自动驾驶,自动充电一系列的可能性,大概在十年就可以产业化。

  接下来是智能化,可以讲是我们现在消费升级非常有利的地方。还有自动驾驶,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体验和认知的,还有共享化,电动化是四个方向当中的基础,无论是互联化也好,还是智能以及共享化,都是提供时实对车辆的支持,像共享化的时候,提供更低的运营成本,实实在在引领行业的发展。

  可以看到世界上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还是有不同的预测的,尤其是中远期的预测,比如瑞银,给了一个比较大的预测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全球来讲,新能源的汽车有望达到1200万台,从从业者的角度我们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数字,时间点上正好在2025年,我们觉得有可能提前。

  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升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燃油车已经在历史上出现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解决了非常多的技术的问题,现在的燃油车除了排放的问题,除了面临在四五十年以后,没有石油支持的问题以外,是一个非常高度结晶的产品,把大家能想到的痛点或者爽点都实现了。在这个时候一个新生的动力电池驱动的新能源车PK的时候,新能源车实际上暴露了很多的弱点。

  这是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期待,我们可以看到跟电池相关的能量密度不高,续航历程不足,充电时间长种种的问题,在这个方面,非常多的同仁在做很多的基础研究。

  先讲能量密度的提升,能量密度的提升这几年可以看到一步一步的行业在2007年美国工业协会提出走当年可能从铅酸到三元,还有固态电池还有空气电池,这么多年确实是按照这个进度走的,锂电池不光是技术的问题,还有工程的结合,如果有一个新的崭新的技术,要么是大家已经都在研究了,要么真是实验室正在进行研究,面临产业化和规模化的问题,这些方面都要跟现有的一些工程和设计方面结合,才能够自然地过度到新的技术,整个锂电池没有进步这么快,这也是人类社会高度结晶的一个产品。

  这几年工程技术人员已经突破了非常多的技术瓶颈,在提高能量密度方面。

  另外一点,新能源汽车背后的一些技术驱动,我们可以看到,左边的是我们的客户,帝豪的汽车,上面的红线是统一款车型的能量密度,续航在不断提升的过程当中,是因为能量密度的提升在同一体积放更多的电量进去。

  往下展望这条线展望的很快,再往下,还有600公里电动车的出现,这是时间问题。除了这个之外还有节电技术,荣威的汽车用不同的方式节电,采用创新型的能量回收,过去大家觉得还是有一点做不到的,现在都实现了。

  技术在不断解决行业存在的问题,在这些新能源车,充电速度比较慢,有几方面的要素构成,电池的材料支持快充,我们公司已经比较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针对这样的一个充电,应该有什么样的充电策略,外部有充电的设施,实际上技术的解决方案,从车这端已经不是这个问题了,所谓的15分钟充新能源车已经不是问题,反而带动一些外围充电桩的配套建设。

  我相信需求在那里,人类最大的创造当需求有的时候会有人迅速满足,中国快充的网络建的慢一些,欧洲已经非常明确提出了,在欧洲实现快充网络,人类真正用新能源车的主要的矛盾就逐步的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了。

  可再生能源初露峥嵘

  这个是我们的愿景对新能源车方面,还有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现在来看,这个图是今年的DP发表对未来的展望,我们看一下左边这张图第三个中间的这两个柱子,上面比较灰的部分是燃煤带来的能源需求,最上面的是橙色的是可再生能源,这里把水电去掉了,我们看到可再生能源在接下来大概20年的时间内规模会是我们中国整个水电发电的两倍以上。

  这个基本上是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几种形势支撑,接下来看到整个的增长率比较快的。从数据来看,这是BP的数据,到2016年到2030年之间大概每年的可再生能源的增长量大概120个TW时的概念,与之对照2017年全中国的发电量6500TW时,每年有这么大部分的需求会转为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有很大的问题,不像燃煤水电可以控制发电的稳定性的,光伏发电有波动性和阶段性,为了实现能源的转换,必须有一种技术使得阶段的能源不稳定的能源变成可控的能源,还有能源互联网的技术。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我们在做的比较早了,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做的国家级的示范项目,这个项目实际上在中国大规模使用锂电池储能解决风电光伏波动性的问题,储能技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技术。

  今天中午的时候,跟吴总聊,未来可能看到市场的机会,大家聊的非常兴奋,当汽车电动化以后,加上新能源发电,加上车电互联的一个V2G的技术,车本身也可以变化一个续电池,电网本身也不再是中心化的非常强大的电网,而是小型的电网,这样做实际上会提供非常多的可能性。随便举个例子,印度有30%的人口属于无电状态,为市场提供非常多的,通过市场解决人力资源的机会。

  综合来看,这点是BP的数据,他们预计到2040年,全球的储能市场的装机大概3400GWH的规模,这个数字是不是能做到这么快,取决于我们的技术把寿命做的更长,可靠性做得更好,所有工程师和科学家都有信心。在未来有机会跟大家介绍,会拿一些有意思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今天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编辑:冉一方)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准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违者必究;

  2.微信平台转载请联系投中网官方公众号进行授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