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滴滴的“中年危机”

2018-03-31 23:19:43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报道:滴滴看似格局已定的移动出行江山,如今多个强敌虎视眈眈。

  经过一个阶段的网约车战争后,滴滴以为自己能享受一段“中年”平静。但前赴后继的入局者让它意识到,在这个时代,竞争和中年危机一样,都无法躲避。

  2018年3月27日,高德地图宣布推出顺风车业务,在成都、武汉两地率先上线;2018年3月21日,美团打车宣布在上海获得近15万个订单。

  滴滴看似格局已定的移动出行江山,如今多个强敌虎视眈眈:美团、高德等相继杀入战场,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易到以及嘀嗒出行等老对手们也在伺机而动。随着加入战局的玩家越来越多,新一轮的网约车大战一触即发。

  新人的进击

  几个新人中,首先向滴滴发起挑战的是美团。

  美团跨界网约车的动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2月。当时,美团在南京试点打车业务。2017年10月,美团宣布升级组织架构,成立出行事业部。

  经过10个月左右的试运行,美团打车开始向全国扩张。2017年12月底,美团在全国7个城市的美团APP上线打车入口。根据报道,当时美团打车事业部团队已经超过200人,日订单量突破10万单。

  2018年3月21日,美团打车进入上海,提供出租车及快车服务。这是其南京试点后向全国铺开的首站。根据报道,在上海战场,美团打车启动了比滴滴更优惠的政策:在司机端,前1万名注册司机,前三个月免抽成;1万名后注册的司机,对司机抽成8%。相比之下,滴滴对司机的抽成约为20%。

  在乘客端,根据美团打车官方的促销方案,乘客每人可免费获得3张14元优惠券,车费不到14块的,则象征性地收取0.01元。

  这些优惠活动的确让不少司机和乘客倒戈。根据美团数据,登陆上海的第三天,美团打车的日订单量突破30万单。在2018年3月24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美团创始人王兴透露,美团打车已在所进入城市拿到1/3的市场份额。

  不过,美团还没来得及庆祝,2018年3月27日,高德地图也宣布推出顺风车业务,在成都、武汉两地率先上线,同时开启北上广深、杭州等城市的车主招募,随后将逐步扩展到全国更多城市。

  高德顺风车业务打出“公益”标签,强调“坚持对用户不抽佣,对行业不打补贴战,对城市道路不添堵”。对滴滴来说,高德这个对手不能小觑:除了是阿里的“亲儿子”,高德地图目前还拥有7亿用户,平均每天为用户提供高达3.4亿次的出行路线规划。

  另外,在美团、高德纷纷跨界之际,滴滴的老对手嘀嗒拼车也加强了攻势。从2017年10月以来,一直致力于顺风车业务的嘀嗒拼车开始涉足出租车业务,补贴频频。2018年1月,“嘀嗒拼车”正式更名为“嘀嗒出行”,并采用各种地推策略争夺司机。

  嘀嗒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中旬,在其应用已经开通的北上广深、天津和佛山6个城市,通过其认证的出租车达14.2万辆,占6个城市出租车总量的比例超过70%;认证司机超过18万名。嘀嗒出行的背后是蔚来资本。后者是由蔚来汽车、红杉中国、高瓴资本共同出资100亿人民币成立的投资机构

  此外,因为得到韬蕴资本的资金支持,易到也重新回到网约车赛场,似乎准备大干一场。

  对传出上市计划的滴滴来说,这个“中年”可以说是很难平静了。根据报道,滴滴计划2019年上市,按照目前收入和利润情况,保守估值为1200亿美元

  “次级流量入口”战争

  作为美团、滴滴的创始人,进攻和反击对王兴、程维来说都不陌生。

  在创业前期的大逃杀里,两人都见过真正的鲜血,并成为幸存者:2010年,美团在百团大战中存活下来,并在2015年和大众点评合并;滴滴则在和快的、Uber中国的补贴大战中,消耗数亿资金,并最后合并快的、吞下Uber中国。

  某种程度上,王兴和程维有很多类似经历,算是多年好友,但这并没能阻挡两家公司越来越锐利的交锋。对于美团要跨界网约车这件事,程维在接受《财经》专访时表示之前并不知晓:“我和王兴认识很早,私人关系不错。美团上线打车产品的那天我和他还在一起吃饭,我当时并不知道他在做这个事情,他也只字未提。吃完饭我看新闻才知道。”

  后来程维问王兴为什么要做打车,王兴回答,“就是试试。”王兴的这句话应和了他对美团边界的理解,即公司边界的出发点就是为用户的需求服务,因此跨界很正常。

  不过,在滴滴早期投资人王刚看来,美团和滴滴的竞争不仅是出行的竞争、外卖的竞争,还是后BAT时代的“次级流量入口”之争。在吃喝玩乐后直接在美团App内约车,和在查找路线的同时撮合高德平台上现有用户的出行需求,这些都是基于已有的流量入口,合理而存在市场的业务延伸。

