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履行对受益人责任
2018-04-14 14:24:33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近年来,以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为核心的ESG投资成为一种新兴投资策略,在资本市场悄然升温。近日,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PRI)、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世代基金会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的投资者责任与ESG整合》报告。该报告建议投资者将ESG因素纳入投资者投资决策过程,作为对其受益人履行责任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国际社会正日益认识到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治理以及绿色金融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同时,我国在转变国家经济结构方面的大胆努力也正引领着全球议程。资本市场是我国在经济绿色转型和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一环,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及利益相关方投身于推动ESG事业发展的大潮,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将并存。
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成关键
我国ESG理念起步较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资产所有者的绿色投资、责任投资意识仍不够强,ESG投资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环境信息披露是践行ESG投资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主任马骏表示,目前,绿金委已经在几个层面开始了环境信息披露的工作,但相关披露还不够充分。
2016年8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路线图,提出相关工作将分为“三步走”。其中,第一步为2017年起,列入环保部重点排放企业名单的上市公司强制性披露环境信息;第二步为借鉴香港经验,在2018年实行“半强制”环境信息披露,企业不披露相关信息必须解释为何不披露;第三步为到2020年,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环境信息。
对此,陆家嘴(18.75 -0.79%,诊股)绿色金融专委会召集人孔伟认为,环境信息披露应该在一套完善的法律框架下进行,需要具备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监管机构应尽快出台相关标准和规定,使披露的信息具备统一标准,避免企业进行选择性披露。
缺乏绿色责任投资的方法工具是我国ESG事业发展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据了解,国际上一些机构已经投入大量研发力量开发相关工具。但在我国,除部分第三方机构外,对绿色责任投资工具的投入仍十分有限。
“我国的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和大型机构投资者内部需要加大对绿色责任投资工具的投入力度。”马骏表示,一方面要进行信息收集,如建设绿色相关的基础数据库等;另一方面要研发对各种污染物的计算方法,如碳核算及其他绿色定义下污染物的核算方法。
同时,马骏认为,还应开发相关绿色指数及ESG指数及开展环境压力测试。2017年4月份,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了“基金与保险资产管理业环境压力测试”研究成果,成为国内首个系统性探讨基金和保险资产管理业投资组合的环境压力测试学术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
除此之外,我国资本市场缺乏绿色产品也是阻碍ESG理念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市场上关于绿色股票的界定仍不明确;绿色债券界定清晰,但规模相对较小;同时,绿色资产证券化的体量也需要发展扩大。“尽管我国已经拥有了多个绿色金融指数,但还没有形成市场化产品。未来还需各方共同推动,发展绿色ETF、绿色资产证券化和其他相关产品,增加市场中绿色金融产品的可获得性,让机构投资者有的放矢。”专家表示。
因地制宜推动ESG投资整合
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助推之下,我国ESG投资正加速发展,ESG策略逐渐受到投资者偏好。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在借鉴国际先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结合国情,探索ESG发展的中国路线图。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春艳表示,基金业协会通过开展责任投资行业研究、凝聚行业共识、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加强交流合作等方式,对ESG投资进行了重点推动。
此前不久,基金业协会向部分大型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等机构发放了“ESG责任投资情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投资机构已经对ESG有了初步了解,并开始在ESG投资领域展开相关工作,只是尚未形成正式制度。
对此,华夏基金国际业务部副总裁李伟国表示,机构投资者作为代理人,其主要职能是提升投资者收益,所以,首先要让投资者和机构人员相信ESG投资能带来更好的收益,从而将ESG纳入投资决策当成习惯,而非政策强制下的不得不为之举。
事实上,ESG策略与财务绩效的正相关性已不断被证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开发的绿色领先股票指数的实测结果显示,沪深300绿色领先股票指数的投资回报率高于沪深300指数,该指数从上市公司定性指标、量化指标和负面环保行为3个部分来衡量上市公司的绿色水平。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绿色投资的需求正快速增长,对于ESG投资的未来发展,《中国的投资者责任与ESG整合》报告提出了诸多建议,认为ESG在中国的发展应“小步快走”,打好基础。
具体而言,一是发布关于绿色和可持续投资的指导,阐明机构投资者及其投资管理人应该如何实施《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二是推动将ESG问题纳入养老基金监管条例,鼓励高标准的被投资公司披露ESG实践与绩效;三是确保和监督企业强制性环境披露框架的有效性,并与ESG问题的国际披露标准保持一致;四是扩大标准化的绿色和可持续投资产品和综合工具运用,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五是提高投资者教育程度、ESG投资研究水平,推动可持续投资的运营能力建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我国的资产管理者正逐步将ESG因素融入到投资决策中,通过从政策指引、信息披露、方法和工具、指数产品、投资者教育等方面提出切实建议,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资产管理业的ESG整合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