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衍生红利
2017-12-23 12:33:12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上周用波浪理论对大盘做了一些分析,有读者说波浪理论是事后看都能自圆其说,事先看却是千人千面。其实,凡和未来有关的股市分析预测理论,哪一个不是这样?客观事实是,根本就没有一个理论可让我们事先得到确定无疑且正确无比的唯一解,人类在一切重要问题上都只能依靠不完美、不完善的理论和方法。相比之下,波浪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算是应付得不错的。成熟的投资者满足于理论和方法的不完善,不成熟的投资者总是幻想有一个水晶球可清楚地看到未来。
这两年,沪深股市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起来是――
大多数个股走势都很脆弱,常常涨不了几天;技术层面的底变得很不可靠,往往是底下还有新的底。这需要我们学习投资,包括新的投资技术和分析技术。
大盘的波动幅度大幅收窄,走势表现得很有韧劲。这个特征和上面的特征其实是一体两面,“杀死我的东西让他人变得更强劲”,个体的脆弱性有助于群体的反脆弱。在整体资金不足情况下,市场不断地通过对弱势股票的自噬进行必要的“利益输送”,一如人体细胞在饥饿状态下通过吞噬有缺陷的细胞来满足健康细胞的需要,并由此增进整个肌体的反脆弱性,使之更具有韧性。
定价驱动和成本驱动的特征明显。个股表现为定价驱动,大盘则表现为成本驱动。在定价驱动模式下,传统的巨量长阳常常不再是一种强烈的买进信号,反而成为潜在的脆弱性的信号。而在成本驱动模式下,一切分析预测结果都要放到成本框架中去做进一步审视。
这个问题我去年上半年就已说过,还介绍过计算每一价格区域累计成交总额的公式。根据该公式统计,目前沪综指累计成交总额最大的区间就是3200点(包含3200-3299点,下同)。其后依次为3100点、3300点、3000点。中证流通指数则依次为5100点、5000点、5200点、5300点、4900点。
“每一波调整都会在当前点位比核心成本线高200点后出现。”这也是我去年说的,它符合成本驱动的一般规律,本次3450点的调整再一次证明了成本驱动型市场有它自己的路径。至于从12月6日见沪综指3254点、中证流通指5083点以来,连续三周的3250点和5100点之上盘整,背后折射的其实也是市场平均成本概念。
常有人说,个股的价格是在变的,今天的价格和昨天的价格不一样,有的早已涨上了天,有的已跌很多,这个指数的平均成本还有意义吗?这其实是非常外行的说法――当然,也有可能是诡辩,他不喜欢平均成本揭示出来的东西,因为这不符合他的希望。
举个简单例子吧:你买了100股A股票,每股10元;买了100股B股票,每股10元。你的平均成本是多少?当然是10元。以后,A股票跌到5元,B股票涨到20元,你的平均成本是多少?还是10元。至于个股在投资者之间的换手,也不会影响市场平均成本使其过于失真,因为指数本就是平均股价的反映。
定价和成本驱动的市场因为涨不高,涨得慢,所以调整的势能不大;也由于个股的走势很不一致,使得市场在调整时很难产生个股与板块共振,而是此起彼伏、此伏彼起,具有较大的缓冲作用,所以,定价和成本驱动的市场具有较强的反脆弱性。这样的市场,不是靠技术分析就能轻易得出某些结论,尤其是关于打破平衡的判断,打破平衡需要强大的基本面因素支持。而目前,我们暂时还看不到有打破平衡的基本面要素。
2000年我提出了一个人口红利的观念,并计算2015年是我国人口红利(就业适龄人数)的高峰,届时股市也将有一个高峰,这应该是国内至少证券界最早关注人口红利的。我觉得,经济学界对人口红利的认识过于机械化,觉得中国的人口红利已吃完了。其实,人口红利本身就拖着一根胖尾,并不是说适龄劳动人口过了巅峰人口红利就结束了。
除此,还有两个衍生的红利可能被忽视了。一个是市场红利,一个国家,在人口红利阶段吃得越足,其市场红利就越大。近些年,国内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海外学子的回国创业潮也从原先的以中低端为主,变成以中高端为主。为什么?很简单,中国有市场红利,庞大的消费需求和能力可以覆盖掉创新成本。市场在哪里,大多数创新成果就会出在哪里,原因就在此。
中国还有一个红利是最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工程师红利!现代制造业需要一支庞大的、可召之即来的工程师队伍,这一点,目前中国具有无可匹敌的优势。
对中国来说,最关键的是在讲规矩的同时,如何保持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