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汉能去年亏损122亿 停牌致374亿收入"泡汤"

2016-04-01 14:16:52 信息来源: 证券日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3月31日,颇受关注且目前仍处停牌状态的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汉能薄膜”),发布了其2015年业绩报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是独立核数师“持保留意见”通过的。

《证券日报》报道,不出意料,与此前(2月26日)披露的“盈利预警公告”无异,受到停牌、大幅削减关联交易等连锁影响,业绩报告显示,汉能薄膜去年营收28.14亿港元,较2014年下跌约70.7%;毛利减少至13.73亿港元,较上年下跌约75.1%。而由于发生了高达79.15亿港元的商誉减值(商誉损失计入亏损,但对现金流不构成影响),7.7亿港元的物业减值及9.7亿港元的无形资产减值(三项累计数额高达96.55亿港元),2015年,汉能薄膜全年亏损达到了122.33亿港元。

此外,关于汉能饱受各界质疑的关联交易,数据显示,2015年,汉能薄膜因与汉能控股集团(汉能薄膜母公司,以下简称“汉能控股”)发生关联交易获取的收入低于2亿港元,较2014年的59.6亿元大幅缩减了96%。

值得一提的是,年度业绩报告披露的有关内容,证实了《证券日报》记者此前获知的消息:李河君实施了对汉能控股运营体系,从“按上下游业务划分”向“按技术路线划分”的调整。

在业界看来,“按技术路线划分调整运营体系,说明汉能管理层要一改以往偏重于硅基薄膜的运营,转而着力于铜铟镓硒、砷化镓。”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推测,“而运营体系的调整可能还有另一种目的,其或许是汉能向香港证监会提出的‘大型重组建议’中的一部分。汉能方面希望以‘大型重组建议’实现大幅削减关联交易,并尽快谋求香港证监会允许其复牌。”

此外,上述券商分析人士认为,“业绩报告中96.55亿港元的三项(商誉、物业、无形资产)减值,占其全年亏损额度近八成,造成汉能薄膜净资产的大幅下降。此举也可能是公司的主动行为,那么,就不排除汉能薄膜有寻求私有化的谋划”。

停牌导致去年

374亿港元收入夭折

去年5月20日的股价重挫,以及随之而来的长期停牌,令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汉能四面楚歌。

透过业绩报告不难发现,除了上文提及的关联交易大幅减少外,汉能薄膜还表示,因持续停牌对其声誉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若干现有及潜在客户、业务伙伴和供应商等,由于本公司股票停牌的关系,已表示欲减少或暂停或延迟与本集团的合作计划。”

据《证券日报》记者整理,其中,汉能控股曾于去年初与山东新华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的15亿股认购(每股认购价为3.64港元)协议及600MW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生产线设备销售合同(6.6亿美元,约合51.6亿港元),因汉能薄膜停牌,完成日期被延长至2016年4月30日。

同样,因为汉能薄膜的停牌,汉能方面去年3月份与宝塔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达成的股份认购协议(3亿股-30亿股,每股认购价为5.38港元)及1200MWBIPV生产线设备销售合同(1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14亿港元)已被终止;与内蒙古满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达成的股份认购协议(1.1亿股-11亿股,每股认购价为5.38港元)及600MWBIPV生产线设备销售合同(6.6亿美元,约合51.6亿港元)已被终止。

也就是说,仅与宝塔石化、满世投资两份协议的被迫终止,就使得汉能方面丢失了220.58亿港元的股权融资,以及合计154.5亿港元的BIPV生产线设备销售额。

此外,因停牌导致的融资能力下降,资金紧张,汉能薄膜业绩报告披露,截至去年底,汉能薄膜对汉能控股方面的应收合约客户总额达到了23亿港元,贸易应收账款约为26亿港元,其中26亿港为逾期款项。