  我们很容易想象这样的场景:在外卖APP中选中餐馆,同时叫个车;在餐厅结账后,获得乘车优惠;预定酒店时,APP赠送一张定向打车券等。

  而对拥有庞大司机用户、对道路情况深入了解的高德地图来说,其顺风车除了可以提供实时最佳行驶路线,还能解决用户在地图和打车APP之间跳转的痛点。

  同时,对两个新人来说,之所以敢于跨界,还因为滴滴虽在网约车市场大幅领先,但这种垄断依然有可突破的空间。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网约车App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网约车App市场规模超过1.4亿人,滴滴的渗透率为12%,神州专车的为1.37%,其余网约车App的低于1%。

  另外,部分司机和用户对滴滴目前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太满意,也给了后来者们机会。

  滴滴的反击

  在新的战争打响之际,滴滴的反击动作是结盟和重点突破。

  2018年3月,滴滴和北汽签署共享汽车协议,双方表示要共建 “智能共享出行生态”和“新能源汽车生态圈”。滴滴的共享汽车布局包括向车企订制、采购新能源营运车辆,同时为用户提供共享汽车服务,作为网约车的补充等。

  根据报道,北汽并不是“滴滴联盟”的唯一成员。2018年2月,滴滴和北汽新能源、比亚迪(56.30 +0.55%,诊股)、长安、东风乘用车和吉利等12家车企达成合作。其中3家在出行领域有所布局:吉利有网约车平台“曹操专车”;奇瑞投资了首汽旗下的分时租赁平台Gofun等;北汽孵化了绿狗、华夏出行等三个分时租赁品牌。

  另外,面对美团大军来袭,滴滴选择反向跨界,进入外卖市场。

  2018年3月1日,滴滴开始在无锡招募外卖骑手,计划于2018年4月1日在无锡上线滴滴外卖。据报道,在上万名骑手中,有近7成来自美团。同时,滴滴配送客户端显示,其计划进军的城市还包括无锡、南京、长沙、福州、济南等九大城市。其中,成都、福州、厦门、温州四城和美团打车的扩张计划相重合,随后或将成为火力最集中的战场。

  为了阻击对手,滴滴还进行了新尝试——证券化融资。这主要考虑到,在网约车生态系统中,车辆和司机虽重要,但如果能争取到提供这些的租赁公司平台,或将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为此,滴滴以租赁公司向司机出租车辆所产生的租赁债权作为基础资产,担任合作伙伴的代理原始权益人,负责协调租赁公司,统一面向资本市场进行证券化融资。2018年3月19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了滴滴发行100亿元新型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证券(ABS),首期拟发行规模3亿元。这种模式下,拿到钱的租赁公司就可以购置新车,或进行其他业务扩张。

  网约车战争还没有结束

  2016年,程维在接受采访时曾断言,“网约车竞争在2016年就结束了”。不过,现在看来,可能还为时尚早。

  据全天候科技此前报道,滴滴2017年的交易总额为250亿到270亿美元,整体亏损为3亿到4亿美元。滴滴希望2018年能实现主营业务盈利,净利润接近10亿美元的目标。为此,滴滴动作不断,比如2017年在业务部门的考核中增加了盈利权重等。

  不过,随着美团和高德等竞争对手频频出招,比如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为了在北京等城市即将上线的打车业务,美团准备了10亿美元,而且上不封顶。对此,滴滴不得不有所应对,这或许会打乱其盈利计划。

  公开资料显示,滴滴目前的主要收入是司机抽成,其他则来自广告和对车企的营销服务。如果再次加入补贴大战,盈利的压力无疑更大。但它也不能看着美团等对手攻城略地,放任不管,可以说是进退两难。

  看起来,滴滴的现状的确令人担忧。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滴滴在移动出行领域累积了庞大的出行数据和资源,这些都是其行业壁垒的基础,其他对手一时间想突破并不容易。

  拿美团打车来说。有报道称,美团打车上线后,不少用户遇到了定位漂移、地图不准、司机接单后不接驾等问题,这些都是滴滴早就趟过的“坑”。

  另外,对美团打车来说,监管也是一道不得不跨的门槛。比如,公司原本打算把滴滴大本营北京作为业务扩张的第一个城市。但临上线前,却被北京市监管部门叫停;2018年3月21日,美团打车在上海上线当天,因为宣传用语及车辆注册等问题,被上海市交通委等多部门联合约谈。

  可见,美团打车业务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

  即使如此,可以明确的是,网约车战争会越来越激烈。尤其是滴滴和美团,随着二者在核心业务布局上的重叠越来越多,在多个城市的正面碰撞在所难免。而用脚投票的用户们,可能并不在乎谁输谁赢,只在乎谁能为他们带来更好的体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