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7月IPO审核有所提速 但年内完成数量同比降超7成!

2018-07-26 22:55:4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细心的投资人可能会发现,最近几周每周IPO的审核数量开始增加。从今年6月中旬至7月初曾出现连续4周、每周只有2家拟IPO企业上会的情况,而到了最近几周,每周都有4~5家拟IPO企业上会,且过会率也有所提升。不过总体看,7月IPO过会数量仍然将同比大幅下降。虽然IPO蛋糕的尺寸不比以往,但少数大型券商能获得的IPO市场份额却在逆势提升。

  火山君注意到,总体来看,今年IPO“小年”的特征仍较为明显,IPO完成数量同比下降超七成。值得注意的是,受股票底仓拖累,往年收益率较为稳健的打新基金今年风光不再。据机构统计,2018年以来,打新基金的中位数收益为负值,而2017年打新基金的中位数收益为5.51%。

  IPO审核速度有所提升从今年7月中旬起,IPO审核的速度有所加快。数据显示,从7月10日以来的三周中,发审委审核的拟IPO企业数量分别为4家、5家和5家,其中过会数量分别为3家、4家和4家。而此前6月中旬至7月初曾出现连续4周、每周只有2家拟IPO企业上会,且1家拟IPO企业过会的情况。实际上,今年二季度IPO上会企业数量不断走低,4月、5月、6月份上会企业数量分别为19家、16家和9家。不过这一趋势在7月已经得到逆转,截止7月26日,7月以来IPO上会企业数量已达16家。

  火山君注意到,与此同时,7月以来的IPO过会企业数量也有所提升。据Wind资讯统计,4月、5月、6月份的IPO过会企业数量分别为11家、10家和5家,而7月以来过会企业数量已有11家。今年以来过会企业数量最多的月份是1月,当月过会企业有18家。

  虽然按照惯例,下周二(7月31日)应还有发审会召开,但7月过会企业数量超过1月的可能性很低。假设7月总共有15家企业过会,那么相比去年7月,今年7月企业过会数量仍同比大幅下降67.4%,而今年1-7月,拟IPO企业过会数量同比下滑73%。

  另外,IPO过会和真正的IPO发行是两码事。早些年,也曾出现IPO上会速度较快,但批文下发速度偏慢,甚至过会后,时隔多年才下发批文的情况。

  据Wind资讯统计,从2013年底到2014年7月初获得IPO批文的近60家公司的发审会过会时间大多为2012年5-7月间,其中煤炭龙头陕西煤业(7.67 -1.54%,诊股)的IPO过会时间更是要追溯到2年多之前的2011年8月29日。而本周正式启动IPO发行的长城军工(-- --,诊股)早在2016年7月就已经过会。

  据统计,7月以来,证监会共核发4家IPO批文,相比今年其他诸月,7月来的批文数量还有所减少。在今年1月、2月,证监会曾共核发15家、12家IPO批文。事实上,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来已完成发行的拟IPO公司为64家,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76.5%。

  火山君注意到,有分析认为,虽然近几周IPO审核加快、IPO过会率有所升温,但这并不意味着IPO审核的尺度会放松。近年来,由于财务造假、债务缠身等基本面因素而暴雷的问题股频现,这也让防止企业带病上市的预期升高。经过上半年的现场检查、大批企业撤材料、且过会率持续在低位徘徊后,目前尚在排队企业的业绩体量规模更大。据华金证券统计,截至6月底,处于IPO辅导期公司的2017年净利润均值为5501.75万元,中位数为3910.37万元;目前正在审核中的拟IPO公司2017年净利润均值高达8069.71万元,中位数为6762.03万元。

  今年独角兽、CDR的发行无疑是IPO市场的最大亮点,随着原定于6月19日上会的小米CDR发行暂停已有一个月有余,市场对CDR的关注度有所降温。之前有媒体报道称,大盘在3000点以下时不会启动CDR发行,对此,证监会给予的回应是,不对市场表现做任何评价,但是CDR工作会依然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和一系列规定依法推进。