调整运营架构

更倚重铜铟镓硒、砷化镓

关于汉能控股的运营体系(架构)调整,业绩报告披露,调整后,汉能控股设立的八个事业部门分别为:汉能薄膜太阳能投资公司、产品孵化中心、移动能源事业群、分布式能源事业群、柔性民用事业群、柔性工业应用事业群、汉能装备公司、全球光伏应用集团。

据《证券日报》记者整理,其中,汉能薄膜太阳能投资公司主要从事光伏电站(大型地面电站)的投运;产品孵化中心定位于薄膜技术应用创新以及薄膜技术交易平台;移动能源事业侧重Alta Devices的砷化镓路线;分布式能源事业群侧重Solibro的玻璃基、共蒸法铜铟镓硒路线;柔性民用事业群侧重Global Solar的铜铟镓硒路线;柔性工业应用事业群侧重Miasole的柔性、溅射法铜铟镓硒路线;汉能装备公司侧重非晶硅薄膜的应用;此外,全球光伏应用集团则定位于开拓户用、农业光伏、BIPV等分布式光伏应用市场。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太阳能中心主任陈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铜铟镓硒、砷化镓无疑是目前最先进的薄膜光伏技术路线,企业在这个方向上投入,应该得到支持。但产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组件的效率和成本,就成本来说,也需要产能达到一定规模”。

而除了已知的河源,及下文提及的山东淄博两条铜铟镓硒产线外,《证券日报》记者独家获悉,“汉能目前在国内另有四个正在筹备的项目,分别是铜铟镓硒、砷化镓的相关产能。”相关知情人士透露。

河源产线进入SOP阶段

开行贷款用于淄博产能

根据业绩报告,独立核数师对报告“持保留意见”的原因是,独立核数师无法取得汉能薄膜对汉能控股及相关公司部分应收账款可回收性的充分适当的审核证据,导致无法判断是否需要对该等账户余额进行调整,这可能引发汉能薄膜净资产被低估,及增加净亏损。

汉能薄膜业绩报告也并非全是坏消息。例如,就汉能薄膜在去年中旬启动的铜铟镓硒户用系统销售,以及去年下旬启动的经销商模式上,业绩报告披露,截至去年底,汉能国内户用系统下单超过了7100套,同时,已签约超过1300个经销商,其中核心经销商超过90%。而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汉能是中国光伏业界鲜有的采取经销商模式开拓市场的个案。

此外,业绩报告还显示,汉能薄膜产品的柔性、透光性、弱光性等特点,使得其于农业大棚上的应用颇受市场欢迎,在2015年,其签订的农业合同总额达到了人民币10亿元;而在光伏扶贫方面,2015年汉能参与的项目也较为广泛,其范围涵盖了江苏、云南、贵州、山西、甘肃、安徽、河北及广东等。

最为值得关注的是,此前,《证券日报》曾报道,汉能控股旗下的美国子公司MiaSole研发并生产的铜铟镓硒柔性薄膜太阳能组件FLEX-02(量产转化率为16%)已经在汉能位于广东河源的工厂生产。

虽然汉能方面并未给予这一事件进展的任何信息,但在此番业绩报告中却披露,截至去年底,这条铜铟镓硒生产线已进入SOP阶段(标准作业程序)。“SOP已经是达产前的最后一步。”陈颉向记者介绍。

同时,《证券日报》记者还独家获悉,“汉能控股相关主体,近期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超6亿元贷款,将被用于汉能山东淄博一期600MW铜铟镓硒产能项目。”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汉能投入研发的相关薄膜技术,特别是铜铟镓硒、砷化镓等,毕竟是中国光伏所需要的,甚至称得上空白。而这或许正是国开行给予汉能贷款支持的初衷所在。”

在铜铟镓硒之外,不久前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发布认证结果,汉能海外子公司Alta Devices研发的砷化镓双结电池的转化率达到31.6%,打破双结电池世界纪录。

而针对汉能方面掌握的前沿技术,《证券日报》记者据公开资料整理,在汉能停牌后,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等高层曾较为密集的进行调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