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瑞银国金英大3家率先"入坑"

2019-12-16 21:39:1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2月初,科创板股票建龙微纳(45.77 +0.93%,诊股)上市首日即破发,宣告了投资者“蒙眼”打新时代的终结。

随着科创板股票运行步入正轨,股价渐渐步入合理区间,科创板个股的表现开始分化。

截至上周五,65只个股为27家券商另类子公司带来21.50亿元的跟投浮盈,整体跟投浮盈率70%,较市场最高点时的浮盈率几近腰斩,甚至有三家券商跟投项目处于浮亏状态。

但业内人士大都对短期账面波动有理性认知。有大型券商另类子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或许只有经历过账面起伏,才能真正倒逼保荐机构更多地从投资者角度去选择标的,才能真正提升保荐质量。多家券商都在科创板业务进行布局,至12月份已有73家券商设立了另类子公司,且多券商都已经或计划对另类子公司增资,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科创板跟投整体浮盈70%,中金、中信两券商跟投浮盈超3亿

历经近5个月的市场考验,科创板表现逐渐回归理性,个股也呈现分化态势。目前,科创板挂牌企业已达65家,27家券商的跟投子公司已累计获配投入跟投资金30.13亿元,最新跟投浮盈为21.50亿元,虽然较市场最高点时的浮盈率几近腰斩,但目前整体跟投浮盈率仍有70%,对很多券商来说,这还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目前来看,申万宏源(4.96 +0.81%,诊股)承销保荐、南京证券(9.26 +9.98%,诊股)、华菁证券、海通证券(14.99 +1.90%,诊股)等四家券商跟投浮盈率超100%,大部分券商跟投浮盈率在50%左右,也有数家券商跟投呈现浮亏。

跟投浮盈金额最高的券商是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23.43 +1.87%,诊股),最新跟投浮盈均超3亿元,分别为3.31亿元和3.11亿元。截至目前,中金公司共保荐了5家科创板企业挂牌上市,既有“巨无霸”中国通号(6.88 +0.58%,诊股),也有明星科技企业金山办公(157.99 +2.85%,诊股),其中后者自11月18日上市以来,股价表现强劲。截至12月13日跟投浮盈为2.35亿元,跟投浮盈率为235%。不过,11月份上市的杰普特(41.11 +0.86%,诊股)目前暂时破发,跟投浮盈为-286万。

中信证券目前共保荐跟投了7家科创板企业挂牌上市,目前均为正收益。其中跟投浮盈最高的暂为有“科创板企业利润之王”之称的澜起科技(73.88 +3.18%,诊股),1.59亿元跟投浮盈,跟投浮盈率为189%。

另有六家券商最新跟投浮盈超亿元,分别为中信建投(26.85 +8.92%,诊股)、国泰君安(18.16 +1.11%,诊股)、华泰联合、南京证券、海通证券以及国信证券(11.94 +1.27%,诊股)。其中中信建投证券目前保荐了8家科创板企业上市,为行业最多,最新跟投浮盈为1.88亿元。

危机感来了,券商跟投已现浮亏!瑞银、国金、英大3家率先

三券商跟投项目暂时浮亏

目前,有三家券商的跟投项目处于整体浮亏的状态,其中英大证券保荐跟投的卓越新能(39.54 +0.94%,诊股),自11月21日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微涨1.22%,第三个交易日破发,此后一直低位运行,12月13日的收盘价为39.17元,距离42.93元的发行价仍有落差,英大证券就该项目获配投入5151.6万元,目前账面浮亏451万元。

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2月13日,有5只科创板个股处于破发状态。除了卓越新能和杰普特外,招商证券(17.49 +0.75%,诊股)跟投保荐的久日新材(60.04 +1.03%,诊股)暂时浮亏652万,国金证券(8.82 +1.61%,诊股)保荐跟投的祥生医疗(45.33 +0.49%,诊股)浮亏433万元,瑞银证券跟投保荐的昊海生科(89.05 +0.96%,诊股)项目浮亏69万。

危机感来了,券商跟投已现浮亏!瑞银、国金、英大3家率先

值得一提的是,从科创板7月份推出至今,很多券商跟投浮盈都在持续缩水。目前科创板股票最长也只经历了近5个月的市场交易,对于跟投机构来说,距24个月的限售期满尚待时日。