  申万日前指出,需关注CDR发行重启对市场的影响和上证综指3000点和3200点位置有所反复的可能性。

  部分券商市场份额逆势提升虽然今年以来,IPO完成数量同比下降七成,不过火山君注意到,部分券商的IPO市场份额却不降反升。以行业龙头中金公司、中信建投(10.23 -2.76%,诊股)为例,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以来中金公司IPO承销收入的市场份额为18.66%,而去年同期为2.77%,中信建投今年以来IPO承销收入的市场份额为8.2%,而去年同期为5.14%。

  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来,IPO承销收入市场份额排名前10位券商的市场份额合计为70.5%,虽然去年为IPO“大年”,但去年同期IPO承销收入市场份额排名前10位券商的市场份额合计为58.95%,今年来承销了工业富联(17.76 +0.28%,诊股)等独角兽的中金公司去年同期甚至不在前10位之列。相比之下,去年承销收入市场份额曾进入前5名的某中型券商今年来的排名已跌出30名之外。这样的例子在中小券商中不在少数。

  有大型券商非银行业分析师向火山君表示,从今年的表现来看,在承销独角兽方面,投行业务能力更强的大型券商显得有明显的优势,而独角兽的承销费用也相对较高。

  据证监会最新披露,截至2018年7月19日,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313家,其中已过会28家、未过会285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79家,中止审查企业6家。相比截止7月12日的数据,7月19日,正常待审企业减少了6家。

  在过去1年多的时间,IPO“堰塞湖”的规模持续收缩。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下旬,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数量曾多达760家,其中,已过会45家,未过会715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665家,中止审查企业50家。而今年年初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数曾在500家左右。

  数据显示,就目前排队企业的承销商格局来看,少数大型券商仍然占据着有力位置。截止7月19日,共有129家企业在上交所正常排队(已过会企业除外),保荐机构(包括联合承销的情况)为中金公司、中信证券(16.92 -2.03%,诊股)、中信建投、招商证券(13.63 -0.80%,诊股)、广发证券(13.52 -0.37%,诊股)这5家大型券商的企业,分别有8家、16家、12家、9家、12家。

  而在149家深交所拟上市企业(已过会企业除外)中,保荐机构(包括联合承销的情况)为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招商证券、广发证券这5家大型券商的企业分别有8家、11家、12家、11家、10家。

  打新收益率下降相比去年IPO企业、各类承销商的“皆大欢喜”,总体看,今年来IPO“小年”的特征仍较为明显,IPO完成数量同比下降超七成。值得注意的是,受股票底仓拖累,往年收益率较为稳健的打新基金今年也风光不再。

  据国泰君安(14.96 -0.80%,诊股)最新的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打新基金的中位数收益为负,而2017年打新基金的中位数收益为5.51%。

  究其原因,除了由于今年IPO数量同比大幅下降,导致打新机会减少、打新收益下降外,打新所必须的股票底仓遭遇低迷的行情也是导致打新基金收益缩水的主因。

  火山君注意到,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打新基金的股票底仓市值规模在6000万-2亿元的区间。而今年以来,股票市值占比越高的打新基金其整体收益率也越低,其中主要为净资产规模在5亿元以下的小型基金,而这类基金是打新基金中占比最高的。

  国泰君安指出,今年来,334只打新基金的中位数收益为-0.74%,其中净资产规模小于5亿的打新基金表现最差,中位数收益率仅为-2.03%;而规模超过10亿的打新基金表现最好,中位数收益率为1.6%。大规模打新基金受益于较高的债券市值贡献了较多正收益,另外在工业富联这样的较大申购规模要求的个股上,规模偏大的打新基金增强收益更明显,收益的稳定性也更优。

  由于收益不佳,打新基金产品遭赎回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据国泰君安统计,和今年一季度相比,二季度打新基金数量下滑明显,从497只降到了334只,数量已经连续2个季度持续缩水,整体基金规模也从2500亿大幅降至1500亿。据国泰君安观察,二季度不少长期参与打新的公募基金公司所管理的产品数量已经比今年初下滑了一半甚至更多,已有部分打新基金产品转型。

  另据统计,截止二季度末,低估值的银行股已不是最受打新基金青睐的“门票”,取而代之的是食品饮料、医药生物行业股票。截止二季度末,打新基金对这两大行业的持股市值累计超50亿元,而银行股的持股市值约20亿元;二季度打新基金增持最多的行业为家电、食品饮料、医药生物、计算机,而减持最多的则是银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