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不代表未来 警惕资本“催熟”的“独角兽”
2018-05-19 21:03:1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编者按:目前,港股与A股的监管环境都对独角兽、新经济公司青睐有加。在此背景下,对于新经济的“独角兽”们,一方面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关注度趋升;另一方面,承销商、拟IPO公司、媒体以及上市前的股票持有者亦有足够的动力去炒作,由此,IPO时“独角兽”们的发行价估值往往被炒高、透支。面对“独角兽”大热,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曾提示投资者要冷静面对。他认为,对新经济公司,及其新兴的商业模式,投资者往往了解不够,一时头脑发热涌入投资存在一定风险。
近期,证监会支持新经济企业的政策和配套规则正在制定和修订中,如近日证监会配合创新试点企业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相应修订《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部分条款并征求意见。此前证监会已就《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在相关制度落地之前,面对这一概念板块高估值以及热炒势头,谨防“捧杀”和滥竽充数显得迫在眉睫。
警惕资本“催熟”的独角兽
独角兽是什么?查阅资料表明,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对该词所指代的物种有着各种各样的描述。然其共同的特点,除了头上长角外,就是它们都属异类,并非寻常物种。也因此,注定是极少数的存在。延伸到独角兽企业,也应该是数量极少的。现如今众多独角兽企业纷纷出现,不得不感谢诸多投资机构对“独角兽”概念的盲目追随和一掷千金。
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真正在成立十年之内发展到独角兽规模,再接受大规模资本投资的企业非常少,而大部分所谓的“独角兽”是因为接受资本的疯狂追逐之后获得的估值暴增,并不是在自然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发展到独角兽的级别。这种资本“催熟”的独角兽企业,往往高大而羸弱:尽管估值已经到了10亿美金的规模,但却是规模大、底子薄,企业之根基,甚至企业经营的各方面都不完善。
独角兽是异类,却不一定是神兽。贴上独角兽的标签,也不一定就确保能有一个“钱”程似锦的未来:在整个经济大环境向好、资本充裕的情况下,独角兽企业也许可以顺利走向成功;而如果经济大环境不好,尤其处于现阶段所谓“资本寒冬”中,单靠估值来画饼,靠融资来扩张,但没有经过长期发展夯实基础,其他各项能力都欠缺的“独角兽”,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尤其在当前大量独角兽企业涌现的情况下,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投资的高度自信中,是否存在泡沫,泡沫又能否持续不破,都有待时间的考量。
独角兽之风蔓延到股票市场,让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为扶持新兴经济,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独角兽企业上市。然而,不少所谓的独角兽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后遇冷,甚至面临破发的情况。许多人表示不解:独角兽企业怎么可能破发?!需要看到,创投市场的估值和二级市场的估值,遵循两套不同的投资逻辑。在二级市场,股价源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的预期。而估值倍数大,就意味着投资风险高。
独角兽企业在登陆资本市场之前,就获得了高估值,加之前期的宣传,使其占尽舆论优势。而股票定价前的询价过程,实际上是竞价过程,并不完全理性,机构为了参与进来,往往报出较高的价格。加之,当前全球资本市场都不好,美元加息,货币紧缩,全球经济处于相对悲观的预期中,市场情绪低迷。
市场给予了独角兽过高的预期,上市发行价格肯定过高,上市后市场并不买单,就肯定会落下来,这个道理不难理解。高溢价发行,加上当前相对低迷的市场环境,独角兽公司上市后价格下跌便成了大概率事件。
加之,二级市场是相对理性的市场,不会盲目崇拜“独角兽”身份。如公司经营不善,根基不牢,独角兽企业上市前的估值,就有可能是其最高估值。股票在发行当天达到价格最高点,在未来没有增长预期的情况下,股票价格不会上,所以就必定会跌。通常来讲,股票发行价格和价格走势归因于公司业绩;而对于独角兽企业,支撑价格的核心因素有可能就是这个独角兽的身份。二级市场具备价值发现的功能,公司上市后,资金用脚投票,高估值能不能长期保持,尚未可知。
对于初创企业,创投机构给予合理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是好的,但切莫揠苗助长。这就像天资聪颖的孩子,小时候如果受到过多关注,期望太大,反而不利于其正常成长和发展,甚至最终一声叹息,泯然众人矣。在资本市场,对于独角兽企业,切勿随意贴标签,也不要迷信概念,独角兽的身份并不能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独角兽代表中国经济的新生力量,但却不一定能最终长成巨兽。更可怕的是,倘若这些独角兽企业的创立者,跟风投机构一样,最终目的就是在资本市场套现离场,卖掉公司让中小投资者接盘,那风险更是巨大。
在资本疯狂追逐的“独角兽时代”,我们应谨慎定义独角兽企业,不让这一标签混淆了投资者的判断。同时,应理性看待独角兽企业,给予独角兽企业成长的空间和试错的机会,以平常心面对独角兽泡沫破灭的现象。(张杨/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