不过,很多业内人士对跟投浮盈都保持理性的认知。多位受访人士早一个月前就对记者表示,目前的跟投浮盈对两年后股价的参照意义甚微,科创板股票股价正逐步回归理性,不排除两年后有跟投项目出现亏损。

有大型券商另类子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或许只有经历过账面起伏,才能真正倒逼保荐机构更多地从投资者角度去选择标的,才能真正提升保荐质量。“市场的短期起伏不应该作为判断一个机制成功与否的标准,要在更长的周期里去检验跟投制度的有效性。长远来看,跟投机制对进一步提升保荐机构的定价能力,完善全市场的的博弈机制有帮助。”

他还提到,目前监管层对市场波动保持了相当的定力,没有因短期波动而进行干预,将市场调节的功能充分交给市场。

业内人士热议“跟投”机制的作用

“保荐+跟投”模式是科创板一大制度创新,它打破了券商“只荐不保”的现象,备受市场关注。而随着科创板个股表现回归理性,有多位业内人士都对记者表达了对跟投机制的看法和建议。

上述大型券商另类子公司负责人表示,券商另类子公司开展跟投业务,其实是要在二级市场上实践长期投资的理念,会带来一些挑战和机遇。挑战首先表现于,上市公司估值会随着二级市场的波动会影响阶段性投资收益,可能会影响到保荐机构长期持有的信心;其次,跟投公司的风控机制需要重新审慎认定;第三,跟投子公司必须像战略投资者一样去帮助上市公司做好价值维护,帮助其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会对跟投公司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都形成倒逼机制。在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跟投机制为另类子公司提供了一个先行尝试的机会,是个难得的行业机遇。

他建议增加跟投机制的弹性,比如变“必须跟投”为“可以跟投”,同时将每一个发行区间内固定的跟投比例设置为弹性比例,比如“发行规模10亿以下的IPO,跟投比例为3%到5%。”那么保荐机构最后在进行跟投时的比例选择,其实也向市场表达了价值判断,为投资者提供了价值指引。

有多位人士向记者表达了希望增加跟投机制弹性的诉求。

也有中小券商另类子公司总经理向记者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他认为,跟投机制目的是为了在承销券商不同部门(投行和另类投资)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并展开博弈,从而保证项目的质量。从投行的角度,天然想做成项目并尽可能提高发行价,难免产生包装行为;从跟投子公司来讲,若真是过度包装上市的公司,跟投后两年才能退出,投入的真金白银就有可能打水漂,所以必须亲自把关项目而不能听投行的。“若真有一个由于券商另类投资公司拒绝跟投而发行失败,跟投机制的作用就真真发挥出来了。”他认为,强制跟投是有必要的,弹性跟投就没有意义了。

券商频繁增资另类子公司

跟投机制之下,两年之后科创板公司股价如何变动,目前尚不得而知。毋庸置疑的是,业内人士都将科创板视为一块重要的增量业务,努力在这块资本市场“试验田”中耕耘以求丰硕收成。

今年以来,多家券商不断成立或增资另类子公司,加强布局科创板股权投资业务。截至目前,已经有73家券商设立了另类子公司,其中近20家都是今年批复设立。也有多家券商对另类子公司进行增资。在近段时间很多券商再融资计划中,对科创板业务的重视也溢于言表。

海通证券去年4月份发布了200亿定增预案,但是今年对募资用途进行修改。其中,拟新增用于发展投行业务的资金投入不超过20亿元,去年并无此计划,这明显和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相关。

山西证券(7.85 +1.16%,诊股)13日晚间发布的60亿配股修订预案中,也加重对另类子公司的投入。最初的配股发行预案中,山西证券拟利用不超过20亿元资金用于对公司全资子公司格林大华期货和山证创新的投入;预案修订稿中,山西证券将这部分资金全部投入山证创新。

中信建投证券在年初发布的130亿定增预案中,表示将以不超过15亿元增资子公司。但为了业务发展需要,在定增尚未落地时,就自行筹资先行对中信建投投资增资15亿元。待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将对自有资金前期投入予以置换。

海通证券表示,推动注册制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融资工具愈加丰富以及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保荐机构将会面临更多的市场机会。

分享到: